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1)

作者:周励    更新时间:2016-02-23 15:44:29

邮轮之旅:漂浮在海上的宫殿

——欧洲艺术博物馆巡礼

4月5日上午,载着2800名欧美游客的巨型豪华邮轮蓝宝石公主号驶抵上海。这个高11层楼,载重11.6万吨,拥有5个游泳池,2000人大剧院和8个宴会大厅和7个舞厅夜总会的公主号,不知为什么轰动了上海媒体。我看了当天上海的报道,其实这并不完全如中国媒体所称是“浪漫与财富的象征”。从纽约到伦敦的地中海欧洲之旅,连同机票和船上12天吃住帝王般的服务,宽敞的私人露台房间,才4000美元,合3万多人民币,许多中国人都可以消费得起。我常常奇怪,那些在中国的富翁们动辄花上几千万购买豪宅,但他们对歌剧、邮轮、书籍和博物馆却很少有兴趣,就连堂堂中国,如今也没有一个让全世界叫得出名字能与大都会博物馆或埃及博物馆同一等级的博物馆。很难看到中国人会像欧美游客那样手捧一本书,在甲板上的游泳池畔静静地阅读一个上午,下午上岸参观一个个博览馆或历史遗迹……

迷恋邮轮的人往往有以下的几点原因:

1.  爱大海。每天早晨一起来,窗外便是一片蓝天大海在飘载着你,那壮丽大海上的日出与日落,点燃你生命中的激情,你突然想成为画家、诗人、文学家或吟游者,歌颂大自然和人类美好的一切……当然也爱与海有关的东西,如游泳、冲浪、潜水……海底宫殿在阳光穿射下魅力无穷,你悄悄地游着,欣赏着,惊讶上帝制造人类和鱼类的奇迹。

2.  爱读书。带上写作的白纸和日记本,十几枝好笔,得啦,这海上庞然大物也就成了书房。

3.  爱历史古迹。对岸上的各国博物馆,名胜古迹和地方风情都抱有极大的兴趣。

4.  爱美食。最近在中国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玛丽女皇二号”的文章,讲什么船上“早晨十有八九是牛排和霍克酒,客房服务则是淡茶,煮过的咖啡和干月牙面包……用酒水冲下去煮土豆和不太新鲜的水果,还有什么?玛丽女皇二号根本没有牛肉汤。”这些文字让我瞠目结舌。不知道大陆这位作者是怎么臆想出来的?邮轮上早、中、晚餐均是上等美味新鲜佳肴,比上海外滩3号的约翰·乔治斯法国高级餐厅更为精美考究。如果你愿意去自助餐厅,那里有上百种美食甜品供您选择。水果当然是最新鲜的。巴黎蜗牛、纽约牛排和澳洲龙虾应有尽有。通常由两个欧洲年轻侍者为一个顾客服务,柔声细气,英语流利。最近有一位来自罗马尼亚的漂亮餐厅招待生妮娜讲她原来是从布达佩斯法学院毕业的律师,但船上的工资加小费远超过她在本国的收入,她讲做几年,等周游了世界回去再当律师。

两年前我乘坐的正是黛安娜王妃和查尔斯曾经度蜜月的皇家公主号。7楼大厅正中是她那可爱的巨幅肖像,航海路线也与她当年度蜜月时一样。每次晚餐到了上甜点时,像妮娜这样的1000多名侍者就唱起歌跳起舞来。他们非常年轻,训练有素,细心周到,小费是他们主要的工资收入。他们永远带着可爱的笑脸,从来不对客人讲“不”字。每艘邮轮上仅是各种名贵红酒就有四五万箱。各国大厨轮流做着美式、法式、意式、墨西哥式等美味大餐。美国人大都能动能静,既能安静地独自看书,又能在餐桌、牌局、舞会、甲板游戏、健身房、水上活动及各种综艺晚会上展露才艺,结交朋友。只要你英语娴熟,风度文雅,任何一个欧美人都会急于和你交朋友,在船上,谁不希望立即认识一个有趣开心、谈笑风生的朋友来丰富生活呢?美国总统小布什一家人乘“玛丽女皇二号”去雅典观看奥运会,就是因为邮轮的魅力太大啦!

