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

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

——评赵丽宏的抒情散文

(作者:吴周)

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取得一定的成绩的,虽然说它没有小说、电影文学那么繁荣,但它还是沿着自己的轨道在前进在发展,其表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一批新人带着自己的风格,生气勃勃地走进了散文作家的行列,如贾平凹、赵丽宏、谢大光、徐刚、王英琦、李天芳、章武等等。而在他们中间,赵丽宏是突出的,是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注目和喜爱的一位年青的散文作家。

赵丽宏的散文创作是比较勤奋的。他为人们所熟悉,固然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出版了诗集《珊瑚》;更是因为他近几年来在散文创作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生命草》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第二个集子《诗魂》已编就即将出版,目前正着手编第三个集子。他的抒情散文多数写得优美,获得很多读者的好评。其中《小鸟,你飞向何方》获《散文》月刊优秀作品奖,《雨中》获《人民日报》优秀作品奖,并选入中学课本。这些表明,赵丽宏的抒情散文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不是以其数量而是以其质量,即以其感人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赢得了他的读者。

“做一个美的追求者”,这是赵丽宏给自己定下的创作箴言。所谓“美”,从散文的思想内容来说,是指我们时代生活的真善美;表现在散文的艺术方面,是指追求散文的美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赵丽宏接受了前辈作家杨朔关于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他说:“诗和散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以为,散文和诗一样,应该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我总想使自己的散文有一些诗的意境,使自己的散文能够向人们透露一些美好的信息——生活、生命、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我们周围的人群,都是美好的。”(《生命草》跋)赵丽宏认真地走着自己的道路,他的散文也是实践着杨朔诗化散文的主张,从这一方面捕捉生活的色彩和芬芳,酿造着散文的诗意的。

美存在于生活的大千世界,时时、处处在向作家、艺术家呼唤。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必须具有发掘美的感觉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不是每一位作家、艺术家都能够准确地发掘美和捕捉美,只有当他建树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对时代的生活充满热情、信念和勇气的时候,他才能真正获得对于美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因而具备一双捕捉美的艺术眼睛。赵丽宏对生活的态度,一直是积极进取的。他的青少年时代,正遇上十年内乱,先是目睹大字报和打砸抢,后又远离闹市,下乡插队落户。他与朴素的农民一起劳动和生活,农民和朋友们给他送来了许多文艺书籍,滋润着温暖着一颗求知的心灵,因此生活的酸甜苦辣,磨砺了他的生活意志,培育了他的审视美、鉴别美的艺术感觉。在美丑不分、是非颠倒的时代,借用果戈理的话说,是农民“把听取灵魂的美丽的感觉”,放在他的“灵魂里了”。正是这个原因,在今天赵丽宏的不少散文中间,一人一事总是引起他的诗的情思和不同于别人的感受,从人们看来是过眼烟云的平平常常的生活怙景中,从普普通通劳动者的一举一动中,他却能够敏锐地发现了美、寻觅到“诗”,发掘其中的美的内涵,从而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的色彩和醉人的芬芳。这是赵丽宏的抒情散文立意和取材的一个显著特色。

且看《晚香玉》这篇散文吧,作者所选取的是街头上经常见到的一种情景:夜深人静,到工厂妇女下夜班之前,总有一些男人骑着或者推着自行车,从四面八方赶来,悄悄地等在厂门外。等到下班的铃声响过,他们便一起拥上前,迎接自己的亲人,或者是母亲或者是妻子或者是女友,各自找到了自己等候的对象,然后总是男的当车夫、女的当乘客,带着欢笑声走散了。在一座城市里,这种情景每个夜晚都有,而且各处都可以见到,实在太平常了。但赵丽宏却从中发现了生活的美,进而发掘这一生活细节的美的内涵。作者一方面把这样的生活画面有意识地放在“四化”建设的沸腾的背景下来表现,文章引而不露地写道一切都睡去了,白天喧嚣的公共汽车早已停歇,街道象一条波平如镜的河流,蜿蜒在浓密的树影里,只有那些因风而沙沙作声的树叶,似在回忆着白天的热闹和繁忙……”这就让读者领悟到,夜的幽静中仍然藏有生活的喧腾,厂门口刹那间的喧闹正是热闹和繁忙的白天的延续,因此也是时代的一个侧影。另一方面,作者割舍了生活中原有的父女(父亲接女儿)、母子(儿子接母亲)的亲属关系,只突出丈夫与妻子、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对此加以渲染和勾画。男人们是那么准时的、耐心的等候;妻子们见到等候已久的丈夫,顿时消除了劳动的疲倦,略带几分娇气,冲着丈夫“嫣然一笑”,轻轻巧巧跳上后车架而漾起欢声笑语。作者突出了这一种夫妻或恋爱关系,也就能够含蓄地揭示出这生活画面中内在的诗意,即甜蜜的爱情与为“四化”而劳动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普普通通的工人以自己朴实的生活方式和美的心灵,表达出对生活和事业的执着与挚爱。读者也完全能够从他们甜美的爱情与创造性的劳动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到我们时代蓬蓬如鼓、呼啸向前的生活旋律。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这篇散文的结尾:

