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4)

作者:周励    更新时间:2016-03-07 13:44:27

在维也纳大森林转了两个小时,并且下车吃了燕妮姑妈准备好的丰盛的野餐之后,下午,我们来到著名的维也纳香布伦皇宫。燕妮姑妈讲,每年2月至6月间,维也纳市政厅在旧皇宫和国家歌剧院举办盛大的传统交际舞会。这是维也纳人引以为荣的社交大事,舞会之夜有几个大乐队轮流演出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奥地利总统和联邦总理也参加并翩翩起舞。燕妮姑妈坚持说她与总统助理跳过舞并哈哈大笑。德国人的谈话既幽默又聪明,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德国人:

一个人喝啤酒、两个人辩论、三个人组织一个社团。

一路上,他们不时爆发出哈哈的大笑声,而且一笑就笑出眼泪。多么热爱生活的欧洲人啊!

风景如画的维也纳是个建城已有1800多年的欧洲古老城市,我们来到维也纳著名的香布伦宫,她是欧洲最美丽的宫殿,宫殿外面是宽阔的广场,花坛中绿草如茵,簇簇郁金香晶莹透亮,绚丽缤纷,广场两边相衔着一望无际的维也纳大森林。皇宫四周处处是喷泉和精美的雕像——全是根据欧洲自然人体雕刻出来的天使和诸神、神女。香布伦宫自1695年始建造,几经数位奥匈君王的增修,皇宫里有1400多间房间。1805年曾经是拿破仑节节胜仗的指挥中心。拿破仑惟一的儿子、年轻的罗马王就是在这里去世的。后花园有一个气宇轩昂、气势庞大、造型比巴黎凯旋门更胜一筹的巨大门庭牌坊——Glory,为纪念拿破仑而立。

千百年来,欧洲各国都以王子公主交换配婚,以维持整个欧洲的强盛不衰。香布伦宫里有一间珠宝屋,里面收藏了无数珠宝,并且摆满了中国的陶瓷和瓷器花瓶。离珠宝屋不远,有一间维护得很好的“少女屋”,那位有着一双星星般黑色大眼的女孩——奥地利公主,在16岁时离开了这座皇宫,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她的名字是玛丽·安东尼特。在法国大革命中,她和她丈夫一起被送上断头台,电影《玛丽·安东尼特皇后的一生》即叙述了这个哀婉悲壮的故事。

另一部好莱坞传记影片《Syssy》(《希茜》)的女主角也是香布伦宫的主人。她美丽无比、典雅高贵,出嫁前是巴伐利亚公主。巴伐利亚年轻的国王——希茜公主的表哥,一心要娶表妹为妻,但17岁的希茜已奉命嫁给奥匈帝国国王的法兰士约瑟夫一世,致使巴伐利亚国王忧郁成疾,变成精神病跳湖身亡,成为德国历史上惟一的“疯子国王”。希茜公主从德国巴伐利亚来到奥地利维也纳,以美貌和善良为人民所热爱,可“希茜皇后”却不幸又在日内瓦湖畔被一名疯子用利刀刺杀。法兰士国王孤独地度过晚年,他临终时告诉牧师,希望在天堂和爱妻及他们的独子相聚。国王和希茜皇后惟一的儿子,原来是要继承王位的,却为了一位与之无法结合的平民女子,在维也纳附近的美耶林自杀。电影《魂断美耶林》即追叙了这段王子哀史。

我一边参观皇宫一边想:世间名利,即或当国王公主,也未必会有真正的幸福。他们身居皇宫,却和普通平民一样有自己的悲欢哀乐。有多少普通人的一生,生活得却要比这些国王、皇后和王子幸福几十倍!自由几十倍!

踯躅在人去楼空的皇宫,踱步在宫廷御苑的地毯上和一幅幅陈年肖像油画前,我不由感到浮世繁华,南柯一梦。人生的价值只建立在你自己的心中。你的心房才是一座真正的王宫!

从香布伦宫出来,我们通过鲜花盛开的甬道走向高坡上的拿破仑纪念碑。麦克和我谈起贝多芬的女友贝蒂娜撰写的回忆录,麦克说那件全世界人人都知道的事就是发生在皇宫花园的这条甬道上。那天,宫廷乐师贝多芬和诗人歌德在这条甬道上散步,远远地走来皇家的一群人,他们也来花园散步。歌德连忙抚摸领结清点嗓子,一副慌乱的样子。贝多芬——我们的这位“乐圣”则平静地对歌德说:“他们也许可以给某一个人挂勋章,但是这个人丝毫也不会因此而变得好些;他们也许可以任命一个宫廷参议或者枢密参议,但是他们绝对创造不出一个歌德,也创造不出一个贝多芬……他们应该学得尊敬一点,这对他们是有好处的。”正在这时,女皇带着皇室人员和公爵向他们漫步而来,贝多芬说:“你尽管挽着我的手臂走,他们应该给我们让路,我们不让。”歌德深感惶惑地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脱下帽子站在一边,贝多芬却垂着两手在公爵中间穿过,仅仅稍微转动了一下帽子,这些公爵们倒闪向两旁,给他让路,并且一个个客气地和贝多芬打招呼。贝多芬走在前面,等着歌德,歌德一躬到地,等候公爵走过去。“出身贫穷的贝多芬和出身富贵的歌德,有着多么不同的个性!”麦克边走边说。

