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州的文脉与血性

海州的文脉与血性

——长篇小说《寇风烈》阅读印象

高山


我一口气读完了46万字的长篇抗战小说《寇风烈》。荡漾于书海,曲折的故事情节缠绕心房,激起了万千思绪。一次次感动,一次次澎湃。感动于小说写得好,感动于作者的爱国之心,感动于作者的家乡之情,更感动于小说扣住了我的心弦。

方冰兄和我同村,他家兄弟都曾做过我母亲的学生。方冰兄家风了得,祖辈勤奋,诚实敦厚,善良和睦。我母亲教育我们常以刘家兄弟为榜样。前些年,在继续求学之路上,我和方冰兄成为同学。我们交往日渐增多,榜样的力量化为了现实,他的人格魅力激励我不断前行——对人真诚,恪守信用,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最难能可贵的是多年来始终保有一份学者的傲骨。

46万字的小说,每天保持1000字,不间断写作,那也要460天,这谈何容易,板凳真的坐冷了。听说他还有宏愿,《寇风烈》仅是系列著作中的一部,好戏还在后头。希望一个忠实读者的期盼,也能增添一份无声的支援。有几位有份量的读者看完小说,和我进行了交流,他们的话或许有一定代表性。“《寇风烈》决定了方冰作家的地位”。作家地位是高是低,有待学界权威去评说;会不会成为名人,那要世人口碑去检验。我们的评论可能带有感情色彩,但也确实是我们的感受。

《寇风烈》是我读到的第一部全景展示抗日期间连云港保卫战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我家乡海州、灌云、灌南一带的人和事为背景,展开故事的叙述,充满了乡土亲情,俚语风俗尽情展现。读时,在我潜意识中的童年往事又像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这让我想到《红楼梦》,也想到了就在海州土地上孕育的《西游记》、《镜花缘》等名著。想到这些名著不是要把《寇风烈》的艺术高度与其相提并论,而是想说,散见于字里行间的风土人情所构成的“地方味”,使这些作品都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更具文化底蕴,更能勾起人的“乡愁”。我作为一个离乡不远,但在外求学工作二十余年的游子,有一种粗浅的认知,《寇风烈》浸淫于古海州的大海、大山、大河、大地的风物之中,在沧海桑田的迭变中寻找海州人的繁衍生息踪迹,在苦难历程中展现海州人的笑脸与怒目,在爱恨情仇中铺成海州人的缠绵与决绝,将来或许可以成为研究家乡文化的一本参考资料,或许可以成为慰藉心灵的鸡汤,也或许可以成为舒缓乡愁的良方……

科技在飞速发展,世界同化日趋激烈,很多文化在消逝,多元向少元演变,我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退步,是人类的幸福还是苦难,《寇风烈》保存了不少乡村文化元素,这可能很有价值。

方冰兄的学术作品我看过不少,还真的没想到驾驭小说写作能力一样不容小觑。《寇风烈》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多线展开,又浑然一体,让人不得不叹服于作者宏观的建构能力。小说语言优美,场情描写细致入微,无一不透出文字的功底。方言俚语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让有同一乡村文化背景的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也让有较大文化差异的人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刺激。读了一页想读二页,这可能是看到好作品的朴素想法,也可能是文化人说的文脉引力。反正我是暂停了一切事项,一气读完了小说,感受如同巧克力怡可莲入喉的瞬间。

对于文学我是个门外汉,不能妄作评论。但读完方冰兄的作品,心绪一定要表达,愿望也要告诉兄弟——我想看系列作品的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