我写本文的目的是想把邮船引入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来。

我更喜欢乘坐玛丽女皇二号邮轮旅游。特别是沿海岸线去欣赏欧洲人类艺术的宫殿——各国艺术博物馆。我希望读者们有一天会走遍我下面提到的地方:庞培城、威苏维火山、阿西西山峦、埃及卢克索、阿斯旺、佛罗伦萨、墨西哥玛雅金字塔、希腊群岛屿、土耳其安菲茜斯古迹、南非动物迁移大平原……船永远会带你去访问这些精彩的历史坐标!在百慕大沙滩写作也是我的爱好。而阿拉斯加,巴拿马运河,墨西哥海湾和玛雅古迹则永远令人心动。现在我一边写航海笔记,一边又回到了“玛丽女皇二号”、“蓝宝石公主号”、“皇家公主号”上,这些船比1912年出事的“泰坦尼克号”更豪华十倍!想一想当泰坦尼克号出事时我的父亲还没有出生,我爷爷还不到20岁,他和奶奶在江苏农村过着讨饭打工的日子,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受尽欺负的贫雇农。现在,我的父亲在上海华东医院高干病房享受最好的医疗待遇。这不禁让我有时想起一件年代久远的事。当我年纪很小很小,大约3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在上海市委机关幼儿园第一次听到了“死亡”这个可怕的字眼,并且因为恐惧而失眠。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悄悄地对我说:“听着,死亡一点也不可怕。等你很老很老——比我现在还老的时候,你会死掉。但那只是身体的消失,你的灵魂会重新变成一个孩子,再回到我们的幼儿园来。”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怕死了。说不定是上帝认为我爷爷生活得太苦了,又是个善良的好人,才让他的灵魂重新回到我的幼儿园去的吧?否则,他的后代——我,怎么会乘着比1912年“泰坦尼克号”更豪华有趣的邮船满世界地跑呢?

我真要感谢我小时候的幼儿园老师。中国的许多事有时就是比美国好,这就是我老往中国跑的原因。不过现在,请你与我一起走下船,去看看一座座人类的艺术宫殿吧!

地中海邮轮的第一站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船靠岸后,人们几乎只讲一个字:“去乌菲齐美术馆看看!”一下子船就空啦。这里永远排着长队。你一定要不怕腿站酸,等一两个小时后才能进入。我每次喜欢看达·芬奇1427年的《呈报圣母》,波提切特1475年的《春》及1485年的《维纳斯的诞生》,米开朗基罗1504年的《神圣家族》,拉斐尔1506年的《金翅雀圣母》,提香1538年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还有鲁木斯为妻子画的《伊莎贝拉·布兰特肖像》,伦勃朗1634年的《青年画家肖像》、《自画像》……画廊的每一个部分都让你回到伟大的文艺复兴年代,这是个让人产生激情和梦想,对先人顶礼膜拜的地方!船到了阿姆斯特丹,我们又全跑去荷兰国立艺术博物馆,看伦勃郎为生病卧床的妻子画的看窗外风景的《石桥》(1638年),和他1642年作的著名的《夜巡》,这幅画前每次都聚满了屏声静气的人群,人们被伦勃朗的天才和夜巡队伍各个人物光芒四射、感人至深的情感所震撼。能静静地站在《夜巡》前,也是一生中的幸福时光之一。我还喜欢伦勃朗1661年的老年自画像,同他藏于意大利乌菲齐馆的年轻时他的自画像判若两人。后者华丽潇洒充满阳光财富与自信,前者灾难深重看破红尘,一个富有的天才画家会迎来穷愁潦倒的晚年,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这里还有我钟爱的鲁本斯的珍贵收藏,如《画家和他的妻子》(1609年)、《强切留斯伯的女儿》(1618年),鲁本斯总是将刚烈,柔美,暴力与娇媚用色彩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站在他的画前,你感到生命的青春美丽在胸前回荡。荷兰国家艺术博物馆边附近约200米是梵高美术纪念馆,我们的船驶到时正好是梵高诞生150周年纪念日(画家诞生于1853年3月30日)。大厅除了他价值上亿的作品外,还展示许多他和兄弟泰奥的通信,可以感到他自杀前心灵上的痛苦挣扎。自杀前10个月,1889年7月他画了《梵高在阿尔勃的卧室》。梵高在给兄弟的信中说:“看到这幅画,令人想到耶稣的圣洁境界,使人头脑得到安宁。”泄露了内心的绝望和对天堂的向往。自杀前三个月,他画了《开花的巴旦杏树》(1890年2月),我买了复制品带到纽约。这是他竭力忍住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治疗期间的痛苦,为弟弟泰奥儿子出生画的生日礼物,这幅画令人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梵高虽然对新生命满怀喜悦,但还是结束了自己的痛苦生命。自杀前几个月他画的《向日葵》,在1989年以59亿日元被收藏家买下。站在这幅激情恣溢的油画前,可以感受在穷困绝望中他内心如火的激情,他曾经把手掌放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上向心爱的女人求爱,但被嘲笑拒绝。他死前每天大量作画,包括著名的《有乌鸦的麦田》,后人称这幅画是“用短促笔触组成”的“向生命告别宣言”。他最后跑到田野向自己脑门开了一枪。这位天才画家活着的时候受尽屈辱,没有卖出一幅画。如果你有机会到荷兰阿姆斯特丹,请一定到梵高艺术博物馆看看!

