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浅析《萧萧》
广告

浅析《萧萧》

作者:陈宣霖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2748


清人涨潮在《幽梦影》中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而于我,《萧萧》似乎是给了我关于此句更深刻理解的契机。

在初时接触《萧萧》,我似乎只能单纯地以为它的本心在于揭露旧时封建礼教对人的苛制,这体现在萧萧的成长过程中,体现在她的自然成长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当中。我会为湘西人天然的质朴挽救了萧萧的性命长舒一口气,也会为萧萧最终难逃成为一名普通村妇而感到悲哀。然而,随着岁月淌过了几个沟谷,再读《萧萧》时,就能看出些许更加不同的东西。

“女学生”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分内容。作为穿插在文章中间的一些零碎描写,“女学生”出从既是交代了一种时代背景,即自191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来,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从北洋军阀统治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近代中国历史波动过程中各种思潮相互震荡的大形势。该形势集中表现为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落实到文中,便是“女学生”和村民之间难以言说的隔阂。

但“女学生”在本文中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即是与萧萧的成长经历互为线索。

“女学生”首次出场,正是在萧萧“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的时候。在公婆和祖父母闲谈时,“女学生”以一种光怪陆离的形象呈现在村民口中,萧萧的第一反应是于己不利,因为这事在大人们话语间听来讽刺多过赞扬。值得注意的是,萧萧没受过正规礼制教育,此刻对“女学生”的偏见,大部分来源于感受到大人们对“女学生”的评价。并且,尽管此刻的萧萧表面上反感“女学生”,但这段谈话给萧萧带来的后续影响甚为深远,这从她做梦常见到“女学生”以及在祖父叫她“女学生”时答应得很好均可看出。我们可以暂时将这些心理活动理解为一个少女正常的好奇心,同时也可将此作为萧萧成长转折的起点。

随后,萧萧的生活当中出现了花狗。文中的花狗并不算一个正派人物,身上自带着一股不正气,甚至在有一定成熟的是非价值判断时仍然诱奸了萧萧,并且在得知萧萧怀孕后胆小逃走。在萧萧与花狗相处的过程中,“女学生”也有几次意蕴别样的露脸。

首先,在萧萧初识花狗时,花狗唱歌不正经惹萧萧生气,花狗便将话题扯到“女学生”身上,萧萧自然而然地偏转了注意。关于女学生唱歌的故事,尽管花狗提起“自由”的初衷别有目的,但这却无法阻止萧萧重燃对于“女学生”的热情,为萧萧描绘出了一幅别样的图景,充满了少女新奇的想象和春情。

再往后一些,十五岁的萧萧仍旧保持着一颗糊涂懵懂的心,这糊涂单指对于传统礼教,男女之防的认识,但作为一个女人的觉醒却伴随着成长的天性逐渐显露,萧萧常常在祖父的玩笑里幻想自己剪去辫子的自由,也明白了花狗的心思,甚至对于这样的心思产生了欢喜和惶恐,这是萧萧由少女向妇人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当萧萧怀孕和花狗商量时曾提出一起逃进城的建议。窃以为这时的萧萧心中对城里以“女学生”为代表的“自由”的期待达到了顶峰。当萧萧明白自己做错事后,首先想到的是“女学生”,即她心目中的自由,但花狗的拒绝使萧萧对于“女学生”的认知开始转变。如果说在花狗逃跑之前,萧萧还处在新旧文化碰撞的中间地带,甚至暗暗地向传闻中的“自由”倾斜的话,那么在花狗逃跑之后,即是萧萧开始由中间地带逐步回到传统文化的过程了。

后续情节中的关黑屋,伯父的到来,对于萧萧的处理,无一不带着传统礼教观念的深刻印记。这是一种对于萧萧的挤压,也是潜移默化的一种影响,是萧萧被村民同化,接受传统价值观的标志。

但如果就此止步,或许《萧萧》就不会给我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了。

在文章后一部分,沈从文标志性的乡土情结开始显现。无论是萧萧的婆家还是萧萧的伯父,都保留有湘西村民的质朴,他们没有完全受封建礼教侵蚀,珍视鲜活的生命多过传统文化的束缚。他们的所作所为,与传统礼教是有一定对立的。

那么回到村民与“女学生”之间的隔阂,似乎就不止是新旧文化的冲突了,我个人更倾向于将村民和“女学生”之间的矛盾也一部分归因于城乡贫富差距。事实上,近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城乡的矛盾除开文化,也有社会变革的不均衡因素存在。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女学生”所代表的新的社会形态并非是全然肯定的,尽管借着村民的口来评价,透露出乡村视野的狭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城市生活的纸醉金迷。

文中有一处细节:城里人将年月浪费在享乐上,而萧萧和婆家却通过劳动得到财富。纵观沈从文的作品,不难提炼出他对于湘西淳朴民风的喜爱与赞赏。不同于1934年写著的《边城》,在《萧萧》里,这中喜爱和赞赏表现得更为曲折含蓄一些。不妨将村民所在立场认为是一种乡土价值观。依我个人之见,它在一定层面上既与“女学生”所处的新兴社会形态对立,也不全然是传统封建礼教的遗存,它还包含着一种与萧萧的成长过程一样自然而淳朴的人文情怀,而这,才是作者最想展示的人性的胜利。

在《萧萧》后来的改动中,萧萧抱着自己的毛毛说将来讨女学生做媳妇儿,这是另一个有趣的情节。这个情节暗喻了被同化后的萧萧对“女学生”的存在并不是全然否定的态度,也暗示了一种发展的趋势。哲学上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村民与“女学生”的矛盾似乎随着岁月流逝而被温和侵蚀,隔阂在减弱,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

不过无论村民是否受到“女学生”影响,乡土价值观是否在封建遗存和新兴文化的夹缝里演变,《萧萧》的基调,大概仍旧是一番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诗。

读书的乐趣在于品味真意获得个人见解,也在于怡心怡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所喜爱的《萧萧》,也只是会让我简单地感受美好的《萧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