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沉思古今为何因

沉思古今为何因

——读评曾敏之的《沉思集》

大公网

文史笔记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文章”的一部分。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多人写作文史笔记。《世说新语》中的文史笔记有的是。在唐人著作《朝野佥载》、《大唐新语》、《贞陵造事》、《本事诗》中即有不少文史笔记。宋代《梦溪笔谈》、《侯鲭录》、《老字庵笔记》、《东京梦华录》等著作中,文史笔记尤多。明、清两代,写文史笔记成了时尚。及至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鲁迅、胡适、林语堂的文史笔记最为著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一九五六年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期间,文史笔记一时颇为繁荣。但政治运动一起,文史笔记作者多受批判。“文化大革命”中,除了“评法批儒”,几无文史笔记可言。直到新时期到来后,文史笔记才又复兴昌盛,名家辈出。其中曾敏之先生(一九一八──,以下简称曾老)的文史笔记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一则他的文史笔记著作共有《文苑春秋》、《文苑丛谈》、《观海录》、《幽草集》等许多种,总数在千篇以上;二则他的文史笔记涉及先秦至当代,时间跨度大,两千几百年间的重要人事,都在他的视野之中;三则,他的文史笔记有对古今人事的新发现,有对古今史料的新发掘,还有对古今人事的新发声。最近作家出版社于二○一三年九月出版的《沉思集》,则是曾老从多种文史笔记著作中精选出来的代表作,称得上是曾老文史笔记中的精华。曾老为何将他的这部文史笔记选集取名为《沉思集》呢?我品读再三,方才领会到此书的深意。

第一,曾老认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发展至今的结果,历史不可割断,历史永远前进。为了当代中国更好更快地向?未来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深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此,他在历史的沉思中,对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了独到的总结。《回首百年话马关》一文,讲到了“日本为夺占朝鲜和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作了长期的准备。”评说了因甲午海战失败“腐败的清政府在日本迫使之下签订了可耻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救亡图存的呼声,震惊朝野,中华民族开始了近代的觉醒”,“从而引发了近代、现代史上的一系列的革命斗争,直到如今所取得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湔雪百年耻辱的伟大成就。”曾老就此写道:“重温过去百年血泪斑斑的历史,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中华民族应发愤图强,以泱泱大国之邦,屹立于世界!”此文就像是写给今日的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看的。现在,日本政府悍然将我钓鱼岛“国有化”,强行通过保密法,准备修改宪法,企图重新走上军国主义的老路,中、日人民怎能“忘记历史的教训”?《从“苦笋”到谏言》,则通过贾谊、魏征、张九龄、范仲淹、辛弃疾谏言的不同遭遇;朱元璋的“杜塞言路”;康熙、乾隆时的“文字狱层出不穷”;晚清的谭嗣同的死谏、孙文的上书李鸿章;以及蒋介石的“钳制言论”,“言语道断”,终于败退台湾;曾老认为,“从谏言的历史进程看来,国家的兴亡,政治的得失,民心的向背,与谏言是有重大因素关系的。”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上万言书”直谏也“遭到不幸”。历史学家范文澜以《隋史》上的隋炀帝假、大、空以讽喻“大跃进”,“用心之苦,谏言之苦,确为苦笋之可‘活国’,可是无补于事。”曾老在文末最后写道:“以史以鉴,谏言之艰险与活国之功能,值得引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警策的结论。”这篇文史笔记,无异是对我国一部谏言小史的总结,具有明示意义。此外,如《陈搏的笑声》之“对忧患意识、化解社会矛盾是不能忽视的治国大计”的提醒;《告密,?底考》之对“告密、?底的影响,贻害太深远”的揭示;《祸福话长江》一文之“为抢救长江,应记取孙子用兵之道”:“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的警示;都充分表现了曾老沉思文史为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良苦用心。

其二,曾老在对历史的沉思中还认为,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既有被鲁迅称之为“民族的脊梁”的正能量,也有鲁迅毕生为之奋斗的“国民性改造”中的国民性里的负面因素。因此,他的文史笔记另一显著特色就是激浊扬清,伸张正气,反对邪恶。古代历史中的鲁仲连、贾谊、诸葛亮等人,他热情表彰;而对于专制、独裁、“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他统一中国之功,应予肯定)、欺世盗名,蓄意篡国的王莽、“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则持批判态度。有人主张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曾老则期期以为不可。

曾敏之在《撤出〈出师表〉的商榷》一文中指出:「对诸葛亮彪炳千秋的名文《出师表》仅以『愚忠』一顶帽子就否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风格,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武断」,有很大片面性,「值得商榷」。综观诸葛亮一生事迹,「是以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来争取澄清乱世复兴汉室,『止戈息武』以慰苍生。不应视他仅为报答刘备三顾之诚而讽为『愚忠』,而是如杜甫说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老臣就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何者是偏见,何者是真理,明眼的读者一目了然。曾老对于当代中国中的「民族的脊梁」更是尽情歌颂,树为楷模。重情重义、开国元勋、无私忘我、操守清廉的周恩来(《周恩来的情与义》),精神境界高昂、处变坦然、不畏辛劳、不沽毁誉的王匡(《挥毫策马写春秋──悼念王匡先生》),生命力顽强、乐天开朗、维系祖国传统文化、传播神州真实情况的唐瑜(《东西南北记唐瑜》),感恩图报、胸怀坦荡、不将世故系情怀、集诗、书、画三绝艺术兼擅考古鉴定的专家于一身的启功(《启功先生二三事》)等文史笔记,把当代中国中的「民族的脊梁」的不同个性、独特风貌,无不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感佩。

第三,和一般的文史笔记只是谈文论史不同,曾老在对历史人事的沉思中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以此启发读者。回顾历史、联系现实,曾老觉悟:作为名人、名医、名帅,最难的是「进退雍容史上难」。唐代天宝初年曾任左丞相的李适之,宋神宗时的端明学士司马光,都曾有过失意落寞的情怀,「于进退之间并不笃实」。明代人称三杨的内阁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庞眉白首」了,「就是不愿退出朝廷」。只有范蠡与张良「不失为进退雍容的一个榜样」。(《进退雍容史上难》)曾老的这一人生哲理感悟有普遍意义。党国元老陈云曾经说过:假如毛泽东在一九五六年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后退下来,他几乎是个完人;即使在一九六五年以前退下来,也是「三七开」,功大于过;到一九七六年他因病离世,已因发动「文化大革命」把国家搞到崩溃的边缘,只能是功过参半了。(大意)可见,曾老的这一人生哲理感悟,不只关系一个人声名,而且也关系?民族和国家的前途。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曾老沉思古今,为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的是弘扬国民性中可以称之为「民族的脊梁」们正能量;为的是揭示人生的哲理感悟。有此三大沉思,《沉思集》在我国的文史笔记史中,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