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灵自语和精神对话

心灵自语和精神对话

——《背对月亮》的时代意义 

林楠 

 

摘要: 抽离了故有的教条和概念,调整了观察生活的角度和焦距,不贴任何标签,展开内心视野。以超然的人性为基本依托,作家将自己生命的和生存奋斗的体验、经验,把自已对人生、事业、爱情以及对整个社会的看法,真实地讲述了出来。《背对月亮》是对内心世界的书写。是一个从文化故土上走出来的人与正在异域跋涉的自己之间的心灵自语和精神对话。

关键词:背对月亮 心灵救赎 曾晓文 人性美 引领青少年 


欣喜地看到,海外作家曾晓文的创作,在中国主流文学的浩瀚天空里,成为继严歌苓、张翎、虹影之后,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从首都北京图书城的签名售书,到进入江苏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引领青少年成长的当代名家散文随笔系列”,以及长篇小说《白日飘行》、《夜还年轻》,《移民岁月》、中短篇小说集《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散文随笔集《背对月亮》等在中国市场热销。此间,还曾荣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和台湾《中央日报》文学奖。另有33集电视连续剧《返航》(与孙博合着),获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北京市广电局优秀剧本奖……等等。

这一切,都印证了这一事实。

文字流畅,辞章流畅,画面流畅,节奏流畅,多色调情采流畅和思辩、逻辑推进的流畅以及在平平常常的叙述中,在展示作家才智、眼光、见地的同时,思想的种子己悄然萌动着,孕育着,之后,哲理豁然生成一一的回旋式流畅……这种种优雅的流畅,建构了《背对月亮》乃至曾晓文散文随笔作品光彩四溢的美学追求和个性分明的艺术风格。

在《背对月亮》一书中,作家借助这种种美妙的“流畅”,把人生际遇中的酸甜苦辣,千番挣扎,万般美好,表达得切肤入木,淋滴酣畅。不仅给读者的阅读带来愉悦和美感,同时也时时令人不得不回眸驻足,潜下心来沉思、寻味和领悟。

受到引领的,何止是青少年。

尤为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作家超越依附视觉图像及其幻象的惯常表现手法,直接采用诗性语言,将散文随笔这种漫散的文体,提炼至箴言般的热忱、睿智、坦诚且透辟。翻开《背对月亮》,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作家往往围绕某一个观点,在与读者心灵沟通的过程中,展开既温暖又亲切的反思性辩析。以致本是启迪性的教诲,却能如山涧溪流般欢快地潜入不同人的心灵深处,在读者的感受里,变成一场久盼的舂雨。

纵览全书,无论写漂泊守望、写爱情乐章,还是写沉思感悟、往事怀想,作家统统将其纳入一个心灵救赎和自救的大框架之内,都是在书写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和作用,都是在揭示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人性美和生命美。

这两个亮点,无疑让《背对月亮》的艺术品位卓然生辉。

“引领青少年成长”,这既是一个教育学命题,又是一个社会学命题。在

当今世界,更是一个文化学命题。

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古来有之。在《礼记》、《论语》、《孟子》中,均贯穿着“以友辅仁”,“择善而从”,“感恩父母”等教育青少年的思想意向。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也都有提到青少年教育的问题。


上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教育与社会学》一书中对青少年教育问题,己讲得十分明确:“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能和道德三类质量,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 ” 迪尔凯姆还将自己的观点提升到理论高度,“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

理论的错位,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改变,理想的迷茫……各种诱人的统计数字层出不穷。现代化的繁华令人眩目。国有、全民所有财富的积累与自己究尽是什么关系。社会经济指数的增长与个人的不安全感同步。浮躁与林立的高楼大厦比肩。摇滚的鼓乐淹没了心灵的空虚……现实生活的状态与以往非常不同。老药方还能不能治疗这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狂野偏执和放荡不羁?


《背对月亮》中,作家抽离了任何故有的教条和概念,调整了自已观察生活的角度和焦距,不贴任何标签,回归内心视野。以超然的人性为基本依托,将自己生命的和生存奋斗的体验、经验,把自已对人生、事业、爱情以及对整个社会的看法,真实地讲述了出来。总体上看,《背对月亮》是一种内心世界的书写。是一个从文化故土上走出来的人与正在异域跋涉的自己之间的心灵自语和精神对话。这正是当代青少年灵魂深处向往和追索的境界。

《背对月亮》独特的语言方式,结构方式,情感表述方式,让整本书充满活力。读《背对月亮》,不能不让人格外地留意作家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和娴熟的修辞技巧。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这种讲述个人生命体验展现出来的基本伦理精神,比任何政治说教都更具照亮人心的光芒。这正是《背对月亮》所以能够被青少年接受并热爱的秘密所在。也是当今世界在普世价值观相撞相溶的社会语境下,时代对散文随笔创作自然淘汰选择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文本姿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背对月亮》为当下的散文随笔创作,做了十分可贵的探索,并且辟出了一块崭新的疆域。曾晓文的这些努力,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列入“名家系列”的《背对月亮》,可说是曾晓文对新世纪文学的一项十分重要贡献。

(发表于加拿大《环球华报》,2014年4月16日)


林楠 当代满族作家,2000年移民加拿大,定居温哥华。现任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世界日报《华章》编委。作品入选《当代世界华人诗文精选》、《北美华文作家散文精选》等数种海外文集和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