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一股鬼气
广告

一股鬼气

作者:王敏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069


抗战时期的爱恋小说,大部分都是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弥漫着爱与哀的惆怅和感伤氛围。大抵文学与美学界遵循着这样一种颠簸不破的规律:被毁灭的都是美的,艺术就是把美的东西摧残给人看。好像新买的成色好看,碧翠鲜绿的翡翠镯子被小娃娃玩闹中摔碎了一样,打不得骂不得,只留下一声唏嘘。

徐訏的这篇《鬼恋》,没有夸张,没有歇斯底里,只是从文章中好像有人一直用竹筒舒缓地吹出一股袅袅的烟,让人入景。这烟正是一股鬼气。

小说的背景也是以抗战为前提,但是着笔却甚少。寥寥几十字,但女主人公由人到“鬼”,由从前的积极到如今的消极、逃避,无不是由此作为铺垫的。战争让她失去了爱人,她变得沮丧,悲观,已经对一切毫不在意,可以说无关痛痒。可是她相对于男主人公的浪漫多情、对爱情横冲直撞的莽撞大胆,却又多了一份清醒的认识。一个游走于人和鬼结界,已经对任何事情都不抱有希望与期盼的人,和一个热情大胆,可能依旧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注定这份天壤之别是无法填补的。女主人公不想害了男主人公,他们心灵上的沟壑,完全不是相爱就能解决的。

女主人公相较男主人公,性格上更为自我与独立。她可以随时地拿出一套男装,把自己打扮得英姿飒爽,连照顾男主人公的小护士都害了相思病而喜欢上她;她又是气质冰冷超脱,一身白衣恍若月下仙子,遗世独立。这是自由与超脱世俗枷锁的表现,是对妇女意志的解放!固然她像林妹妹一般较弱风扶柳,但她自信、理智。她大胆而又强烈反驳“人死就变得丑陋”,呵斥反对“以鬼为低贱”的思想,这一点上,她和林黛玉是截然不同的。她崇尚民主、平等,完全是经历了五四民主思潮洗礼的青年人。可以想象,如果她的爱人没有死去,他们一起并肩作战,她还是可以回到那个积极阳光,热烈奔放的自己。可惜一切都回不去了。

男主人公有一种持久而忍耐的精神:他会对女主人公锲而不舍地追求,不管她是鬼是人而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当女主人明确表态无法在一起时又惆怅凄楚,好像全天下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但是却始终没有变过对女主人公的心意。可是在他身上我却发现了偏执狂的隐疾,还有太过于理想化,心智不够成熟。他一味地强调爱情不分生死国界,可是却并没有认识到他的思想、认识、经历以及诸多方面和女主人公有着太多的剥离和脱轨,他们的精神世界分明是占不到太大的边的。他更多的只是关心自己,只是在想他们二人能不能在一起,对女主人公自己的想法什么一概都忽视了。在我看来,男主人公太过于看重小情小爱,并不能清晰明确地了解到女主角需要的是什么,他爱的是那身仙气亦或鬼气,还是那个骨子里有思想有才华有美貌的真正的一个女人?

小说的基调是清冷而又迷蒙的,似一部如蒲松龄写成的人鬼传奇。而又似苍凉的黄土,掬起散落,又有着无限的回忆与故事。所谓“鬼恋”,也不过是男主人公的一厢情愿罢了,女主人公至终没有解开她的“做鬼心结”,也就注定了这份爱是无望的,他们注定只能做对朋友。

小说没有太多的悲欢离合,没有太多的恢宏盛景,它的独特与不寻常,使之成为一个传奇,一曲绝唱。它以“鬼”为切入点,像说书人般将这段故事缓缓道来,余味无穷。没有阴森,没有恐惧,只是让人留下了太多的思考:也许,离开对“鬼”来说是个最好不过的选择。不必让男主人公整天浑浑噩噩,也可断了念想,好好过日子;对早已万念俱灰的自己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释怀,一种解脱?“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让这一段回忆,织成一段锦,让他们在未来孤独的日子里,抚锦回想,也是一段幸福吧。

有鬼气的,不一定是鬼;有人情的,也不一定是人。人若脱离了精神和念想,有如行尸走肉。人活着,不一定非要经历什么花前月下,缠绵悱恻的爱情,有时候,像“我”和“鬼”这样一段萍水相逢的缘分,一段没有可能的爱情,也许,也是最珍贵的财富。很多时候,人如果加点“鬼气”,多一点出世的气质,那么人生会更加丰满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