船到慕尼黑啦!我们当然喜欢这个城市的一切,特别是每次我都想看看我先生麦克在这里上大学时常来的地方。我非常喜欢德国现实主义画家门采尔的《腓特烈大帝》系列历史画中最著名的一幅《腓特烈大帝的长笛音乐会》的油画。

在维也纳香布伦宫,我看到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请6岁的莫扎特在宫廷演奏的巨幅油画。据说莫扎特那时曾经跳到约瑟夫二世的妹妹、娇媚的少女玛丽安东奈特公主(后成为法国王后,1793年死于断头台)怀中说:“我长大了要娶你!”

所有关于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和约瑟夫二世的油画,都表明了欧洲皇帝的深邃的艺术造诣与修养,及其对欧洲艺术音乐哲学文学史所发生的重大的影响。联想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这样的帝王有没有呢?

邮轮靠岸了。我们来到了圣彼得堡,大家拥向艾尔米塔姬冬宫博物馆,这是由叶卡特琳娜二世亲手创办的。女王托狄德罗在欧洲购买了大批伦勃朗和拉斐尔的收藏,我最喜欢的有伦勃朗的《达娜尼》、《从十字架上放下的耶稣》,大师的光线处理令人惊讶,仿佛油画昨天刚刚完成。达·芬奇的《圣母》(1409年)、卡拉白乔的《弹琴者》(1595年)、鲁本斯的《酒神巴库斯》,还有在北大荒的黑暗日子里为我带来过光明的《庞培城末日》以及《1812年卫国战争画廊及众将军肖像馆》,英俊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战无不胜、代表俄罗斯精神的库图佐夫肖像最为引人注目。从圣彼得堡坐一夜舒适列车即到了莫斯科。一下车即奔向特烈嘉可夫美术馆。这是莫斯科富商捐赠的1700件艺术品和展示厅。这里的油画影响了新中国美术史。我和于廉曾做梦来这里看这些原作。如《不相称的婚礼》,列宾的《伏尔加船夫》、《祭司长》、《康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意外归来》、《伊凡雷帝杀子》、《托尔斯泰肖像》等。站在列宾的《伏尔加船夫》前,我回想起和画家于廉在燃烧着火苗的北大荒简陋画室中向往着外面精彩的世界和绘画珍品,我的泪水不由在眼眶滚动。还有我从少女时代起就喜爱的专画历史题材的画家苏里科夫,他的《缅希科夫在别寥左夫》(1883年画)催人泪下。缅希科夫原是彼得大帝的宠臣,他为协助彼得大帝改革作出杰出贡献。彼得大帝去世后,他把婴儿期的彼得二世带回家抚养成人,并把女儿许配给他。但成年后,彼得二世竟把恩人及养父缅科夫全家流放到西伯利亚。画厅中这个仍有往日显赫威风的元帅在两个女儿和一个幼子的陪伴下,在破旧漏风的西伯利亚小木屋中等死。政治和权力真是世界上最残酷的游戏!