树影下只剩下一个小伙子了,他不安地朝厂门口张望着,眼看女工们已经走远,还不见他要接的人。小伙子低下头,失望了。这时厂门口出现了一位穿着白连衣裙的姑娘,她蹑手蹑脚,象一朵轻盈的云,飘到了小伙子身边。小伙子抬起头,一把拉住姑娘的手,高兴得狠按了一下车伶——“噓——轻点,傻瓜”,然而车铃已经叮伶铃地响了,在宁静的夜空里,显得分外清脆,仿佛是一支抒情小夜曲的最后的余音。

这个结尾是诗情画意的一笔,也是整个“小夜曲”意趣无穷的一个尾音。赵丽宏的不少散文如《雨中》、《银柳》、《月光曲》等,都是这样的“抒情小夜曲”。作者以轻倩俊逸的笔致,本色化地再现生活的情景,小中见大,意近旨远,因而能够准确生动地捕捉生活的光影和发掘其美的底蕴。

赵丽宏散文的诗意,还表现在真实感人的抒情方面。古人说文如饭,诗如酒”。诗与散文的区别,就在于“诗如酒”,诗有浓酒般的感情,以此打动读者,使人微醺,甚至沉入如醉如痴的境界。当然,只有真实的感情而不是矫饰虚假的感情,才能产生如浓酒般的感染力量;同时,不仅要有真的情,而且要有美的情,真和美是互相依存的,只有正确的人生观并由此产生健康的、高尚的感情,才是美的,才能获得审美的意义,陶冶读者的思想情操,产生强烈的共鸣效果。作为年青诗人的赵丽宏,一方面运用诗歌创作的经验,在他的散文中发挥了诗歌抒情的方式和特长;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他的散文一般能够抒写真情实感,让真淳的诗情从年青的、跳荡着的心灵中,流向读者的心灵。

赵丽宏的不少散文是抒写自己的经历、事业的追求以及追求中片刻的思绪,从《风筝,飘呀飘》到《小鸟,你飞向何方》,从《炭火,燃烧在雪地里》到《湖畔寄远》,这些作品表现出从十年浩劫到“四化”建设的今天,作为一名“老知青”在迷茫中执意追求、在彷徨中迂迥前进的思想感情。许多抒情篇章贯串着探索与进取、人生与事业、爱情与理想的哲理性的思考,反复抒写着从苦闷到觉醒、从追觅到感奋的感情发展的过程。年青的作者总是从积极的方面,抒唱他对生活美的主要审美对象——人生、理想、情操的理解、认识和思索,向人们袒露一颗真实的燃烧的心,说真话抒真情,以心换心,动之以情,总是真挚而又深沉地呼唤青年读者,与狂飙突进的变革时代同步前进。

《小鸟,你飞向何方》,是这方面内容的代表作。这篇散文以印度诗人的《飞鸟集》的失而复得作为抒情叙事的线索,以“小鸟”的形象作为青年人的美好理想的象征,展开了浮想联翩的回忆和憧憬。作者原有的一本《飞鸟集》在“文化革命”初期被他人烧毁了,后来寻找再三,终于在旧书店意外地找到一本,正当他准备从书架上取下并买下的时候,凑巧同时伸出了一位姑娘的手,这位深爱泰戈尔作品的姑娘,大大方方地把这本书让给了作者,象飞鸟般地飘然地走了。从此,这件事留在作者美好的记忆里,禁不住时时在人群中寻找她。那愚昧的年代里,在街头装扮时髦、大声说笑的姑娘中间,似乎找到了她,却又不是她;打倒“四人帮”后,在大学校园入学的人流里,似乎见到她的身影和轻盈的步履,但不过是幻觉而已。然而,今天的“小鸟”究竟在哪里?是在自由的天空里。作者意味深长地写道这是春天的晴空呵,一群又一群鸟儿从远方来了,它们欢叫着,抖动着翅膀,划过透明的青天,飞呵,飞呵,飞……”

显而易见,这篇敫文在回忆往事的同时反复呼唤着美好的理想,抒发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诗情是那么的炽热、深沉,又是那么的真挚亲切。同时还可以看出,作者的诗情是依附着“小鸟,你飞向何方”的哲理性的思考,而自始至终地荡漾于整个篇章,形成了诗愦与哲理互为交融、浑然一体的抒情境界。所以赵丽宏散文的抒情既是真切诚挚的,又因哲理的深刻而显露出融情于理的色彩。

赵丽宏在散文中对“美的追求”,表现在艺术方面,是对散文艺术美的多方面的探求,集中到一点,如他所说,是“为了使自己的散文有一些诗的意境”。对此,他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尝试,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艺术效果。

