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生颖悟与女性情结(下)

人生颖悟与女性情结(下)

——王小鹰创作论

(来源:张德明, 当代作家评论  1993年03期)

(接上)

审美意向:还原往事与恋旧情结

作家生活的时空状态,往往成为他们审视世界的基本视角,一以贯之地创作这种相知相因的生活景观,文化社会美学伦理诸多元件相疊自然代表了作家本人一段时间的创作个性。在小鹰的作品里,生活现实与人物经历总是妙合无痕、挥洒倜傥。她在写那些同龄人们时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又总是那般激情飞扬,共和国特定时代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给予一代人或数代人难以言尽的生活经验、情感和由此而上•升到的对社会对生命对个人等一系列问题的诸多思考,作为亲历者,小鹰凭借自己的体验,为我们重新创设了一个曾经使无数人激动过麻木过悔恨过的世界。其实难能不过。她曾经说回想这几年在农场的生活,辛酸苦辣、欢乐与忧愁,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情涨满了胸膛,我觉得有很多很多事情可以写的”(《爱情不独享》)。从那偏远的山乡回归繁华的千里洋场,现实的生活尽管让作家可以脱尽“野味”,但若、干年前的旧事作为一种存在却自始至终令她不可能忘怀保存在她的记忆深处。那段历史尽管对旁人或许早已作古不再那么刻骨铭心成为关怀’之事。那宁静而寂穆的茅舍,那散发着腐草与污泥异味的土地,那高高低低的山丘与弯弯曲曲的小溪,一切总是那么亲情。如前所述,在王小鹰1986年以前的作品里,深刻的追求和极为投入的审美契入点给她带来了很大的魅力和成功。她以最平常而又颇熟谙的生活情状和浓重的现实韵味高远的现代精神,深深打动和强烈震颤了无数的读者。迷恋的加深使作家的审美探求既有对于作品深层意蕴、主题的框定和限制,有时又显明影响了对生活素材的进一步开掘,作品结构模式成型之时,^就在某种程度上千扰了读者的视线(不能说没有削弱作品的美学价值)。审美思维与创作实践二者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势必要求作家进行重新设计。如果说这以前小鹰的审美激情对于女性母题有着特别专注的开发与体味,其感觉投入和偏爱想象力也交集在这一母题的话,那么,《一路风尘》和《你为谁辩护》便标示她对自己认定的审美理想的自觉修正对创作指向的合理调整,渗透自我坚厚的创作实力生活实力和严肃的艺术追求,实现了小鹰创作历程中已有的两次飞跃。自身的人格气质和情感行为定型养成了小鹰的人本理想和趋善意识,“真的,生活总是奇幻无穷的,只有当你的情感和生活中的那些人物事件融为一体了,你才能在笔下把他们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你在写别人,也在写自己生活.是学习创作最好的老师”,这是小鹰近二十年创作生涯所形成的坚定不移的而今已为很多写家三心二意的文学观念。

西方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曾指出:

“倘若研究者只是想当然地把文学单纯当做生活的一面镜子,生活的一种翻版,或把文学当做一种社会文献,这类研究似乎就没有吁么价值”(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111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偏离文学本质的文学阐释,自然容易歪曲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把读者引入它途。这对创作者同样适用。小鹰描写人写事写政治写文化背景状态,始终与对象保持着一段审美距离,细细体玩冷静叙述。她不是一个理性型作家,不是从理念出发,却是逼视社会人生,把人物的单纯与复杂和社会推绎勾联,将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交织,竭力发掘人物灵魂的隐型社会的多维,1986年发表的《一路风尘》可以视为她创作的第一个转折。风格、内容、创作及美学情绪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她曾对我说过,这种变化并不是一种很自觉的行为(诚实),而是来自于她生活阅历积淀的不断增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感受与前一阶段都有所不同,宽容理解成为她对人生的一种基本态度。心态是静谧平坦的。这部小说写出多方面的对人才的嫉妒与扼杀,所形成的那种可怕的艺术氛围,读者不能不为之心颤。小说对知识分子知足的残缺性以及对生存的消极等待的剖析是相当深刻的。这种行为本身被涵容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生态背景——大学校园中,小说的生活力度和社会容量自然有着某种特殊的效果。余晓易出国留学归来,急于想施展才华,为国效力,但各种人为的嫉怨、不信任及戒备,根深蒂固的本位主义陋习,使他在人生路上遇到了一次次严重挑战,碰到了太多的难堪。真实的才干和创造力得不到正常发挥。夫妻不解,好友反目;小人得意,君子受过。做人难难做人,做事更难,时光飞逝,人生岁月几多。真是一路风尘一路嫉贤妒能,一路风尘一路关系网络,一路风尘一路人生坎坷。人的社会价值决定爱的选择,自我价值被否定使“如意”二字成为一个遥远的梦。作品把余晓易的家庭生活设计为一个重要视点,表现夫妻不同的追求及追求的失败,把周典、杨行密、尤得祥等人放在同一层面作平行描写,再现人们不同的生存景观状态。周典学习平平,为人习猾,人格意识极其衰损。管教学的系主任杨行密为挤走余晓易,尽管他鄙视周典的为人乃至学识,但还是不得已违背良心地留下了周典。杨行密能够宽怀大度地接纳一个才华横溢但仍对自己恭敬的学生,可是,他难以容忍一个在情势上已形成了对自己的潜在威胁并在学术上与自己分庭抗礼的年轻人。虽然余晓易有再次出国的条件和可能,但他认为,“我的理想、我的事业都在这儿”,并为之舍弃一切,顽固地拒绝r妻子与好友的并不为过的劝谏。令人难解的是,他不仅没有得到那本该属于自己而且在别人早已不是稀罕的一个位置,最后反而如烂皮球样踢来踏去,如无人理睬的瘪三,连一个最不成样子的事也谋不到一份。他的妻子梵梵因为拒绝秋江简单而丑恶的目的并没有送评委主任的厚礼和请吃喝而失去了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决赛资格。失落和残畋使夫妻都郁闷、冥想,这与作品结尾米娜答应可以全力资助他们夫妻出国挣大钱而遭余晓易婉拒,妻子离开这个家,他不得不再次沦为单身汉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连连的许诺,不断的失败,使他不敢再稍存奢念,读者难免不问:连个工作都没有.他留恋什么?既然奸巧和滑头可以乘虚坚挺,那么诚实坦率价值几何?既然不学无术可以荣登高堂华府,那么学有所成的社会人格价值意义又体现何在?倘使这些都是一种现时状态而存在,那么,人的尊严和文本涵义又怎么找寻?有意义的是,尽管余晓易一无所有(连妻手也走了),生存这一要义渐次受到威胁,但他却羞于在米娜面前陈述离别后的一系列人生遭遇,将一个爱他的一颗拳拳之心拒之千里。他担心米娜会对祖国的现状产生某种误会。这部小说虽然极力描写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种种微妙关系,令读者洞察那难测的人心而心寒,体念正直者一筹莫展,二混子如鱼得水的具象意义,导演出幕幕“理想”悲剧,但作品对男主人公的塑造由于作家主体意识的投注,在客观效果上使人久已熟知并几近麻木的生活便产生了一种严峻的色彩,引起的是社会疗救的意义。

1987年底王小鹰在经历了一年苦苦耕耘后完成了她的长篇处女作《你为谁辩护》这可说是她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是她创作了12'年中短篇小说之后的长达52万余字的丰硕结晶。被浙江电视界同仁搬上荧屏在全国播放,评论界甚是关注。

《你为谁辩护》标志着作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创作苦涩乃至空虚恐慌和徘徊的日子之后的一次大突击。小鹰对此曾深有感慨地说写完最后一个字时我的感觉就像蚕完成了一次蜕变,圣洁而超然。我自信并且珍爱它”。作家告别了前期写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熟稔的农场生活、大学生活家庭生活同龄人的审美选择,而是完全写与自己十分陌生的群像,年龄比她长一轮的中年律师的生活,写他们所经历的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这是作家走出亭子间进一步得于生活馈赠所获得的成功。小鹰在经历了巨大的内心痛苦及情感痛苦之后,一头扎入生活,以宁静的心境,满怀希望,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理想。作家试图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借现代社会的生活逻辑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创作心态摒弃了无病呻吟和居高临下。体现出对人类文明创建的文化观照,具有着对新型文化的趋合,其中不乏主体在矛盾与选择中的积极主动。“艺术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活动。因为它们包含着共同享有和习得的行为、信念和感情模式”(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第529页)。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作家的审美选择,这种选择本身又是以作家的自我文化意识整合过程中所积累的全部材料为基础的(其间包括主客体两方面及二者的融汇)。《你为谁辩护》正是这样一种理智选择。这部小说与以前的创作判若两人,在一定认知程度上否定了原来的创作情势,使之更具时代精神。王小鹰在一种人所共知的创作背景下沉住气一步步走来,这无疑需要勇气和生见。否定自己,就有一个变的问题,变什么,怎么变,往哪儿变,这部作品便是她努力的结果。这一实践,意味着对一度盛行的某些观念的超越。王小鹰并不否定作家的艺术感受能力、审美心理结构等主观因素,但她认为,只有抓不住生活题材的人,才只好写自己,但只会写自己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你为谁辩护》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点。作品不是一部让你惊心动魄的案例。对主人公梅桢身上所体现的当代女性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忘我使命感和令人叹服的自信力的描写,应该说是小鹰对已有的作品女性形象塑造的@整总结。小说对五位律师不同命运、观念、性格的精心表现,是具有十分感人分量的。即使是一个所谓最幸运的人,也常常有着最隐秘的忧伤。“没有痛苦的人并不一定是幸福的,担负着痛苦的人并不一定是可怜的”。小鹰严肃地思考这一问题,在塑造人物时,着力表现人对于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追逐,渗透了她对生命意'识、生命情趣这一恒定主题的沉重思虑。它反映在作品里就表现为作家对主人公和当事人的具体活动细节的描写。对于从容生活态度的肯定,对于必将逝去的以往的惋惜与疑问,它们都被置罩在作家对人生存状态的积极了悟之中。在生动流畅的语言状态中显示了蓬勃的生活情趣,在对社会现时态实现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作品包具了许多非确定性空白,它的设计是以充分的作品信息为先导。因此,读者可以依据自身的生活体验予以接受和填充。这些空白世界,不单可以激励新闻记者情趣,而且使作品具备含蓄隽永的艺术美感,对它的理解,又给读者的自我价值选择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价值参考。显示出作家可观的表现能力和创作潜力。

