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孫
禮記有適子無適孫,注謂「冢子,身之副也。」家無二主,亦無二副,故古未有稱皇太孫者。
漢宣帝時,元帝為太子,生成帝,為世嫡皇孫,宣帝愛之,名之曰「驁」,字曰「太孫」,此以之為字,非立為太孫也。
惟晉惠帝、齊武帝、魏太武帝、唐高宗、遼道宗、金世宗、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皆有建立。
然晉惠帝、齊武帝、金世宗、明太祖皆以皇太子先卒,故立皇太孫以繫正統,此事之不得已者。
晉惠帝立子遹為皇太子,後為賈后所殺,趙王倫廢后,復遹位號,乃立遹子臨淮王臧為皇太孫,未幾,倫又害臧,乃立臧弟襄王尚為皇太孫,尋薨。
齊武帝以皇太子長懋先卒,乃立長懋子昭業為皇太孫,其東宮官屬悉改為太孫官屬,太孫即位,以無道廢為鬱林王。
金世宗先立嫡子允恭為皇太子,尋薨,乃立允恭子璟為原王,後立為皇太孫,諭之曰「明德皇后嫡孫,惟汝一人,故建立在朕,保守在汝。」後即位,是為章宗。
明太祖先立嫡子標為皇太子,先薨,乃立標子允炆為皇太孫,後即位,是為建文帝。
魏太武、遼道宗、元世祖則雖東宮先卒,大位已屬嫡孫,然尚不設皇太孫之稱。如魏太武則號其孫曰「世嫡皇孫」,遼道宗則封其孫曰「燕國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元世祖則付其孫以皇太子寶,俱未嘗有皇太孫之號。
魏太武帝先立子晃為皇太子,尋卒,乃封晃子濬為高陽王,後以皇孫世嫡不宜在藩,乃停封號,號「世嫡皇孫」,後即位,為文成帝。
遼道宗皇太子濬為乙辛譖廢被害,詔封濬子延禧為燕國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帝崩,遺詔燕國王即位,是為天祐帝。
元世祖先立嫡子珍戩為皇太子,珍戩卒,命皇孫鐵穆爾鎮北邊,授以皇太子寶,帝崩,皇孫入即位,是為成宗。
乃唐高宗則當中宗在東宮時,即立重照為皇太孫。明成祖亦當仁宗在東宮時,即立宣宗為皇太孫,皆非禮也。
唐高宗屢廢太子,立英王哲為皇太子,太子生重照,帝喜,立為皇太孫,武后時杖死。
明成祖先立高熾為皇太子,是為仁宗,在東宮時,子瞻基性英睿,成祖乃立為皇太孫,是為宣宗。
又梁武帝當簡文太子在東宮時,亦立簡文嫡子大器為宣城郡王,而無皇太孫之稱。
高宗立重照時,嘗以問裴敬彝、王方慶,皆對曰「禮有嫡子無嫡孫,晉立愍懷(即遹)子為皇太孫,齊立文惠(即長懋)子為皇太孫,皆居東宮。今有太子,又立太孫,古所未有。」帝曰「自我作古,若何?」遂立之。是唐時猶有能據禮以爭者。乃明永樂中竟未聞有以此為過舉,而舉朝寂然無聲,可見明臣不讀書、不知故事之陋也。
史記周本紀「古公亶父(太王)長子太伯,次虞仲(仲雍),少子季歷。季歷子昌,有聖瑞,太王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亡如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讓季歷。季歷立,是為王季,而後昌為文王。」是父為子擇嗣,周已有之。
皇太弟
皇太孫之稱,已非古法。晉以後,更有所謂皇太弟者。
晉惠帝皇太孫臧及尚俱死,因河間王容奏,乃詔立成都王穎為皇太弟(惠帝弟),後穎兵敗,又廢之,而立豫章王熾為皇太弟(亦惠帝弟),既即位,是為懷帝。
劉淵死,其太子和為劉聰所害,聰讓位於弟北海王乂,乂固請聰即位,乃立乂為皇太弟,後又為聰子粲所害。(劉淵建國號「漢」,劉粲為靳準所弒,族人劉曜自立,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慕容暐(前燕)為符堅(前秦)所擒,官於長安(堅封暐新興侯,署為尚書),後暐弟沖起兵,高蓋等立沖為皇太弟,檄書與堅,自稱「皇太弟致書,請奉送家兄皇帝出城。」
苻丕(符堅之長庶子)敗死,其子懿奔於苻登(符堅之族孫),時登已稱帝,乃立懿為皇太弟。
此古來所創見也。
唐文宗崩,中尉仇士良等立穎王瀍為皇太弟,即位,是為武宗。
僖宗崩,軍容使楊復恭立壽王為皇太弟,即位,是為昭宗。
此皆倉猝擁立,非預建為儲副者。然兄終弟及,名號尚非不經。
又南唐元宗李璟,立弟齊王景遂為皇太弟,然未嘗傳位。唐武宗崩,宦官馬元贄立光王為皇太叔,即位,是為宣宗,此又古所未有。安樂公主請中宗以己為皇太女,則更不經之甚矣!
