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让我们心跳在一起
——首届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掠影
徐大隆
5月20日,座落在青草茵茵江湖环绕的江南水乡青浦西岑的文学营,12位来自天山南北的维族作家,成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与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在此携手举办的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的第一批学员。
作为中国作协部署的结对子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上海和新疆两地作协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作家的培养。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仔细了解教学内容和考察计划,从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实际出发对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她还分别主持了欢迎仪式、欢送仪式与结业仪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孙颙平时经常了解和关心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在沪学习和考察情况,及时作出工作部署。上海作协机关组织了一个有十几人参加的工作团队,具体负责培训班一个月期间的学习、考察、生活等方面的保障工作。新疆文联和作协主席阿扎提·苏里坦很重视这项工作,还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期间,就与上海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臧建民一起深入研究培训方式和教学内容;还与新疆文联和作协副主席阿拉提·阿斯木等领导共同研究部署和精心组织学员的挑选工作,一同赴上海参加结业仪式和总结培训工作。新疆文联副主席、作协常务副主席董立勃送学员到上海,在开学仪式上对学员珍惜培训机会、认真参加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
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针对新疆少数民族作家的实际情况,以规模小、规格高、形式多、观念新等特点,融合创意写作教学内容和培训模式,紧密结合新疆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实践,在教学中做到授课与交流并举、开拓性和实效性兼顾,取得了较大成功。
这批学员作家,来自新疆不同的地区和工作岗位,他们当中有教师、文学批评家、杂志社主编、法官、干部等。学员大都以维语创作,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这批学员文学修养较高,是维语作家中的佼佼者,其中有不少人得过维吾尔文学最高奖“汗腾格里”文学奖,也有人得过新疆《青年文学奖》。
培训班授课以“创作潜能激发、写作技能拓展、工坊制文学创作”为核心课程,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葛红兵、副主任陈鸣和许道军三位教授分别以“讲、演、写”并举的方式展开一个全新的教学活动。
所谓“讲”,就是老师为学员们分析世界名著,结合当代王安忆、贾平凹、莫言等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来开拓视野。
所谓“演”,就是老师要求学员按照生活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表演,例如要求每个学员“以县长的身份慰问受灾百姓”。学员们毕竟没有做过县官的经历和体会,在各自的角色表演中,一开始多少有些不自然、不自信、眼无神、心不悲,但两遍过后,大家的县长角色表演越演越逼真,“县长们”炯炯发光的眼神、慷慨激昂的讲话、战胜灾难和重建家园的决心、一个有力的握手、一份温暖的慰问金发放等等,让其他那些“百姓们”真心体会和真诚感受到了一个真正的县长的人格魅力。新疆和田师专中文系主任、班长艾尼瓦尔·吾守尔扮演的县长角色让人刮目相看,他分别与11个“灾民”握手、拥抱之后,竟然脱了鞋站在凳子上,一脸沉重表情,交杂着痛楚和不甘的复杂心情,面对课堂上的“灾民们”,作了声情并茂的最后陈述。这堂课给学员带来很大震动和收益,他们明白,要想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一个人物,那就一定要首先熟悉了解那个角色。有了这次担当角色的经历,学员们在别具一格的创意写作中,打开了创作思维,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所谓“写”,就是老师用各种不同的物状,有花草、树、老人、孩子、城市、汽车、时空、运动、害怕等几十个名词,要求学员各自串联成一篇文章。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雅克甫·克力木,这位来自哈密西河区担任统战工作的青年干部,他最具有想象力,竟然把同学扎马尼丁·帕克扎提作为文章里面的一个主人翁,因为不小心得罪了外星人,惊恐万状,整天躲在屋子里想方设法要为生存而战……故事荒诞却极富有想象,情节幽默紧张,勾起同学们一阵又一阵的笑声。