船到西班牙,乘上一小时飞机在马德里降落,我们直奔早已神往的“普拉多”博物馆。它的吸引力远胜那古色古香的西班牙皇宫。这座宫殿式建筑典雅庄重的正门前竖立着西班牙绘画史上的一代宗师——委拉斯开兹和戈雅的两个青铜塑像。跑进“普拉多”博物馆,我立刻走到委拉斯开兹1635年画的《布列达的投降》面前,这幅画描绘1625年荷兰军将领们优雅地将城门钥匙交给西班牙斯比诸拉将军。这幅画是委拉斯开兹受菲力普四世之命,为纪念西班牙攻克荷兰胜利而画。战马左端一个骑士是画家本人自画像。可见他多么倾心这幅作品啊,如拉斐尔把自己画入《雅典学派》一样。作为宫廷画师的委拉斯开兹,在1656年画的皇家的画像中美妙的小玛格丽特公主,和画布前的画家本人以及镜子中的国王夫妇也让人惊叹不已。我最喜欢的还有戈雅的《查理四世一家》,这幅画被评为“锦绣垃圾”和“皇家愚货”。有趣的是戈雅如此光明地嘲讽丑化王室,他不仅没有被流放,反而受到了查理四世的表扬。戈雅的《1808年5月30夜枪杀起义者》(1814)表现了西班牙人民对拿破仑侵占的英勇抵抗,画面上的人物正被法军机枪射杀,有着《托斯卡》般悲壮的戏剧效果。戈雅的《裸体玛利》(1800)和《穿衣玛利》体现浪漫主义画家惊人的新意和过人的胆识。吸引我的还有丢勒的《自画像》(1498)、鲁本斯的《爱乐园》(1630)和《法国王后玛丽第美奇肖像》(1622);格列柯具有特殊拉长比例的名画《基督复活》也让人如梦如幻,流连忘返。离开马德里飞向土耳其苏丹王宫,这里的建筑显然比法国凡尔赛宫更奢华,因为这里面对黑海海峡。什么穆斯林苏丹王?他们比基督教徒更懂得糜烂享受,他们雇用基督徒建筑师、凡尔赛的工匠建造欧洲第一流宫殿,后宫洋妃子成千,却不允许任何一个普通穆斯林女人打开她一辈子必须蒙盖的黑面纱。难怪连伏尔泰都发明了镰刀战车,呼吁让叶卡特琳娜女皇“狠狠砍下苏丹王的脑袋”呢!

现在,邮船在巴黎附近的港口靠了岸,我和欧美游客们又忽啦啦地一起乘豪华巴士来到巴黎。我直奔收藏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现代艺术品的巴黎奥塞美术馆。我非常喜欢的作品有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库尔贝的《画室》,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克》、《埃米尔·左拉肖像》和米勒的《牧羊女》。米勒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向往彻底的自然主义。他在巴比松居住了27年,对农村有深刻的理解。他是一位内向又勤奋的画家——比如眼前这位淳朴的披着旧毛毯的多情牧羊女独自站在辽阔的原野中,落日余晖洒在她身边的羊群和荒芜辽阔的草原上。你感到像一座宏伟的歌颂普通人的纪念碑。中国画家陈丹青曾讲他的《西藏组画》就是“深受米勒影响”,我非常喜欢陈丹青《西藏组画》的风格。我和船友又在有限的时间里直奔位于巴黎白莱纳街的罗丹美术馆。我多次来到这里,百看不厌。罗丹1911年租下比龙公馆后,决定把自己所有的作品和收藏的艺术品献给国家,并负担改建美术馆的费用。他当时唯一希望的是国家允许他在比龙公馆度过晚年。所以这里也是罗丹故居。我很喜欢这个宫殿式的宅子,尤其是窗台外一大片玫瑰花园。我最喜欢的作品有罗丹1876年完成的《青铜时代》,这个被人嘲笑是“从真人身上翻下来的模子”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罗丹取名《青铜时代》象征人类从原始时代社会过渡到青铜时代后,从自然中醒悟过来,血脉流动着沸腾的血,充满对明天生命的活力。这个争议波澜使青年罗丹一举成名。罗丹深受米开朗基罗的影响,《思想者》被罗丹放置于他耗时37年的杰作《地狱之门》的顶部。这个原来以但丁《神曲》为素材的雕塑最具有他的个人特色。和他丰富的情史有关、也是他最感人的作品是《吻》(1886)。那是罗丹以他的情人女雕塑家卡蜜尔为模特儿创作的作品。卡蜜尔·克罗岱尔那时29岁,正炽热地爱着她的导师46岁的罗丹。《吻》也取材于但丁的《神曲》俾德丽采和但丁这对情侣的爱情悲剧——这可能预言现实中这对情侣未来的悲剧。罗丹以大胆优美的形式展现全世界情人在幽会中狂热亲吻爱抚的瞬间,男女之间美好的裸体姿态犹如起伏的大海酝酿着激动人心的爱情浪潮,人类内在的青春热情和生命在光彩中燃烧闪烁。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心若枯井,望着这生动炫目的杰作也不得不为之心动。罗丹将爱情这个世间万古不朽的永恒主题描绘得淋漓尽致。但可惜他让情人彻底绝望了,其中一个原因是罗丹眼看着自己的情人日益显示出让人震撼的艺术天才,他不安地对这位曾是他灵感源泉的女雕塑家讲:“你将成为我最强的敌人!”

