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守望者之歌

守望者之歌

——感慨《年月日》

作者:雨夕霜晨    来源:豆瓣

前记:我一直以为,现代没有神话。然而,读过阎连科的中篇小说《年月日》,才知道他正在讲述的就是一个如同史诗般厚重深沉、恢弘磅礴的现代神话。

在《圣经·出埃及记》中,耶和华说:“我下来是要求他们脱离苦难的,领他们出了那地,到美好宽阔的流奶与蜜之地。”人类的现实生活,也就如同一部《出埃及记》:他们怀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义无返顾、不知倦怠地寻找理想中的家园。只不过在人类这部《出埃及记》中,上帝是缺位的,人必须战胜自己,战胜自然,成为神。

《年月日》中的先爷就是这样一个凡骨俗胎的神。当山里碰上千古旱年,村民纷纷逃荒避旱时,先爷留了下来。他成了整个耙耧山脉荒凉死寂中的唯一守望者。虽然先爷年逾七旬,虽然每日里滚烫的阳光、无垠的寂寥和潜伏的死亡都挤压着他的生命,但是他仍然有着对生存的渴望,对希望的追求,对未来的执着。他抱着这些信念,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沉浮挣扎;他的生命和他的希望也就在这沉浮中明明灭灭,最终升华。

先爷是平凡的,所以面对长期的旱灾、毁灭性的鼠害和穷凶极恶的狼袭以及断粮绝水,他也会害怕、颤栗;然而,先爷又是不凡的,因为即使面对着一次甚过一次的灾难,他也从未想过退缩,从未放弃活着的信仰——他要守着他的希望(玉蜀黍)活下去,看着他的玉蜀黍吐穗结果,将庄稼人赖以生存的玉蜀黍的种子延传下去。没有储备的粮食,他可以三餐并作一餐;没有水给玉蜀黍灌溉,他可以拖着老迈的身体走几十里路去寻找水源;没有了粮食,他可以吃老鼠;没有了老鼠,虽然先爷必死无疑,但是他仍然不肯向命运低头,不肯放弃最后的希望。他“对着太阳连抽了十余马鞭子,使日光如梨花一样零零碎碎在他眼前落下一大片,最后力气用尽了,挂好马鞭,对着太阳嘶着嗓子道——你先爷我照样能把这棵玉蜀黍种熟结子你能咋样儿我先爷?”在山穷水尽之时,先爷选择了一种慷慨就义式的牺牲:他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当作肥料献给了玉蜀黍,他要让玉蜀黍活下去——肉体虽死,可精神永生!生命终结,但希望长存!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尤其在灾难面前,它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人的信念是强大的,它激励着人们挑战自身的极限,质疑命运的裁决,忍受生活的研磨。充满绝望的日子,遥遥无期的等待,时光坚如磐石,正所谓度日如年。白天,日光如刀,食物、水源考验着先爷枯瘦的身体;夜晚,孤寂无边,老鼠、狼群折磨着先爷虚弱的神经。先爷的风烛残年在磐石般的时光中砥砺,发出刺耳的尖鸣;然而他却坚持着,执守着,为的仅仅是那一棵小小的、还在慢慢生长的玉、不堪一击的玉蜀黍。他掰着日子,数着节气,挨过那一月、一日。他的生命,像一把破旧的犁,颤颤地、缓缓地,却扎实地、坚定地在耙耧山脉荒凉的土地上留下了沉甸甸的痕迹。这种弱与强的对比,人与天的较量,将人的精神之美张扬到极至,并在将自我的生命献给希望和信念时得到升华,从而造化了一个“人神”,谱写了一支神曲!

震撼,震撼。

……

当一场又一场的浩劫平复时,先爷的尸体已在沙土中化为沙土,而玉蜀黍却靠着先爷的血肉供养,结出了棒槌大小的玉蜀黍穗儿,半歪半斜在先爷埋骨的墓坑上,守望着耙耧山脉那片苍茫无垠枯涸龟裂贫瘠干瘪的土地,等待着村民的回归。呵,玉蜀黍啊,它是先爷生前的希望,是先爷死后的化身。有风吹过,玉蜀黍叶片微摇。那扬起的沙沙声,正是它和先爷合唱的守望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