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微光是寂夜的守护者
广告

微光是寂夜的守护者

作者:呼莹莹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186

——读《呼兰河传》有感


纤细柔美与苍茫广阔的生命气象同在,这是萧红的文字。

萧红在写《呼兰河传》的时候,生命已经即将走向终点了。这个悲凉一生的女子,飘零一世,不甘一世。就像墙头上的一朵红花,没有一颗挺拔的大树为她遮风挡雨,只得孑然一身地苦苦挣扎。“她的欢乐那么稀薄那么容易稍纵即逝,一定要在恰当的时候为她留住那欢乐的一刻封存起来,日后孤寂时才好聊以安慰:毕竟,也不是没欢乐过的。”

于是在身心交瘁的时候,想起了那样微光般的回忆。

平凡,短促,易碎,却是漫漫寂夜中坚实的守护者。

“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因为你嘴馋,所以不开花。”

她这样喃喃而语,飘荡在枯死的生命边缘。儿时唯一亲厚的人去世,带走了她童年所有的欢乐。当年祖孙二人的温情只由她一人抒写。东大街的泥坑,漏粉人家的草屋,邻家人的歌声,还有七月十五日呼兰河上的水灯。在远离故乡后,便被牢牢锁在了箱子里。越是鲜明,就越是荒凉。在生命里的最后时光,才觉得大梦了一场。

我曾看过呼兰河的图片,出乎意料的是,它只是一条肮脏的快要干枯的小河,萧红的故居也只是埋没于一群低矮的平房之中,很落寞。

她的文字就和她的人一样落寞。

就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看似不起眼的小小一方天地里,是一个孩童的全部。

读前半本时,思绪就是这样,会跟着这个纤细敏感的女子一路前行,质朴的笔触下有种特殊的魔力,将人勾去了那段美妙童真的时光。我亦是最爱那段净土似的日子,无忧无虑。有时也会幼稚地想,如果知道长大后会背负这么多东西,那从前宁可不要天天抱着牛奶拼了命地长。

罢了,也就在梦里想想,长大即意味责任,勇敢二字是时时不可弃的。只是凄苦了那个女子,当这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荆棘满路,血泪满路,她的苦楚又与何人说?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于是有了《呼兰河传》的前半本。美好的回忆也就此戛然而止。

与《边城》不同的是,《呼兰河传》的后半本透着一股《呐喊》的味道。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百姓和睦,丰衣足食,换另一面想,他们固然远离了纷争,但也无法接触到外来的文化,长此以往必然愚昧。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地区是这样,无知的封建思想会像病毒一样弥漫到整个国家。这难道不够惊心的吗?

小团圆媳妇作为一个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她的死,很让人惊心。

我依稀记得从前看过的一部电影,讲的类似于童养媳的故事。一些婚后期待生男孩的妇人,先行抱养别人的幼女,等待自己生子,长大后配为夫妻。电影中的两个小女孩都在幼年时沦为这样的命运,其中一个,因为那家的女主人迟迟生不下男丁而被反复毒打,原以为“小丈夫”的出生会让她的苦日子到头,但悲剧远远不仅于此,小丈夫死了,小姑娘受不了闲言碎语自尽了。小团圆媳妇又何尝不是如此?鸡猫猪都是不能打的,怕鸡不下蛋了,怕猫跑了,怕猪缺斤两了,而人打了,在婆婆看来,是可以“规矩点”的,可怜了那个才12岁的女孩子,来的时候健康活泼,就在封建思想的荼毒下,一点点枯萎,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夭折!

周围的人看着,麻木地看着,争先恐后地看着。有的人像是看着一场热闹,有的人看出了一场笑话,有的默不作声,有的黯然垂泪,但始终没有一个人阻止。

冷漠麻木,迷信自私。

可悲又病态。

萧红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映射了一个民族。

这书读下去便是要梦魇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戕害就这么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萧红以病弱之身带着对乡土的眷恋,带着生活的苦楚,带着强烈的爱憎,带着梦幻般的追忆和少女般的童稚、天真、甚至任性的心理带我们回到呼兰河的上方,她的家。

如果是《呼兰河传》的前半本是温情而不可多得的微光,那么后半本就是沉重而黑暗的寂夜,读者的心情由轻松而一点点地凝重。国民性的灵魂被一点点刨开,人性价值被放大而深入骨髓,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不断交织,纠结,交缠,悲剧性由此放大。

读过那么多的女作家,领略过形形色色的美,萧红的美,不动声色却让人印象深刻。《呼兰河传》中有太多关于生存的迷惑,在这温度骤减的夜,予人以思考。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看似平淡的话语下又痴缠了多少无奈,只是在这般漫漫寂夜中,纵使不幸,即使再苦,值得庆幸的是,还好有那美丽的微光相伴,守护着这股不动声色的美。我想最后萧红在落笔的时候,面对生命中曾出现的微光,也会露出笑容来的吧。

来去若空,感谢寂寞的时候有你,有你们,你们就是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