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潘向黎:诗意的文学人生

潘向黎:诗意的文学人生

(来源:泉州晚报   陈志泽)

(一)

1966年潘向黎生于福建泉州鲤城。石板路铺成的南俊巷里一间“手巾寮”式平屋,是她幼年时期的家。潘向黎在古城的小学、中学读过书,后来到莆田,又在那里的中学上学,1978年移居上海。1988年她从上海大学中文系文学院毕业以后又到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念研究生。1991至1998年任《上海文学》编辑。1992年她又赴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留学之后,回到上海又继续她所喜爱的编辑工作,1998年8月从《上海文学》调任《文汇报》编辑。

潘向黎离开故乡泉州之后走过的路程可谓远矣。大都市的学习和工作把她紧紧绑住,东瀛的风雨把她牵系着,泉州老家的人以为她怕是难得再回来了。2001年,在她就要当妈妈的前夕,她突然说她特别想念泉州,一定得回一趟,要不然以后有孩子的拖累要回泉州就更难了。她便和先生一块回到泉州———为了让没有到过泉州的先生也留下对泉州的深刻印象。这给她泉州的亲戚不小的惊讶,原来她对故乡的感情一点没变!2003年,她曾应约为《泉州文学》杂志寄来一则“作家自白”,她这样写道:“假如让我选择出生地,我的选择是:泉州。但是和人生的许多重要的事情一样,在那里出生恰恰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幸运的是,我的出生地正是泉州。上帝如此仁慈。泉州如此温暖浓烈玲珑的地方。如此古朴深邃博大的地方。虽然我在上海生活,远远超过了在泉州的时间,甚至可以说我是在上海长大的,但是我从来不说自己是一个上海人。我是福建泉州人。不是上海不值得骄傲,不是我不爱上海,但是故乡是不能更改的,那是一个人的血脉和根脉。何况家乡给了我丰富的感情滋养和人生馈赠。”

(二)

潘向黎总是以她特有的风姿面对人生,再多的辛苦在她那里都升华为诗了。她总在寻觅和创造、不断地圆满打自童年就萌生的文学梦。也就在这十来年间,她的作品见诸全国各大报刊,书也一本本出版。她的作品曾获《上海文学》小说奖、景芝杯散文大赛奖、“笔会”文学奖、第九届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银奖。1999年她荣获第二届上海文化新人称号。不久前,日本影响最大的文学杂志《新潮》策划亚洲小说专号,他们选择了潘向黎去年登上中国小说排行榜的作品的《奇迹乘着雪橇来》,这是中国大陆惟一的一篇入选作品。最近,她又与湖北作家刘醒龙和北京作家徐坤等五位作家荣获得团中央系统惟一的、拥有24年历史的文学杂志《青年文学》颁发的首届青年文学大奖。没过多久,潘向黎又以她创下《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转载大满贯记录的短篇小说名作《白水青菜》荣登由中国小说学会举办的200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参加此次“小说排行榜”评选的吴义勤、于京一认为:“叙事的多元追求传达出了某种艺术上的‘突围’信息。潘向黎的《白水青菜》是一篇温文尔雅的小说,充满了南方的温软气质,作家将锐利的审视目光埋藏在故事背后,让话语始终沿着人物浅浅的心绪流淌。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符号性的隐喻空间,白水青菜与瓦罐的象征意义使得一个司空见惯的情感题材成为一个寓言性较强的多义文本,从而具有了较为深厚的审美意蕴。”此次“小说排行榜”评选,坚持以历史深度、人性内涵、艺术魅力为主要评选尺度。不考虑作家的名气,不考虑刊载作品的刊物或出版社,不考虑作家的年龄、性别、地区、作品题材、商业效益等因素,以体现公平、公正、科学的学术精神。潘向黎《白水青菜》的上榜,实属不易。更令人惊异的是,她自2002年起连续榜上有名,不但三次均为上海惟一入选的作家,而且也是全国范围极少数连续三年上榜的作家。

(三)

我们不妨来读读潘向黎的散文和小说。我作了统计,这些年她出版的小说集和散文集主要有:《三毛传》、《阅读大地的女人》、《红尘白羽》、《独立花吹雪》、《无梦相随》、《相信爱的年纪》、《纯真年代》、《十年杯》、《我爱小丸子》、《轻触微温》等。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这样评述潘向黎的散文:“她这些非常个人化的散文,充满个人的经历、事件、感受和感觉,或激扬、或闲适,或欢欣,或伤痛、或愤慨,却不是展示一己的狭小空间的得失与悲欢,而是通过心灵的关切,探询着世界的是非与人世的正误和曲直。她用那秀劲的笔,拨开混沌,寻找人间含金的细节,去努力证实自己紧抱不弃的人生信条。”冯骥才还认为:“她已然将抒情性散文与思辨性随笔融为一体,驾轻就熟,这或许能成为她未来的独具魅力的一种文风?”相信读者可以从她的散文集和频频见诸报刊的散文佳作,认同冯先生十分透彻的见解。

就在潘向黎的散文深受专家和读者好评的时候,她突然又写起小说并且很快地进入境界。现在,她左手写散文,右手写小说,为读者奉献更多的精品力作。

潘向黎以流畅、精致的散文式的笔触叙写小说,把散文长于立意和韵味的功能引入小说。她常常以青年女性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将其对于生活的观感与体验融入笔底,将其心底积聚的情感与思索,在轻灵温婉的笔下,如一泓清泉汩汩流出,让一个个洋溢着真情的情爱故事打动着读者、感染着读者。她的写作风格温婉雅致,充满诗意,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保持对现代都市的敏锐洞察,在物欲充斥的当代社会,在欲望的描写充满着当代文坛的现在,潘向黎执意耕耘着其笔底的一方爱情的净土,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