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以新思想为信仰
广告

以新思想为信仰

作者:郭雅燕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067

——巴金《家》书评


初翻开巴金的《家》,是《激流》总序,于我,印象最深即为作者“对于生活的信仰”的坚持、不失去。在我看来,这种“对于生活的信仰”也是《家》中先进的青年能够在那种古旧腐朽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并保持住自己个性与希望的支撑。

在这部书中,巴金将几辈人的思想剖开,细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新一代的青年,他们的或坚定或纠结,或喜悦或绝望的内心世界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他们一开始的单纯美好,他们的爱情与憧憬随故事的发展一点点在封建思想的磨盘下碎成粉末,他们的挣扎仿佛石子般溅不起哪怕一丁点波澜,又仿佛他们的气力永远无法撼动命运的转轮。命运,是的,他们的命运在我眼前就似贴着地面蜿蜒生长的藤,有着艰难伸向天空的苍黑的、枯瘦的枝桠,期待着绽出一点生命的翠绿。

巴金的家庭让他得以让这部书尽可能真实、确切的展示那个时代。尽管巴金否认这部书与其自身背景为原型,但许多人依旧怀疑这种可能性,甚至巴金因为书中悲剧的人物形象遭到亲戚的责难。事实上,书中大部分人物都是悲剧的,而这些人物也往往引发人更进一步的思考。

觉新。他在觉慧那里有两个名词常出现,“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他长子的身份使他更加受到束缚,他在庞大的家族中挣扎、讨好、妥协。他的爱情失掉了,他的理想失掉了,他能给予妻子的最后的陪伴也在礼教下失掉了。他思想上是先进的,行动上却是古旧的,这种内外的矛盾或许正是他失掉一切外更加痛苦的原因。他是那个时代上流青年的代表,我有时觉得那个时代的青年,如觉新一样的青年像是年轻外表下藏着一个受尽沧桑的老去的灵魂。伴随五四运动而产生的新思想给了他们冲击,给了他们希望,可这希望不足以让他们放弃自己的家庭。甚至,如果没有这份希望,他们或许就不会那般痛苦。他们的身份地位让他们衣食无忧,可越是如此,他们转向新思想的坎坷就越是多。

剑云和凤鸣。他们是那个社会的普通人甚至下等人。他们的地位身份时时刻刻束缚着他们,让他们受尽苦楚。于剑云,他接受新思想,爱着同样接受新思想的琴。可接受不代表可以毫无顾忌地实施,就这一点,他和琴或许是相似的。于凤鸣,她并没有接受新思想,支撑她的是她对觉慧纯洁的爱情,又或者,她与觉慧的爱情让她摸到了新思想的边角,给她的痛苦的生活点上了一点光彩。她的爱情最终结束在冰冷的水里,“人权”在她的短暂的生命里如同一个天大的笑话。新思想让他们这样的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却也将他们的身体推向深渊。

我们要怀疑新思想存在意义的好坏吗?不,新思想是对的,毋庸置疑。但是,新思想在发展阶段却也是艰难而痛苦的。新的事物要推翻旧的事物总会遇到反对,是因为旧事物占据着思想意识的主流,巩固着上流社会的利益,而新事物要成为新的主流、新的信仰就要和整个社会作斗争。这样的斗争必然是有血泪、有痛苦的,因为新思想终究是一种思想,需要无数人的实践得出一条实现新思想的道路。“世界上本来是没有路的,人走多了,就成了路。”书中的青年们,许多正是在走出新思想的路的过程中艰难前行着。

觉慧就是以新思想为信仰的先进青年代表。他迫切的想要摆脱封建绅族,他坚持人道主义,他向往不顾忌身份等级差异的爱情。与此同时,他也用行动表现出他的新思想。他是勇敢果断的人,他的向往自由——不论是身体还是思想的自由——与巴金是有共同点的。在巴金的《我的幼年》中,他写道“孩子的心就像一只羽毛渐渐长成的小鸟,它要飞,飞,只想飞往广阔的天空处”;“反抗的思想鼓舞着这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鸟用力往上面飞,要冲破那个铁丝网”。他们的反抗在某种意义上让他们的灵魂相重合。觉慧最终的离开是这场对旧思想反抗的的结束,也是为新思想奋斗的开始。

这个时代的人们,不论是不接受新思想的,思想上接受新思想的,接受新思想但不完全实施的,又或是以新思想为信仰并为之奋斗的,仿佛都是痛苦的。他们痛苦的根源完全是封建旧思想吗?我又觉得不完全是。生命本就是有许多痛苦的,痛苦这样的情感许多时候是欲望的不满足,不论是对爱情美满的欲望,又或是事业成功的欲望。欲望的不满足造成痛苦。旧思想不直接造成痛苦,却让人们对于自己的欲望不得求,从而求不得。而新思想则让人们有了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勇气,也让人们理解别人追求自己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思想或许缩短了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论如何,人们对理想生活都有追求,对美好都有向往,这一点是一样的。

以新思想为信仰的人们比之旁人拥有的更多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薇·妃格念尔在《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话,与旧思想下的人们似无关,却又有关:“我驱走了一切的回忆;我把它们全埋在一座坟墓里面。十年来我我埋葬了他们,十年来我努力忘记了一切。......悲哀死了,爱也死了,雪落下来,用它的白色的大氅覆盖了过去的一切。我呢,我还活着,我还很好。”读这段话的时候,那平淡的文字狠狠地揪住我的心脏,我没有她的回忆,却也仿佛能感受到那缺失了灵魂、情感的空荡荡的身体在世上悲苦地生活,用空洞的眼神看灯红酒绿的世界。旧思想下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没有独立自由的精神的身体血液是流动的,心脏的跳跃的,思想却是静止死去的;他们的四肢是灵活,身体是走动的,情感却是被死死束缚的。他们活着,他们很好——他们的身体很好,可灵魂在就在坟墓里了。

巴金的《家》揭示的是一个时代的黑暗,旧思想的腐朽,也向我们表现了新思想的先进,揭开了未来光明的新世界的一角。这个家,不仅仅一个庞大的绅族,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一类人,他们在那个社会上以各种各样的姿态活着。巴金用他们启发着青年们,鼓舞着青年们。其中的新思想不仅仅针对腐朽的旧社会,新思想永远都是相对的,不论是昨天、今天、又或是明天,乃至更远的将来,新思想都是我们需要的。好比今天的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不断为自己注入新思想,不断成为新的自己。

巴金的《家》对于不同时代的人都具有巨大意义,其缘由或许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