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水里的刀子》的民间故事探析

《清水里的刀子》的民间故事探析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韩春萍)

回族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可谓当代文坛备受好评的佳作之一。小说集《清水里的刀子》收录了包括该小说在内的13篇短篇小说,是值得一读的民族文学作品集。

笔者主要以小说《清水里的刀子》为例,分析石舒清小说的深刻内涵。该小说在宰杀老牛为亡人做“四十”的显性文本结构之下,隐藏着一个民间隐性文本结构,即“牛妈妈”故事原型。这使该小说超越了一般民族文学题材,实现了通过叙述动物反观人类自身的思想高度和人文关怀,它既是作品能深入底层民众并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也决定了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

回族人两世并重,他们看重生也看重死,他们认为亡人的灵魂在安葬后第四十日那天离家,因此要大干“尔麦里”。儿子耶尔古拜执意要为母亲大做“四十”——宰掉家里唯一的老牛,以搭救母亲的灵魂进入天庭。但耶尔古拜一家并未忘记老牛的养家之恩。杀与不杀老牛,作为小说的主要矛盾,引发了揪人心肠的情感冲突,小说也因此具有了巨大的艺术张力。人作为某种“主宰”,要想宰掉一头牛岂不容易,只因为一种“感念”而心存纠结,而且感念越深,小说内在情感的冲突就越激烈。牛的宽厚与神性既肩负搭救亡人灵魂的重任,也净化了生者的灵魂。

有学者认为,作家石舒清对老黄牛神性的书写,是笃信伊斯兰教的他对回族神秘主义文化的一次自觉的创作实践。但笔者认为,老牛在作家笔下具有了一种普遍意义。这在众多回族民间故事中都有所反映,黄牛无论公母都以一种“牛妈妈”的形象给受苦受难的弱者以帮助,并且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小说中老黄牛用其一生伺养着耶尔古拜一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养育了耶尔古拜。所以,当耶尔古拜要送老黄牛“归真”前,他按照回族的习俗,就像对一位老人那样给老黄牛洗浴,“有几次更是匪夷所思,他突然想对着这牛,泪雨婆娑地喊一声娘,这愿望竟是那样强烈,使他几乎不能抑制”。

在民间故事中,包含着对立母题的完整故事在作家笔下有了轻重和主次,石舒清将小说的重心放在了老黄牛被杀这一环节上,而且与民间故事所不同的是,宰杀老黄牛的并非民间故事中的反面人物而是深爱并依赖老黄牛的人,一种毁灭美好事物的悲凉在人的无奈中更加深了其悲剧意义,这种情感冲突和灵魂的对话构成了这篇小说的核心。民间故事中老牛知道自己会被宰杀,但至于如何得知,故事并不交代,这主要与民间故事追求“大团圆”结局和民众的“补偿”心理机制有关。小说中作家没有依赖作为故事类型的叙事模式遁入精神的乌托邦,而是从故事主角的缺失切入,直奔死亡主题,通过刻画老黄牛和人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再次凸显了牛的神性,老汉在牛的启示下努力克服着自身的局限性。

《清水里的刀子》描述了宁夏西海固一个穆斯林家庭最为普通常见的为亡人做“四十”的前后场景,对读者来说,这样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回族的独特宗教习俗和心理世界,就显性文本本身而言,它更多承载了传递信息和知识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正是隐性文本结构决定了这篇小说的文学性生成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