于是他们的爱情像这个雕塑一样,下半身被嵌入了大理石体中:炽热的爱情凝固胶着,继而转向疯狂。卡蜜尔和罗丹的热恋终于成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大悲剧。我曾在东京参观过《卡蜜尔雕塑作品全球巡展》,简直和罗丹的风格如出一辙,但更充满悲剧情怀。有一个雕像是她本人跪在火苗跳跃的壁炉前哭泣;还有一个是她在浪花中紧紧拥抱情人,但情人冷酷的脸并不看他,与她的渴望热情形成强烈对比。男人的多变冷酷在她的刻刀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说,她每作一件作品,都是在用刀子割宰自己的心,最后她被送进疯人院,在那里度过整整三十年直到死亡。这就是雕像《吻》的凄惨故事。当爱情发生时,谁也不会料想到它结束时的惨烈。有人说,爱情把一半情人送进天堂,另一半送进地狱。站在这个《吻》前的人,但愿你不要得到这样一个不祥之吻。

“我希望我从来不认识你。”——这个不幸艺术家去世时的遗言仍然充满对罗丹的怨恨。

从罗丹博物馆出来再奔向卢浮宫,我在这里总是一转就是一整天,有一次险些赶不上船。我喜欢细细欣赏公元前的雕像《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又称《断臂维纳斯》)。当我们的邮轮抵达希腊岛屿时,我们参观了米落斯岛。这个举世闻名的《断臂维纳斯》就是1820年在希腊岛屿被发现并为法国获得的,当时全法国一片欢腾。我一边欣赏一边回味古希腊苏格拉底气度不凡的一句话:

“不经过思考不具备理智和灵魂完美的雅典人是可耻的。”