元成宗崩,無子,其兄子海山鎮漠北,海山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在懷州,入京監國,迎海山即位,是為武宗,武宗即立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
又泰定帝崩,武宗二子在外,長曰和世竦鎮漠北,其弟圖帖睦爾在江陵,亦先入京稱號,迎和世竦即位,是為明宗,明宗亦立圖帖睦爾為皇太子。明宗尋被害,皇太子仍即位,是為文宗。
按武、明二帝皆以其弟為儲副,則皇太弟之號實屬相宜,乃反立為皇太子,是直以弟為子矣!蓋元人不知有皇太弟故事,但知皇太子為繼體之號,而不知其為對君父之稱也。
帝王行三年之喪
三代後帝王行三年之喪者,咸稱晉武帝、宋孝宗,然尚有晉康帝、姚興(後秦)、魏孝文帝、後周武帝、北漢劉承鈞,世未之知也,今摘於後:
晉文帝(司馬昭)之喪,臣民皆從權制,三日除服,既葬,武帝亦除,然猶練冠蔬食。及謁崇陽陵,仍以衰絰從行,裴秀奏「既除不宜復服。」乃止。羊祜曰「三年之喪,漢文除之,毀禮傷義。今主上至孝,若因此復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群臣異議,乃止。群臣又請易服復膳,詔曰「可試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無俟紛紜也。」遂蔬素終三年。後王太后殂,帝居喪一遵古禮,既葬,有司請除服,詔曰「前代典禮,質文不同,何必援近制,使達喪闕然乎?」竟素服以終三年。
武帝楊后崩,既葬即吉,尚書奏「皇太子宜復古典,以諒闇終制。」從之。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康帝紀,有司奏「成帝崩已一周,請改素服,進膳如舊。」詔曰「權制之作,出自近代,雖曰適事,實敝薄之始,先王崇之,後世猶怠,而況因循,又從輕降,義不可矣。」是康帝亦行三年喪也。
按成帝崩於咸康八年六月,立帝同母弟琅邪王司馬岳為帝,康帝崩於建元二年九月,在位僅二年。兄終弟及,而服喪三年,非禮也!又在位僅二年,如何行三年喪耶?