挥洒自如的语言情绪

“以我的体味,写小说这件事,说不清道不白,实在无4规矩’可寻,大多是被当时当景的一种情绪所左右而为的”(《有意无意间——所谓小说创作谈》)。小鹰是一个十分温和的人,她渴盼人们美好向善。固然,随着时间和空间运转,她的作品已慢慢走向深沉,但我们仍能从她无数的字句看到那充溢纯净的热情,无限的天真,甚至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人生之复杂之艰辛之难为之无奈有时总看得那么平和。青山绿水,白云悠悠。她着意去渲染一种情绪,抒写一种氛围,力图使作品内蕴显得更加深远。《岁月悠悠》、《可怜无数山》、《紫罗兰色》、《鸟儿飞向何方》、《春天踪迹》、《秋山叶》、《忤女逆子》、《一路风尘》、《你为谁辩护》无一不是如此。

小鹰是在较为宽容的气氛中反映那些审美真请。难作品中体现出的阴柔巧约、温和细切的悄¥指向,来源她敏感善思的性格和她对传统文化重感情、重气韵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她对此深有体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璨的这句话虽是对绘画艺术技巧的探索,可我觉得用于写小说也是非常适用的”,“我喜欢读唐宋诗词……我还喜欢听听地方戏曲,更喜欢欣赏中国画的墨韵笔趣,乡情风俗,山水花鸟,都能陶冶自己纯朴髙尚的情嬅。.应该努力地学习,汲取美的精华,扩大自己的视野”(《爱情不独享》)》她也正是在追求国画貌似平柔而内藏丰富的艺术效果中将自身的修养和对艺术的悟性相统一。寻找自己,写出真正的自我。作品的审美境界潇散而淡远,任性而循真。表现她审美天性与自然天性的成功融合。她追求最佳审美心境下的最佳传达,如此满心而发,冲口而出。她曾说一个在生活中无意间获得的灵感,经过一段时间有意地思索,这样写出的文章,也许会带着无意的自然和有意的分量,是不是作小说的最佳状态呢?”(《有意无意间——所谓小说创作谈》)。她曾以自己特有的感受使情感真诚袒示,在惨淡经营中,对现实生活重新审视、重新设计,使生活回归本真。显然,这巳不是童稚而是一种“境界”;她也曾在细腻沉稳、淸真脱俗中,形成她好天巧自然的个人风格。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曾经说过一个人按自己的趣味讲话,才能讲得最好……”这,王小鹰是尽可以骄傲的。

结尾:一点必要的补充

当我与小鹰家通电话时,她先生王毅捷接电话告我:小鹰正忙得不行,脱稿一个长篇交出版社,而且在1993年暑期还有—个长篇。这使我十分欣喜。她是中国当代—位非常勤奋的作家。她的阅历,她读的书,较之同龄人要丰富得多,这是她创作的一笔弥足可贵的财富。真实的反映、厚实的功底、诚实的人品,是她小说中极其珍贵的多样奇葩宝石。小鹰是一个闲不$的人,总是显得不安分,不断探索。也许,不断修正自我孕育更出色的艺术品性正来源于这种不安分,也正是一个不易界说的作家的独特与深度所在。诚然,她的前期作品中有着拘谨甚至雷同状况,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她跨入新潮的时距。但她一直处于上升势头,谁又能说这本身不是~^种有益于作家的东西?其实我们倒可以相信,她理应有着更可辉煌的成就,在求索与体验中珍视自我,让其流布人间。

1993年春,改于拾娱斋

(责任编辑 许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