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沈从文的湘西
广告

沈从文的湘西

作者:王雅芬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223

——浅品《萧萧》


刚刚从张爱玲笔下的香港姑娘们中抽身出来,徐徐走进萧萧的世界,竟为之无限动容。

那应只是定格在几十年前的时空中罢了,因为我无法想象今儿偌大的中国,哪里还会有如此灵动秀美的小小一隅,即便是今日的湘西,也已然褪去了那股清新蔚然之风,那片动人的山水只将停驻在沈从文笔尖下小小的一方纸上了。

萧萧与《边城》中的翠翠一样,是湘西山水养大的女儿,血脉中、骨子里脱不了的是和那山水一样的清秀隽逸。

沈从文也是湘西山水的孩子,然而他与小说中人物不同的是,他是走出了湘西,在外面的世界走走停停体验过一番的。因而这么多年的时光交错流逝,当沈从文再次回头审视那方与他水乳交融的土地时,他似乎听见大山深处传来清灵而又沉重的歌声,在这歌声中,他彻夜难眠,他迫不及待地拿起笔,他要把心中的思念与无奈写下来。

萧萧与彼时湘西的女孩儿都有同样的命运,如潺潺细流,挟裹着清新的花香和沉重的泥沙,从祖辈那儿流下来,汇入萧萧生命的清流中。于是她在一个未受开化的孩童的年岁里成了一个刚断奶的孩子的妻。她循着命运的轨迹穿过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尽管她与婆家人如此融洽,我却似乎仍能感受到沈从文笔下若有若无、不辨悲喜的轻叹,我不得不停下笔,魂灵穿过叹息,越过几十年的尘封岁月去寻求:究竟萧萧的命运能否被称为喜剧?

对于沈从文来说,历经世态炎凉,在他心中对故乡最渴望、最怀念的该是那浓浓的人情味儿和那厚实的淳朴罢。按不知是周公还是周婆的规矩,被花狗引诱做了坏事的萧萧最后的结局理当不能太过轻松,可对于湘西人来说,规矩死板,是无法驾驭人情的。而“伯父不读子曰,不忍把萧萧当牺牲”。看似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的一笔,沈从文顺便将封建礼学批判了一番。湘西之外,人们的大脑皆被封建礼教的蛛网一层层缠绕到不能动弹,任凭摆布。而湘西人不,他们催发了内心由善良的天性引燃的火苗,烧去了可憎的蛛网,尽管无法烧灭蜘蛛,可他们的内心是绝不会为蜘蛛的毒液所染的。萧萧未被“沉潭”或“发卖”,她的结局似乎已是幸运之至了。

沈从文强调“美丽使人忧愁”,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美丽大多如夏日清晨的露水,极短暂易逝的;二是美丽不会十全十美,再美的东西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萧萧的时代,正经历着文化、社会的大变革,一股自由之风由海外而来吹遍华夏大地,女孩儿们相继挣脱束缚,去寻找自由,然而这股自由之风独独未曾经过这个小山村,这些新式姑娘,所谓的“女学生们”却沦落为村里的笑谈。“说来事事都稀奇古怪,和庄稼人不同,有的简直还可说岂有此理”。究竟是谁可笑呢?小山村执意的坚守自己的传统,嘲笑自己不懂的村外人,究竟是守住了这美丽还是在使自己沉沦?

美丽中的忧愁渐渐显露了。我猜想,沈从文的写作过程不会很流畅,他时急时缓,时而也会顿顿笔,揉揉额,思绪飘荡到古老的故土,思索着人们的归宿。湘西是闭塞的,闭塞成就了她的美,然而她又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她的女孩儿们依旧无法拥有自己的人生,尽管她们生在善之灵气汇聚、山水清秀的湘西。萧萧这个人物所代表的群体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对命运的无法掌控,她们朦胧之中似懂非懂,究竟何物造成了她们的悲剧?她们又该如何拯救自己?萧萧挣扎过,逃过,但她终究没有成功,她也许差一点就可以耕种自己的人生。然而沈从文没有让她离开湘西,也许他怕,怕萧萧那山水赋予的秀美被外面的风尘磨尽,但这样更造就了另一种悲剧,固然是不得已的。沈从文的内心痛苦得揉成了一团,他所倾心热爱的故土,究竟如何是好?

湘西渐渐老去,但她的山水不老;湘西的人老去了,但儿女们灵动秀美不老。《萧萧》带我们走入了古老的湘西,走近了那群善良热情的湘西人。春秋寒暑,沈从文的湘西不会再变了,一如所有离家的游子心中的故土,美丽而忧愁,不会再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