姚興母蛇氏死,興哀毀過禮,群臣請依漢魏故事,既葬即吉。李嵩疏曰「孝治天下,先王之令典也,宜遵聖性以光孝道,既葬之後,仍素服臨朝,率先天下。」尹繹駮之曰「帝王喪制,漢魏為準,嵩矯常越禮,請付有司論罪。」興曰「嵩忠臣孝子,有何咎乎?其一依嵩議。」(晉書載記)
魏孝文帝遭文明太后之喪,欲行三年之喪,群臣固請依遺詔過葬即吉,帝不許,乃以衰服過期,終四節之慕。明年正月,始聽政於皇信堂。又明年,遇文明太后再周忌日,哭於陵左,絕膳三日,哭不輟聲。(魏書)
後周武帝皇太后叱奴氏崩,帝詔曰「三年之喪,達乎天子,古今不易之道,朕宜遵前典以申罔極,百寮以下,仍遵遺令。」公卿固請過葬即吉,帝不許,於是遂申三年之制,五服之內,亦令依禮。(後周書)
北漢劉承鈞於乾祐七年遭其父世祖之喪,承鈞謂「以日易月,非禮也。」始行三年喪,至乾祐九年冬,始除服。(十國春秋)
宋孝宗遭高宗之喪,詔「朕當衰服三年,群臣自遵易月之令。」自是每七日及朔望,皆詣德壽宮。至大祥,帝以白布巾袍御延和殿,若詣德壽宮,仍絰杖如初,葬後帝親行奉迎虞主之禮,自是七虞、八虞、九虞,卒哭奉辭皆如之。又下詔曰「朕欲衰絰三年。群臣屢請御殿,故以布素視事,雖詔『俟過祔廟,勉從所請。』然稽諸典禮,心實未安,行之終制,乃為近古,宜體至意,勿復有請。」於是遂終喪三年。將內禪時,密諭兩府「欲禪位退休,以畢高宗三年之喪。」屆期吉服,御紫宸殿行內禪,禮畢,仍返喪服,駕詣重華宮,至服闋始除。(宋史)
孝宗崩,光宗病,不能執喪,寧宗即位,已服期,欲大祥畢,更服兩月,御史胡紘言「孫為祖服已期矣!今欲加兩月,不知用何典禮?若謂嫡孫承重,則太上皇(即光宗)聖躬久已康復,在宮中自行三年之喪,而陛下又行之,是二孤也。」云云。是光宗亦行三年之喪。(朱子語類)
女后之賢
洪容齋標三女后之賢,謂:
王莽女為漢平帝后,自劉氏之廢,稱疾不朝會,莽敬而哀之,欲嫁之,不肯。及莽敗,后曰「何面目以見漢家!」自投火中死。
楊堅女為周宣帝后,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及禪位,憤惋愈甚,堅內愧之,欲奪其志,后誓不許,乃止。
李昪(弁)女為吳太子璉妃,昪既篡,封為永興公主,妃聞人呼公主,則流涕而辭之。
三后之事略同,可畏而仰也。然此三后猶人所知,容齋所記,尚有遺漏。
漢靈帝崩,子辨即位,是為少帝。董卓廢為宏農王,尋進酖弒之。臨服酖時,與妻唐姬泣別。姬還潁川,父會稽太守瑁欲嫁之,誓不肯。後李傕遣兵鈔關東,掠得之,傕欲妻之,不聽,而終不自名,獻帝聞之,詔迎姬拜為宏農王妃。
晉愍懷太子遹妃王氏名惠風,王衍女也。太子既廢,衍請離婚。及劉曜陷洛陽,以惠風賜其將喬屬,惠風拔劍拒屬曰「我太尉公女,皇太子妃,豈為汝逆胡所辱?」屬遂殺之。
苻堅奔五將山,為姚萇所擒,其張夫人自殺。
苻登妻毛氏,壯勇善騎射,為姚萇所襲,營壘既陷,猶彎弓跨馬,率壯士數百十人與萇交戰,力屈被執,萇欲納之,毛氏罵曰「吾天子后,豈為賊羌所辱?何不速殺我!」萇怒殺之。
呂紹為呂纂所弒,妻張氏色美,呂隆欲污之,張氏自投樓下,二脛俱折,誦佛經而死。(以上皆晉書列女傳)
呂纂既篡,為呂超所誅,其妻楊氏色美,超將娶之,使其父語之,楊氏曰「大人賣女與氐以求富貴,一之已甚,其可使女辱於二氐乎?」乃自殺。(北史)