第一,赵丽宏能够在散文中创造诗的情调。

我们如果细致地比较他的诗和散文,便很容易发现这样一种情形:有一些散文的雏形或者说是蓝图,常常先是写成了诗,然后再重写成抒情散文。诗总是有独特情调,赵丽宏也在散文中寻求诗的独特的情调。因为有了调性——抒情的调子,散文才会具有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才能形成与情调相一致的抒情氛围,也才能形成诗的动人的意境。

从总体上看,赵丽宏的散文不是激昂慷慨的呐喊,不是豪言壮语的罗织,而是在写人叙事、绘景状物中间寄托情思和隐写哲理,是含蓄而又委婉的。从单篇散文看,一些好的作品以一种抒情主人公(作者)在特定的情景下所有的情绪贯串着全文,成为一种感染读者的艺术情趣。如《秋风》仿佛是悼词的悽怆哀婉,中间包含着抨击炎凉世态的愤激;《晚香玉》是作者在幽静的夜,突然嗅到晚香玉的芬芳之后的心灵的一丝颤动,是小夜曲的恬静优柔。《风寧,飘呀飘》,作者怀着对儿童时代一位女辅导员的纯真的忆念和深深的敬意,把这种忆念和敬意化成了一股真淳的诗情,流动于往事的回忆之中:自己和伙伴在大街上放风筝受到供电所叔叔的批评,辅导员没有批评,却在星期天带领孩子们到郊外去放;作者在家生病不能上学,辅导员却送来很多文学名著,还把自己的习作拿到刊物上去发表;“文化革命”中辅导员被造反派揪斗,她却向作者投来勉励的深情的一瞥。就是这样,她指点作者一步一步地去寻觅和实现美好的理想,用手牵住信念、意志的线,让理想的风筝在蓝天飞翔。全篇好象是以童年放风筝欢快的天真无邪的笑声,渲染成为甜柔而又略带几分苦涩的音色情采。因为有了特殊的情调,所以赵丽宏所创造的意境更有主观色彩,从散文的内里发焕出浓烈的抒情气氛。

第二,赵丽宏以多种手法,显示出散文意境的多样色调。

散文“定体则无”。就艺术构思来说,应该富于变化富于创造,一条路子走到底,那必然会出现某种模式和意境的单一色调。赵丽宏注意以多种手法,追求构思的新鲜多样,便意境多样新鲜、更有诗意,表现出他在艺术上是敢于探索和创新的年青作家。

赵丽宏的散文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但是,他不象一些作家把象征的意义直接在文章中点明,而是让读者去思索去联想。同样在构思中运用象征,赵丽宏不仅仅是局限于一层意思,而能够赋予象征的事物以多层的比附的意义。《秋风》中的“秋风”,既是世俗偏见的象征,又是象征着那位忠于职守的老阿婆的残生余热,既是丑的象征,又是美的象征。

《小鸟,你飞向何方》中的“小鸟”,既是美好理想的象征,同时又是小姑娘的象征,也是徘徊于人生路口的青年人的象征。象征的多义性,有如多棱镜的折光作用,使赵丽宏散文的意境的象征性,在虚与实的结合上,具有迷离的色调。

从构思的艺术角度来看,赵丽宏使用多种手法变换角度。有时直接运用朴素的白描手法,截取生活的断面,使它成为诗意的速写,如《晚香玉>、《雨中》。有时采用铺陈联想的手法,围绕着一个人物或一件事情,带出人事景物,如《风筝,飘呀飘》、《生命草》。有时采用诗的情绪跳跃的结构,以一个抒情的主体形象,来组接互不关联的一个细节、一个情景,如《炭火,燃烧在雪地里……》。有时借用意识流的手法,以意识带出画面,以画面展示感情发展的层次。如《诗魂》,以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铜象为线索,寻寻觅觅,抚今追昔,把内乱中铜象被造反派从花园里拖走、祖孙三代人对诗人的景仰、以及在诗人影响下作者自己也成长为诗人等情景,统统揉合在呼唤诗人的意识流动之中,形成了声情俱夺的诗的意境。可见手法和角度的变化,使散文的意境互不雷同,各具情韵和风采,从而显示出赵丽宏艺术构思的清新和俏丽。

赵丽宏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还只是刚刚开始从山脚吃力地向上走,然而我相信,只要继续攀登,继续追求,一定会有新的奇景和新的欢乐在前面的!”(《追求的欢乐》)是的,他一直在追求着。我们还不能够说,他的散文已经达到完善的境界。但在立意、构思、熔裁、抒情和创造意境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稳定性的风格因素,因而已经初步建立了他散文的艺术风格,是素净含蓄的,又是刚健清新的。

前进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相信赵丽泫经过艰难的跋涉和奋力的探求,在艺术上会逐步走向成熟,会自己抹去一些散文苦用诗心的痕迹;也相信年青的作家在当前改革的洪流面前,会把他追求美的视角,投向四化建设的生活图景,用他的诗笔,为我们的时代写出优美的抒情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