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的肉身

生活的肉身

世界上写小说的人有两种,一种苦苦隐藏自己,一种苦苦倾诉自己。苦苦隐瞒自己的何曾隐瞒得住,因为倘若那里边写的不是当事者的纠结,对他自己只是一本可以卖钱的书,于读者只是一本嗑瓜子的陪伴。张爱玲苦苦隐瞒半生缘,最后拼了命写一本《小团圆》,但是终究放不下,在倾诉与隐瞒之间闪躲,终究又回到隐瞒里去。《小团圆》以考试前的紧张为开始,结尾也回应此处,那中间的洋洋洒洒全都像是黄粱一梦,不是假的,也当不得真,留下的只是谜团,张爱玲的故事只有张爱玲自己知道。她把世事推得远远地看,以听见胡琴的声音。她试图把自己推得远远的看,不够远,但是足够旁观。 

  自《饥饿的女儿》出道,虹影从来不是舍不得自己的人。这个原本写诗的女子,书里也如张爱玲一样有她生长于斯的重庆的河流、沟坎、方言、麻辣味道、郁热空气,可是她不是为情调,不是为炫耀,不是为巧构,她只是为了她自己。那些围绕她身边的一切从来没有成为主角,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甚或顾不了文字的粗糙与精美,只是沿着自己的汹涌血脉一路流下来,写下来。《好儿女花》中的虹影,少了《饥饿的女儿》中激越,母亲丧礼的气氛笼罩之下,沉静和反思当中,仍不离生活,不离肉身,写得切肤,写得刺骨,写得不能超脱。她一直都离生活这么近,离肉身这么近,她从来不曾试图把自己推开远远地看,她在生活的肉身中一步一回头的写作。 

  《好儿女花》的名字很奇怪,直到小说的最后一章,才借王嬢嬢说出原因:“这花很贱,容易长。它也是凤仙,很多人叫指甲花。宋朝有个皇帝老儿,皇后名凤,宫中忌讳,看花像母亲膝下儿女,就叫它好儿女花。”这一句话里,有《好儿女花》的全部秘密。小桃红、指甲花、凤仙花、好儿女花,它的贱,它的生命力,它的高贵,它的平常,它的复杂,以及它像是儿女绕母亲膝下,殷殷相望,不离不弃。   

  一个叛逆的女儿,通过母亲的丧礼和母亲全然和解。一个远望而又怨望的六妹妹,通过母亲的丧礼与亲人们和解。一个为爱燃烧的女子,通过女儿的出生,和丈夫、情人、情敌和解,向肉身和解。当年叛逆的她自己也做了母亲,她望着女儿的脸,“和母亲一模一样,她的脸,当然也和母亲一样。”她站在岁月的中间,抱着女儿,回望母亲,时间的河流中渣滓沉浮,她与生活和解。 

  这种肉身感和生活感,在丧礼中展开,在新生中结束,并延续。《好儿女花》前面10章以母亲的丧礼为中心,攒花般勾勒母亲以及自己的兄弟姐妹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经历,一切向生活的深渊中沉坠,无可奈何,不可救赎。但在令人惊讶的最后一章中,虹影以完全坦诚的语气叙述自己身上的一切,这种坦诚仿佛前10章中略带旁观的她,将刀锋正面切向自己。不肯闪躲,或者不屑闪躲,她的刀锋从来锋利。她看着血肉模糊的自己,或者反而高兴,因为血泊中分娩的女儿,是这一切的救赎。女儿的出生救赎了虹影,使虹影返身看到母亲。最后一章的自剖,是前10章的救赎,使沉重的生活的肉身,如容易生长的好儿女花,执着、坚韧地向上生长。 

  《小团圆》在隐瞒和倾述之间徘徊,成就了张爱玲背过身去、欲语还休的背影。《好儿女花》打开倾诉的闸门,从来不曾隐瞒,若单单看成一个女儿为母亲写的传记,反而不得其门而入。或者我的老师就在这本书中,但是好或者坏是虹影写一本书、讲一个人的初衷吗?她或者并非想针对一个人、一件事说不同的版本,她只是想说出自己心中的真相、倾吐自己心中的郁热。如重生般的虹影,如此不吝惜自己的抛出,不是为了继续纠缠,她早已与生活和解,与肉身和解,与自己和解,至少试图和解。 

  有人说没有读《饥饿的女儿》,就不配读《好儿女花》。其实不然,纵然你完全对虹影一无所知,《好儿女花》中的气脉涌动一样足够让你动容。毫无疑问这是个娱乐的时代,并且是消费的时代,文学已然用畅销数量衡量价值,我们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那些作者发自肺腑、读者感同身受的感动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少。虹影的作品不见得每一部都如此切己,《好儿女花》却使我每每不敢深想,因为我自己的母亲、外婆、奶奶,以及我的兄弟姐妹们,都在四周,不忍回头。在浮花浪蕊的世界里,《好儿女花》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真诚之作。 

  即便如此,《好儿女花》远比《饥饿的女儿》格局宏大,野心勃勃。余华的《活着》之所以能举重若轻,全赖传统话本叙事结构的勾连。到了《兄弟》,所谓“正面进攻”,才发现生活的正面铜墙铁壁之外,即便侥幸进了城也一样机关遍布、危机重重。《好儿女花》中母亲和兄弟姐妹们的历史就是一部特别而普遍的中国当代小人物生存镜像,她的野心全都包裹在一个女子的倾诉中,不全面、不深刻、不典型,反而鲜活、生动、真实。余华以一句“活着”,使一百年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得以落地,《好儿女花》笼罩在母亲的丧礼中,却说:“客厅传来他们的笑声,远比听到他们的哭声,让我感动。”她显然并非代表她自己一个人感动,她显然并非代表她一个人与生活的肉身和解。她没有正面,也没有强攻,但是她却因此得以从小道进入生活之城,在蛛网般纠缠的生活中,得一身心安顿,度悠悠半生。 

   

  注:此文已经发表在《深圳晚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71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