西魏廢帝后,宇文泰之女也,帝為泰所廢,后以忠於魏被禍。(北史)
此皆亡國后妃之賢者,摘出以補容齋所未及。
南北朝通好以使命為重
南北通好,嘗藉使命增國之光,必妙選行人,擇其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以充聘使。如:魏游明根嘗三使於宋,李彪嘗六使於齊。齊武帝以裴昭明有將命之才,特命使魏。皆以能稱使職也。其後益以使命為重。
(北史)李諧傳,謂「南北交聘,務以俊乂相矜,銜命接客,必盡一時之選,無才地者,不得與焉。梁使每入,鄴下為之傾動,貴游子弟,盛飾聚觀,館門成市。魏使至梁亦如之。」一時風尚如此,凡充使及伴使皆不輕授。
邢邵在魏,為一時文人之冠,特以不持威儀,遂不令出使。(邢邵傳)
北齊李緯與崔暹不協,嘗曰「雖失貴人意,聘梁使不能舍我!」後果使梁。(李緯傳)
崔瞻曾經熱病,面多瘢痕,然雍容可觀,詞韻溫雅,遂出使於陳。(崔瞻傳)
此出使之精於選擇也。
其出使而增重鄰國者:
魏游明根使宋,宋孝武稱其長者,迎送禮加常使。(游明根傳)
高推使宋,宋稱其才辨。(高允傳)
李彪使齊將還,齊主親至琅琊山,命群臣賦詩送別。(李彪傳)
北齊崔將使梁,曰「文采與識,不推李諧;口頰翩翩,諧乃大勝。」乃以李諧、盧元明、李業興出使,梁武謂左右曰「卿輩嘗言北方無人,此等從何處來?」(李諧傳)
李渾聘梁,梁武曰「伯陽之後,久而彌盛,趙李人物,今實良多。」(李渾傳)
魏收與王昕聘梁,昕風流文辨,收詞藻富逸,梁君臣咸敬禮。(魏收傳)
周使崔彥穆聘陳,彥穆風韻閑曠,器度方雅,為江表所稱。(崔彥穆傳,以上皆魏書)
此皆出使之有光者也。
其鄰國之接待聘使,亦必選有才行者充之。
魏使至齊,齊以宗史與任昉同接魏使,皆時選也。(宗史傳)
王融有才辨,乃命兼主客接魏使。房景高、宋弁以融年少,問主客年幾?融曰「五十之年,已踰其半。」景高曰「在北聞君曲水詩序,實願一見。」融乃示之,弁曰「昔觀相如封禪,知漢武之德;今覽王生詩序,用見齊主之盛。」(王融傳)
劉繪以才辨奉敕接魏使,事畢,當撰記,繪曰「無論潤色未易,但得我語亦難矣!」(劉繪傳,以上皆齊書)
齊永明中,魏使至,詔選朝士有詞辨者接使於界,乃以范岫往迎。(范岫傳)
魏使劉善明聘梁,梁使朱异接之,預讌者皆歸化北人,善明欲見王錫、張纘,乃使錫、纘入宴。善明遍論經史,錫、纘隨而酬對,善明深嘆服之。(張纘傳,以上皆梁書)
齊使劉纘至魏,文成命李安世接之,安世善舉止,纘嘆曰「不有君子,豈能國乎?」(李安世傳)
李諧、盧元明聘梁,梁武以蕭撝詞令可觀,令受幣於賓館。(蕭撝傳)
梁使至魏,陸卬每接讌,即席賦詩,卬必先成,遂以敏速見美。(陸卬傳)
劉孝儀聘魏,魏詔邢昕迎於境上。(邢昕傳)
徐君房、庾信聘魏,名譽甚高,選接待者,皆一時之秀,盧元景之徒,皆降階攝職,更遞司賓。(祖珽傳)
梁使至北齊,齊每令裴讓攝主客郎接待之。(裴讓之傳)
陳使傅縡聘北齊,齊令薛道衡接對,縡贈詩五百韻,道衡和之,南北稱美。(薛道衡傳)
陳使賀徹、周濆相繼聘隋,隋每令盧昌衡接待之。(盧昌衡傳)
隋陸爽博學有口辨,每陳使至,文帝嘗使爽迎勞。(陸爽傳)
此又可見伴使者,亦必慎選也。
