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阿勒泰的角落》的一个普通人

《阿勒泰的角落》的一个普通人

来源:新疆日报 编辑:徐录录 作者:张军


  不经意的翻阅,李娟《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落入眼帘,看了之后就放不下。不久前,《读者》也摘登了《阿勒泰的角落》中的一篇《一个普通人》,再读后,感触愈深。

  《一个普通人》叙述的是作者在阿勒泰牧区生活的一个段落,作者家里开着个小商店,羊瘦弱的时候,来往的牧民赊东西,到了草肥羊壮的时候买了还钱,牧区的民风淳朴,没有不还的。但也有一个例外,有一个人借了80元,很长时间没来,于是作者的母亲就嘀咕了,由于那个人长得很普通,还当着那个人的面说“加蛮(不好)”,但是牧民到底很淳朴,只是忘了,一看到字就很认真地回忆起来了,并且分几次还清了,最后作者判断说“看来他确实没钱”。

  在她的文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我们身边那些朴实的牧民,对自己所做出的承诺丝毫不会抵赖,不管自己有多困难。孟加拉国创办“穷人的银行”的经济学家尤努斯因小额贷款而获得诺贝尔奖,是基于农牧民彼此的信任基础上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信意识。在阿勒泰也是一样:由于她们的商店也不固定,好多牧民是“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找上门的,文中说“在喀吾图,一个浅浅的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而最近听说由于印度小额贷款运行出现了问题,尤努斯也被罢职,很遗憾,也很必然。我们说好多做法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符号,当周围环境发展变化了,道德的自我约束往往就会被法律和制度的刚性所替代。当然大家都希望停留在那个夜不闭户的纯真年代,但外部环境的影响却是无所不在的。

  在我的印象里,李娟仿佛是住在新疆的“三毛”,不过三毛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和荷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李娟则是在新疆阿勒泰和母亲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她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不成家,不忙家务,穿着拖鞋,不修边幅,赶着鹅到处游荡,周围的村民都看不出他是个作家的形象。她有时候也跟着牧民去转场,体验生活,吃住在一起,然后洋洋洒洒写出了一些文字。我们说有时候作家就是这样,没有过多的物质追求,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才能写出自己喜欢的文字。

  作家离不开鲜活的生活,只有生活在某种情景中,才能写出与之相符的作品来。李娟曾做过裁缝、流水线上的工人、当过公务员;也曾被介绍给瘸了腿、瞎了只眼、条件很好的建材老板;也曾有村里的泥瓦匠提亲……然后她跟随自己的心灵,回到了养育她成长的故土,写出了如此“接地气”的文字。正如杨丽萍到中央歌舞团后又回到故乡创作出了更加空灵的孔雀舞。

  据说李娟在靠近城市的村子里买了大房子。作为一个普通却与众不同的人,她注定要在城市的边缘进行另外一种漂泊。

  我们期盼她下一次的漂泊,一定会用新的视角和文字,带给我们新的不同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