努尔古丽·艾拜,巴州农业局干部,维族女作家,在课堂上创作了她的第一首诗歌作品《无题》:眼前一片静如神的小湖/它不认识我,虽然我在湖边/哎,它的静只不过在表面/浪潮能推翻一艘轮船/在湖的平静里/我重新瞟了你一眼/即使恼火,快乐与伤感/我靠着你的肩/你究竟还是我的勇敢的壮汉。这位女作家平时写小说,是什么力量让她产生写诗的激情?事后她告诉我,是创意写作更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打开了自己沉寂许久的心灵,点燃了自己从未有过的激情,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更是展望展望到了美好的未来。
女诗人阿依斯马·伊迪热斯来到西岑小镇的文学营地,看见那水波粼粼的河流,遍布庭院的那些盛开红的粉的白的让她叫不上名的花儿,累累枇杷压弯了枝头,栀子花的幽香伴着湖边的晚霞沁人心扉,她觉得自己仿佛来到一个世外桃园,便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动听的维族民歌。第二天,阿依斯马为大家深情地朗读了昨晚夜深人静时自己即兴创作的诗歌《穿艾特来斯的四个女人》:她们走进了早晨的眼睛/像花儿的香味一样飘啊飘啊/枇杷也醒过来看美丽的女人/小鸟特别惊讶,停止了飞翔/青草温柔地抓住了她们的色彩/鱼儿想知道她们从哪里来/因为她们的身影陶醉了水面/微风抚摸了她们的鬓发,又吻了她们美丽的花帽/天地舒展宽厚的胸怀/因为她们是穿艾特来斯的美丽女人。
阿依斯马是个能歌善舞、情感细腻的女人,在一次外出的车上,她告诉我那天她穿着民族服装、头带小花帽在西湖边受到许多路人的欢迎,使她暮然想起自己的父母2007年在西湖边受人尊敬而动情放歌的情景。阿依斯马给远在新疆的母亲打了通电话,但她当时感慨万分,不停地哭着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因为她的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
吾买尔江·斯地克身材魁梧高大,一表人才,工作能力很强,是《吐鲁番》杂志主编。他是个学习工作双不误的典型,他参加学习,还惦记着《吐鲁番》的编辑出版业务,每天又要把学员们的学习情况发布在新疆维语网站,让更多的民族兄弟姐妹来关注关心这些作家在远离家乡的上海的学习、生活状况。短短几天,就有一万多人来网站点击浏览。
阿力同古丽·热介甫,是学员中唯一的一个来自政法系统的法官。初来乍到给人有职业女性的成熟感。其实她还是和田电台著名的心理咨询嘉宾,她每天在电台播音室里回答听众一一提出的问题。单位工作忙,领导劝她放弃去上海,丈夫、女儿也割舍不去离别的相思之苦,但她风尘仆仆毅然来了。她在家是个大嗓门,平时穿的是法官制服,习惯于严肃,久而久之,女人味就少了。她告诉我,女儿平时在家老嫌她嗓门大,做菜不好吃,但是有一次女儿外出半个月回来,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和关爱,写了一篇随笔《我的大嗓门妈妈》,文章的结尾说“我爱我的妈妈,哪怕她的嗓门再大”。她是个黑白分明的人,连生活中所穿的衣服不是白色就是黑色的。创意写作对她最有影响的是打开了她多年的一个纠结心理,怕被人干扰被人报复的阴影所缚,现在她不管别人怎么说,要用真情实感勇于写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
学员在文学营利用学习间隙创作出大量的文学作品:阿巴斯·莫尼亚孜的小说《半夜歌声》、《美梦》和散文《神秘的冰达坂》,阿依司马·伊迪热斯的组诗《小麦抒怀》,迪丽拜·阿木提的诗歌《心灵的呼唤》、《生命的旋律》,雅克甫克·力木的诗歌《老翁》、《天使与桑树》,吾斯曼·卡吾里的散文《开始笑了》、诗歌《石影下恋人》,扎马尼丁·帕克扎提的诗歌《与上海握手》、《永恒》、《你我他》,莫合塔尔·苏皮的小说《陷阱》,吾买尔江·斯地克的小说《胡杨人》、《逾越》、《苍蝇》等。
学员还利用晚饭后的休息时间走上田埂、走进村庄、走近鱼塘,了解江南水乡百姓以水养鱼养虾和种田的日常生活。他们还去了东方绿舟、大观园、千年古镇朱家角,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文明。
每到周末,上海明珠大酒店特派的清真厨师会得到一次休息,这时将由四个穿艾特来斯的学员轮流担当起一个维族女人的家庭厨师任务。她们尽心尽职,用维族女人灵巧的双手将面团进行搅、拌、揉、压、捶、拉等,不多时,一碗碗柔韧细滑的拉面、大盘油滋滋的手抓饭、金黄酥软煎油饼,再加上羊肉、大葱、黄瓜、皮牙子,让人眼界大开、口福大饱。不知什么时候,土尔逊·麦合木提用手掌竟然在大大的圆桌上敲出一连串节奏感强烈的鼓点来,阿依斯马轻快的歌声响了起来,她把维语民歌唱得婉转如泉水丁冬,十分动听。艾尼瓦尔、扎马尼丁、阿力同古丽等人都深情地舞动起来,此时,窗外繁星点点,水边蛙声阵阵,好大的一个大家庭聚会,我听见了一种和谐的声音,发自内心的,我的你的他的……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学员们收到了很大的收获。艾尼瓦尔班长深情地说:“我们是最幸运的作家,也是最幸福的作家。我们踏入上海以来的一个月是有意义的一个月,是取得丰硕成果、更新头脑、激发潜力的一个月。老师们知识结构完善、教学方法新颖、效果很好,使我们拓宽了视野,激发了潜在的创作能力,更新了写作理念,充满了创作信心。上海作协领导以及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和亲切帮助,与我们同吃同住,对培训和考察活动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圆满的后勤保障。通过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之伟大、要学的东西之多、祖国大家庭之温暖。我们的学习情况以纪实文学方式在新疆作家网上发表以后,在新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点击率近两万次。文学是友谊的使节,是连接人类心灵的纽带。我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我们的心是一样的,目标是一致的。”
是啊,文学让我们心跳在一起!
课程列表 | 讲师 |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操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