今按劉纘聘魏,指方山問接伴李安世曰「此山去燕然遠近?」安世曰「亦石頭之於番禺耳!」(李安世傳)
魏李繪使梁,與梁人泛言氏族,袁狎自謂出自黃帝,姓在十四之限,繪曰「兄所出雖遠,當共車千秋分一字耳!」(李繪傳)
李業興使梁,梁朱异問「洛中委粟山是南郊耶?」業興曰「是圓邱,非南郊。」异曰「北間郊邱異地,是用鄭義,此中用王義。」業興曰「江左用王義,除禫應是二十五月,何以王儉喪禮仍用鄭義二十七月?」(李業興傳)
梁徐陵使東魏,宴日甚暑,魏收曰「今日之熱,當由徐常侍帶來。」陵曰「昔王肅至魏,為魏制禮儀;今我來聘,使卿復知寒暑。」(陳書徐陵傳)
此等猶不過以言語文學見長,無大關係。
若事涉朝政邊事,而能以片言全國體折敵謀,則尤有足尚者。如:
魏太武南伐,宋太尉江夏王義恭、安北將軍武陵王駿守彭城,太武使李孝伯至城下勞問曰「主上有詔,詔太尉、安北,可暫出相見。」宋張暢出對曰「有詔之言,何得稱之於此?」孝伯曰「鄰國之君,何為不稱詔於鄰國之臣?何至杜門絕橋?」暢曰「二王以魏帝營壘未立,此間精甲十萬,恐相淩踐故耳。」孝伯曰「主將令行禁止,何待絕橋杜門?又何必以十萬誇大?我亦有良馬百萬,可以此相矜乎?」孝伯應答如流,風容閑雅,暢甚相嗟賞。(魏書李孝伯傳)
宋人亦稱孝伯足辭辨;北土之美暢,隨宜應答,音韻詳雅,北人美之。(宋書張暢傳)
劉纘使魏,市肆交易金玉甚賤,纘曰「當是山川所出。」李安世曰「我朝不貴金玉,故同於瓦礫耳!」纘初將大市,聞安世言,慚而罷。(李安世傳)
齊高帝篡位,使車僧朗於魏,魏主問「齊王何故奪宋天下?」僧朗辨對甚明。(齊書車僧朗傳)
魏文明太后崩,齊使裴昭明來弔,欲朝服行事,不肯喪服,魏成淹折之曰「玄冠不弔,童稚共聞。昔季孫將行,請遭喪之禮。何得以朝服行弔?」昭明言「我高帝崩,魏遣李彪來弔,不喪服。」淹曰「彪本請喪服以行,及至齊,齊已即吉,君臣皆鳴玉行庭,使臣何容衰服?今我皇方親行喪服,豈得以此方比也?」昭明遂以喪服入。(成淹傳)
及魏使李彪報謝,則入宴辭樂曰「我皇孝性自天,除縗後尚以素服從事,使臣不敢聞樂。」齊不能屈。(李彪傳)
齊明帝廢,海陵王自立,魏孝文來伐壽春,城中遣王慶遠出與孝文語,遂退兵。(齊書蕭遙昌傳)
陳文帝弟安成王頊在梁,魏克江陵,隨例遷長安,宇文泰欲歸之,遣杜杲使陳道意,陳文帝大喜,即賂以黔中及魯山郡。後杲送頊歸陳,帝曰「家弟得歸,實貴朝大惠,然不還魯山,恐未能如此。」杲曰「安成在我朝,咸陽一布衣耳!然是陳之介弟,其貴豈止一城?我朝親睦九族,推己及人,所以送歸。今謂以土地易骨肉,何以聞之四方?」陳帝大慚曰「前言戲之耳!」後杲又使陳,宣帝謂曰「若欲合從圖齊,當以樊、鄧見與。」杲曰「合從圖齊,豈惟敝邑之利?必須城鎮,宜待得之於齊。今先索漢南,使臣不敢聞命。」宣帝甚敬之。(邢杲傳)
此等使臣,實能為國家折衝樽俎之間,使鄰國不敢輕視,真所謂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者。又不徒以言語文學見長而已。宜是時南北皆以選使為重也。
後魏追諡之濫
有天下追尊其先世,禮也。然不過兩三代,獨後魏則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