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何以度余生
广告

何以度余生

作者:贺竹箐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146

——《萧萧》书评


我曾为悲惨凄美的故事哭过,曾为欢快轻松的故事大笑过,却从未在看了一个故事后思忖了这么久。细细想来,或许这也并不只是一个故事而已,而是当时那个旧社会的缩影。我说不出来为何心生烦闷,扰人心绪的大不了只是让人读了故事以后觉得凄惨,想忍不住地怜悯故事里的主人公。然而更可怕的是沈从文先生用书写的方式向我们描绘的这种凄惨的人生,或许还在不断被延续地存在着。这些猜测在不断地刺痛着我细小的心脏,而我却无能为力。那些阅读之后一阵阵突入袭来的孤独感,让我深深地沉沦在了这些伟大作家们所编织出的故事深渊之中无法自拔。

想来,我应该是心疼萧萧的,但若仔细说来却无话语可道,或许是心疼的地方太多,每心疼一次就犹如在已经学会假装的心上缓缓地割出一道裂痕涌出一些名为怜悯的液体,却随即被我们的冷漠封印。伟大的作者并不在于他们能将一个个的汉字串联成一个个动人深刻的故事,更深层的意义是在于能在不知不觉中一层一层地敲碎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日积月累所建成的堡垒,能够软化我们在历经世间万物之后所锻炼出来的金刚不坏之心。

这仿佛是种可悲,又不失为是一种幸运。

世间千万人便有千万种的命运,或许我们踏过同样的一条路,淋过同一场磅礴大雨,望过同一片星空,念过同一首深情的诗,但却一定会在某一个十字路口分道扬镳,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从来不用感同身受这个词语。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再怎样的感同身受也不可能相似到一分一毫。

所以,自然我也不能真实地感受到萧萧身上那股仿佛是从骨子里浸透出来的悲凉。旧社会的人们大多数愚昧无知,这是由当时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在《萧萧》一文中所描述到的祖父就是最鲜明的形象代表。在当时的环境之下,追求自由的“女学生”无疑成为了众矢之的,成为了他们批判陌生世界的代表人物。可以说在祖父那群人的眼里看来无论“女学生”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用怪异形容,他们对于“女学生”的定位并不是基于“女学生”所做的事情基础上来判断,而是仅仅凭借着自己脑子里已经存在着的刻板印象做出了一个硬生生的定位。最悲哀的还不是这群人的愚昧无知,而是他们认为追求“自由”的行为怪可笑的。这无疑已经变成了一种旧社会代表人物们典型的生活常态。当下的处境使人认为“女学生”这个称谓的确是怪可笑的,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觉得牵扯到这个称呼时会觉得羞耻。

萧萧不懂这个称呼的意思,但是,她也觉得羞耻。

她说:“爷爷,我不做女学生!”

没有任何的原因。文中说到,萧萧为人并不愚蠢,觉得这一定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情。她是如何认为被叫做“女学生”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的呢,不过是因为周边人的哄笑让她觉得难堪,直觉地让她认为“女学生”的行为的确是可笑的。即使,她从来不明白“女学生”们追求的是多么伟大的自由!

所以萧萧是可悲的,当下的生活环境和周围的人物设定注定萧萧的人生带上了一丝不可避免的悲情色彩。但换个方面说,萧萧内心其实还是潜意识的存在着一些追求自由、追求新生活的思想。

文中提到“萧萧从此以后心里有个‘女学生’”。

“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

所以,她是渴望改变的,但是现实在不断地提醒着她,这是一个离她多么遥远的世界。如果她要反抗,她所要反抗的不仅仅是人们腐旧的思想,还是一整个腐旧的社会。她做不到,所以只能随着人们一起沉沦,继续陷在旧社会旧思想的泥沼里。

