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枪筒里的野菊花
广告

枪筒里的野菊花

作者:吴霜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26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当枣红色底面上撒满百合花的被子遮住了曾在故乡拖毛竹的小伙子的脸时,战争的残酷所传导出的钝痛姗姗来迟。

这是一篇不同于那个时代千篇一律地渲染战争腥风血雨的文章,除却文章后半部分伤员带回的前线报道以及叫人胆战的炮火声,记忆中仍是“我”在通讯员的带领下前往包扎所的清晨_____“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战火连绵之下的一隅总也有叫人心安的景色,不同于李华在《吊古战场》一文中所写的“鼓衰兮力竭,矢尽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肃杀的场面,茹志鹃以一种唯美的笔调写就战火中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无疑是在当时的文坛刮过一阵“清新之风”。

记忆最深的仍是通讯员枪筒里的一抹绿色。“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十九岁的少年,在国家蒙难时,毅然选择奔赴战场。自愿也好,家人促使也罢,总叫人想起林觉民在《与妻书》的深情。但他为国的情怀与看着女同志而别过的害羞的脸,却将十九岁的青春展露无遗。

相比于当今种种“抗日神剧”的横空出世,观众们早已看惯了满目疮痍的战场,战士的伤亡以及叫人至情至深的兄弟情。漫天的硝烟烽火总叫人觉得沉重而愤慨,叹息于昔日风雨飘摇的中国,义愤填膺地指出敌人丑恶的嘴脸以及他们曾在历史上干出的惨无人道的行径。而它拍摄的意义也在悄然间变形移位,原来引人心灵触动的细节竟也转移到了叫人一味愤慨之上,倒也有了几丝本末倒置的意味在里头。爱国自是不能忘的,但只知大加声讨恰似当代的“愤青”。而就《百合花》一文而言,以女性的视角去看待战争,看待战争中人员的牺牲,它抹掉了过多的血腥镜头,以各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来交待一段情谊,同样使人感触到战争的可怕,同样在文末使人锥心地痛楚。若别的抗日题材中都能添一抹清新的色彩,也着实可以让战争文学多一分美感罢?

不由地想起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将战争安排在课间的环境下铺展,如同《百合花》中给人印象至深的那个年轻通讯员的步枪筒里插上的盛开的野菊花,似乎一切都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然而一切终于如烟。当他“冒流矢,趣水火”时,时间戛然而止,而那美感分明还历历在目______在故乡帮人拖毛竹,竹枝刮打在青石板上哗哗的响;带领女同志前往包扎所的路上,雨水将一切洗涤,空气中氤氲着一股南方特有的水草的香味;推开木门向那位新媳妇借棉被时,她蔷薇般熏然的笑靥;要回团部时从衣服里掏出两只干面馒头,对着她喊___给你开饭啦!他不等她回应便脚不点地地走了……。记忆总是美好的,然而随着炸弹的引爆,全部归于零点,但他从不后悔于自己所做的决定___大军北撤时跟来参军。当他被抬上担架时,当周遭是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当药水擦拭过身体,当自己的手指终于趋于冰凉,肉身即将归于尘土时,借来的新媳妇的铺满百合花的被面盖住了这个年轻人的脸。就这样便是他的一世一生。

身为上海人的茹志鹃,以一篇《百合花》初登文坛,在燥热的文坛刮起一阵清新之风。而在当时动荡的年代里,这样相对小众的文学

极易遭受非议。因而她发誓十年不再写一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拿起了笔。

然而几十年的风云变幻,昔日的少女如今也已垂垂老去,眼角早已添了皱纹。但当人们谈及作家“茹志鹃”时,浮现在脑海的恐怕便是那床铺满百合花的被子,以及十九岁少年在前面一跳一跳地走着,枪筒里的野菊花也轻轻地跟着摇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