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写西读”之《腥》
来自:赛宁
“江南小镇”的地点背景选择,对于《腥》来说显得至关重要。潮湿、衰败、粘滞、昏暗、神经质、水腥味、抑郁等等,共同组成了江南小镇的质感,同时,奠定了本书的叙述基调。时代背景的选择,也是《腥》作为小说来讲聪明的地方,隐约而遥远的战乱,暂时而疏离的平静,像水面之下飘摇的水草,沉入水底压抑的屏息和突然冲出水面之后仓促的呼吸。以我们的阅读经验来看,不被爆发的压抑,蕴含其中的力量,才最有张力。在阅读《腥》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始终觉得在下一秒钟就会从纸张上滴下一颗水珠来,或者,下一页的纸张上凝结着苔藓,那么,算是我们阅读的投入和作者的叙述成功了。
如果从故事的情节层面讲,本书的情节设置并不算太高明,至少,未必叫我们觉得大呼过瘾,或者,觉得作者的智慧远超我们的预计。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故事,意料之中,情理之中,虽然有些许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但也只是画面的点缀而已。先前被大肆宣传的“神秘小说”、“《收获》50年唯一刊登的悬疑力作”等卖点,其实已被事实证明像“买椟还珠”一样的“南辕北辙”。单以“悬疑”的要素,以客观而挑剔的眼光看,如果我们读惯了艾勒里•奎因等人的作品,倒会觉得,本书如同小孩的涂鸦一般幼稚得可爱,更不要说与爱伦•坡相比了。在“悬疑”的道路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刚刚起步,初始的生涩既然我们无法避免,正视与谦卑应该是正确的态度。
本书真正值得我们珍视的地方根本不在于“悬疑”或者“神秘”。如前所述,本书当中对于气氛和典型江南潮湿感的描述,才是最为成功的地方。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书的情节要素(我始终认为,在书评中透露情节是种很不负责的表现),入殓画师、腥臭味道、坟墓、放蛊、接二连三不明的死亡等等,无一不是传统中国的恐怖要素,加上特殊的江南式的潮湿而昏暗的环境描写,让人从心底最深处长出霉变的白色绒毛来。(如果将书中反复出现的呜咽的流浪狗换成毛色斑驳的野猫,效果也许会更好些)开创于余华、格非、苏童等人的特属于南方的,平静、昏黄、绝望、湿漉漉的幽暗恐惧,在本书中,像春日清晨残忍树林里的薄雾一般弥漫。这种感觉极难描摹,用一句江南的恐惧高手残雪的小说作为表达也许会接近准确,“饱含了雨水的棉桃,吃不住重量,‘啪’地掉了下来。”
也许,我们将以下事实承认下来并不丢脸:“在编制情节的神秘、悬疑与恐怖这件事上,我们暂时还无法做得足够出色。”所以,如果我们试图以刚起步的虚弱作为原谅自己的理由并为之沾沾自喜的话,听起来和看起来都显得很愚蠢,还不如寻找到另一种适合中国人,特别是南中国人的方式来编制属于我们自己的恐惧,在这一点上,本书其实做得很出色(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这应该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那么,走下去吧,作为三部曲之一,本书已经迈出了脚步,我们希望,在下两部中,李西闽能做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