麦克挽着我的手臂,穿过甬道,来到拿破仑纪念碑,浏览了标志着几次重大战役的浮雕后,我们又来到皇宫后花园的一个小湖旁,燕妮姑妈事先预定了一条木船,上面有一个侍应生划桨,并提供葡萄酒、点心。小船在湖面上飘荡,麦克、麦克的父母、燕妮姑妈、法兰克姑夫一起用德语唱起了舒伯特的《小夜曲》。

我的歌声,穿过黑夜,

向你轻轻飞去。

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

亲爱的我等待你……

皎洁月光普照大地,

树梢在耳语……

我用中文和他们一道唱着。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维也纳之行。

后来我又多次来到维也纳,我瞻仰了贝多芬故居,也走访了歌德、席勒的故居。贝多芬的故居是满眼清贫,只有大堆的乐谱使这间灰黯的旧屋大放光辉并且世代不朽;歌德的故居则富丽堂皇,书房中放着歌德的《葛兹·伯利欣根》手稿,他写这部著作时只有22岁,墙上的镜框中有歌德写给席勒的一封信:“和你在热那亚相逢的一天,是划时代的一天。”处于贫穷和疾病中的席勒能够不受周围困境的影响,坚持不懈地创作,这种精神大大地鼓舞了条件优越的歌德,他说:

“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而复活了。”

歌德要求死后同席勒葬在一起。

在歌德故居中还有一句话:

谁不指望有成百万读者,他就不应该写出一行文字来。

瞻仰这些伟人的故居,感受他们的天生资禀和生活激情,对我在不久之后决心写出一本书有着极大的影响。

萨尔斯堡

由于是莫扎特和卡拉扬的故乡,奥地利的萨尔斯堡闻名全球,而使它那连绵的群山、蜿蜒的小河和古老的城堡在全世界的银幕上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的,则是电影《音乐之声》。走遍全世界,人人都会唱“哆来咪”,而我刚到萨尔斯堡的莫扎特广场时,竟迎面碰上四五十个十岁左右的奥地利儿童,他们齐声唱着《音乐之声》中的“哆来咪”,一边唱一边欢跳着,后面则是一位二十五岁左右的女教师,拉着手风琴为这群孩子伴奏。

麦克说,他小时候就是这样长大的,老师常把全班孩子带到郊外,尽情地唱歌、演奏或者背诵诗歌……

《音乐之声》讲的是一位爱唱歌的贫穷女孩爱上了一位反纳粹的贵族军官的故事,这是发生在萨尔斯堡的真实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鼓舞人民反抗法西斯。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后,至今仍是盛演不衰……

“莫扎特的故居在哪儿?”我催促着所有的人,所有的人也跟着我跑。现在,不是我按麦克亲人们的安排,而是他们“按”我的安排了,因为他们没有把参观莫扎特故居的日程放进去,取而代之是安排去看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我在纽约林肯中心可以看啊,我先要去莫扎特故居!”莫扎特的故居坐落在一条狭小的小巷上,是一幢漆成黄白两色的五层楼砖房,莫扎特住在第四层。房间宽大,靠窗台有一架莫扎特在20岁时经常使用的手工制三角钢琴,墙上挂着莫扎特那由于贫穷而早夭的两个儿子的肖像和妻子的油画像。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在36岁死于风雪贫寒时,这位向全人类提供了天籁般无限优美的音乐、给世世代代的人们编织了绚丽的花环和音乐瑰宝的大师,是葬在公众墓中的,更确切地说,他是被人用一单包裹扔进赤贫的死人坑的,惟一需要的花费就是买一把石灰粉洒在他的遗体上。莫扎特妻子改嫁后,仍然坚持要别人称她为莫扎特太太,她死后埋在一座荒凉的墓园中。墓碑旁杂草丛生,还能勉强看得见经风雨侵蚀的一行字:

这里埋葬着莫扎特的妻子。

一生贫苦的莫扎特,和一生贫苦的贝多芬一样,用他们的心灵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无法计数的巨大、永恒的财富。如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们的恩泽之中,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下一代的下一代也将生活在他们所创造的优美音乐的恩泽之中。

柏  林

一到柏林,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那座刚刚被推翻的柏林墙,这是本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里根总统曾经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你有没有本事把柏林墙推翻。”不出几年,戈尔巴乔夫就把这个本事显示出来了,并且因而获得了一枚诺贝尔和平奖,可惜的是,接下来他自己也被推翻了。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全世界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划时代的变化。

在柏林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冷战结束了,俄国人来了!”大街小巷里,处处是涌向柏林找面包、香肠,找生机、找出路的东欧人、俄国人。超级市场中的一位女服务员望着抢购一空的柜台,摊开双手说:“我能说什么呢?我有什么办法呢?他们也许背着枪来更好些,可是他们背着麻袋来……”

她讲这句话的时候正是黄昏,落日照着柏林的“第五大道”——柯夫斯坦姆大街和被炸削去一半尖顶的圣彼得大教堂。西德政府修复了所有的废墟,建立起无数条崭新的街道,但政府下令不准修复这座教堂,让它保持原状,让人们永远记住法西斯纳粹主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精神创伤。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