在萧萧悲惨的命运里面,她的小丈夫俨然成为了她生命里最带有幸运色彩的人物。小丈夫的天真让她拥有仅存的一份幸运,九岁的年龄差足以使萧萧像个大姐姐似的。萧萧做媳妇儿时才十二岁,这个年龄如果放在当今社会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这样形成的婚姻比比皆是,或许在当时女人仅仅被当成了一个生育的工具,没有人格可言,她们的婚姻由长辈做主,既没有婚姻自由权也没有对自己命运的主宰权。这是多么的可悲,一代又一代人对女人天性的扭曲、压抑使得当时女性的命运更加的凄惨。和丈夫九岁的年龄差不得不让萧萧在嫁为人妇之后还要等自己的小丈夫长大,即使已为人妻,但是她对真正的夫妻生活是完全不了解的。她的内心还是单纯的少女。所以接下来更悲情的事情发生了,“花狗对萧萧生了另外一种心,萧萧有点明白了,常常觉得惶恐不安。”萧萧似乎已经懂得了这种暧昧的感情,但是从未经过男女之事的萧萧对这种异样的感觉感到害怕。她害怕又抗拒,她好奇又害羞,最终那股好奇感还是把萧萧的心占满,被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她要他当真对天赌咒,赌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他了。”文中这句话的描写显得萧萧有些可悲,她将信任建立在了随时都可以被推翻的承诺上面,把花狗的诅咒当成了一颗定心丸。她大概也不会想到当时她信以为真,甚至差点被当成最虔诚的信仰的那些承诺,在东窗事发之后显得那么的不值一提。最终的结果却是“过了半个月,花狗不辞而行,把自己所有的衣裤都拿去了”,萧萧将全部的希望放在了花狗的身上,而花狗的不辞而别击碎了她心底所有微小的希望。

她也想逃。可是,还没有动身,就被家里人发觉了。自此之后萧萧怀孕的事情再也瞒不住。家里人和伯父商量,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只得让她嫁人作二路亲。“丈夫并不愿意萧萧去,萧萧自己也不愿意去,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当时社会腐旧的思想相当严重,可以说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行为,那些长辈们并没有深刻的意识到他们想怎么做,而是笃定当这种事情发生之后,他们为了遵循先前已经定下的规矩应当怎么做。这种从先辈们传下来的思想一代一代地侵蚀着人们对事情的决断力,使得他们在处理事情时并不会从事实出发来进行判断,仅仅是重复的搬用老旧的思想,随意地用愚昧的制度去决定萧萧未来的命运。可这个旧思想再强大也强大不过另外一个旧思想,因为萧萧生了一个儿子,一家人便对那儿子欢喜的很。然而这并不值得感到高兴。倘若萧萧生的不是儿子,那么她接下来的命运或许不会有这么幸运。这不过是从一个旧思想转而用另一个旧思想代替的情形罢了。在旧社会大多数人都认为生男比生女好,女儿终究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儿子则是可以为家族传宗接代,这样的风俗似乎理所当然。当时的人们认为生了女儿就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就是断了自家的香火,在有些陈腐的人眼里看来如果生的是女儿则是一文不值。况且不仅仅是在旧社会,即使在当今社会依旧有一些老人们存在着这种老旧的观念。最终的结果是萧萧生了个大胖小子,才让她最终躲过了嫁作二路亲的命运。

故事的结尾提到“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经年纪十岁,能看牛割草,成为家中生产者一员了。平时喊萧萧丈夫做大叔,大叔也答应,从不生气。”,“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六岁。”这暗喻着这种嫁娶的方式还在不断地延续下去,但萧萧却对她和丈夫的儿子说“我们讨个女学生媳妇”,或许萧萧将自己实现不了的心愿放在了儿子的身上,希望在未来“女学生”不再是人人提起觉得怪可笑的一类人,这个世界不再被腐旧的思想所控制盒侵蚀。

最后,不知道萧萧会不会想起多年前曾经欺了她负了她的花狗,会不会想起自己曾经的懵懂无知。那时的花狗喜欢的不过是她青春欢畅的时辰,今后的日子,只希望丈夫能成为那个与她携手共度一生的人。就让那些错误的往事犹如匆忙下过的一阵雨,快速的过去,这也算是上天对如此不幸的萧萧所施与的一丝眷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