胜利女神和断臂维纳斯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被称为卢浮宫三大瑰宝。我也喜欢拉斐尔的老师佩鲁吉诸的《阿波罗与马尔塞丽斯》和拉斐尔的《花园中的圣母》、《圣乔治屠龙》,米开朗基罗大理石雕像《垂死的奴隶》和鲁本斯的《玛丽·美第奇王后在马塞港湾登陆》,这半人半神的灿烂画面让人惊叹。你看到年轻美丽高贵的美第奇王后登上法国土地的盛大场景。这位美第奇皇后嫁的丈夫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亨利四世。他的情妇即是伽布丽爱斯特蕾,她及姐姐的沐浴画像也在卢浮宫。亨利四世的情妇伽布丽爱斯特蕾在为国王生下三个子女后突然去世,年仅26岁。这幅著名的油画中她手拿的是亨利四世的求婚戒指,姐姐德维拉公爵夫人所作的动作表示妹妹已经怀上亨利四世的第一个儿子。可惜这位智谋双全英武果断的国王在年仅46岁时被疯人刺杀。皇后美第奇于1610至1614年亲自摄政。鲁本斯的24幅关于美第奇皇后的生平历史画给我带来无尽的欣赏快乐以及对法国16—17世纪历史的回顾。那真是一个宫廷催生艺术的辉煌年代。我喜欢的还有法国宫廷画家布歇的《狄安娜出浴》,那风情万种的胴体令人联想起他笔下蓬皮杜夫人的风采。布歇学生大卫的《荷拉斯兄弟之誓》、《雷卡米埃尔夫人》、《约瑟夫皇后》和《拿破仑皇帝给皇后加冕礼》都令人叹为观止!卢浮宫著名的画还有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他是我敬仰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被左拉称为“浪漫主义的雄师”。左拉还说,如果允许,德拉克洛瓦“可以一夜之间把整个巴黎所有的墙壁上填满颜料”。他是彻头彻尾的色彩追求者。这幅《自由领导人民》描写了“七月革命”中有名的街巷战。1830年巴黎起义者占领皇宫,路易菲利普国王被迫逃往英国。德拉克洛本人站在自由女神旁边,这幅画是近代第一幅政治性绘画作品。他的另一幅画《萨达纳帕尔之死》,充满了东方异国情调。他长期在西班牙摩洛哥生活,那里东方式的狂欢和神秘的欢庆气氛都在这幅画中留下印记。国王安然地坐在宫殿的红色大床上,看着王宫太监和仆人杀死他的宠姬,这也是历史题材油画,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法兰西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我在卢浮宫礼品店购买的艺术复制品包括枫丹白露派画家的《德维拉公爵夫人和伽布丽爱斯特蕾》。据说美貌的伽布丽爱斯特蕾遇到国王时才19岁,她擅长绘画,为了引起亨利四世的倾慕,她有时全副武装巾帼英雄一样骑马赴战场,在帐篷中画下国王出征时的英姿,她的睿智和卓越丰姿让国王仰慕不已,他让宫廷画师制作了这幅裸体画,亨利四世的这位金发情妇显然在视觉上远胜美第奇皇后。画家害怕被暗算,至今没有暴露姓名。卢浮宫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1505)是安详宁静女性美的经典。相比之下,戈雅(1746—1828)的名画《卡皮澳伯爵夫人》显得单调,沉闷忧郁,这也象征贵族女性的精神生活——因太追求浮华而空虚渺茫。我在卢浮宫最迷恋的是《拿破仑战役与将领》画廊,描绘了拿破仑的每一次胜仗,这与圣彼得堡冬宫《抵抗拿破仑1812年卫国战役与将领》画廊恰好形成鲜明对比。这两个画廊在气势上同样辉煌灿烂、震撼人心。只不过你在法国卢浮宫看到的胜利天神,在俄国冬宫却变成了不幸败将。法国艺术家描绘出拿破仑几十位爱将的肖像,而圣彼得堡的画廊则由俄国艺术家描绘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绝代英姿和库图佐夫等几十幅国王爱将肖像。其中一个爱将的后代参加贵族“民意觉”用炸弹炸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这个民族灵魂的色彩与理想主义让人眼花缭乱。每次徘徊在卢浮宫和冬宫这两个与拿破仑有关的画廊内,我总是感到内心的震撼!

在邮轮的最终码头——伦敦港,我与船友已商量好用两天时间参观大不列颠博物馆和伦敦国立美术馆。我多次去过大不列颠博物馆。在船上认识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夫妇,他们和我聊起英国人斯坦因的事,斯坦因在1907年和1914年从敦煌莫高窟通过王道士从藏经洞中搞走过物品。我1998年在敦煌住过一段时间,那时正值藏经洞发现99年,我在敦煌的每一天都热血沸腾,丝毫不亚于在凡尔赛、卢浮宫、冬宫和任何一座历史王宫所体验到的高度兴奋。我整天打着手电筒在莫高窟中的一个一个洞中,一边对照书籍,一边睁大眼睛欣赏每一幅呈现神圣光辉和智慧的敦煌绘画和彩塑。现在,我把罗伯特夫妇径直带到大不列颠博物馆东亚馆的《树下说经图》、《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图》等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作品中年代早、保存好的几件作品前,画中10世纪的龟趺座与西安碑林中的石碑相似,另一幅是藏经洞中发现的《行脚僧国》,表现了一个脚着草鞋、衣衫褴褛的西方高僧向东远行传教,像美国《时代》集团鲁斯家族的先人到中国传教一样。罗伯特夫妇和我讨论斯坦因,他认为这个匈牙利英国籍犹太人在印度旁斯普大学担任院长时就一心向往中国盛唐文化;他花了三年多的工夫在欧洲游说八方,宣讲敦煌艺术,搞到经费后不畏艰辛长途跋涉到敦煌,将他为此奋斗一生的敦煌文物在国际上炒红。死前他将所得到的9000多卷写本和500多幅佛画全部归藏或捐赠给大不列颠博物馆,一分一文都不留给后人,他认为“敦煌艺术和古埃及艺术一样属于全人类”。罗伯特认为斯坦因是敦煌的西方知音,他讲:“我很高兴这些宝藏放在大不列颠,全世界的人可以在优雅的环境下欣赏。”我没有表示意见。也许等中国的贪官少了,制度健全了,这些文物应当回到敦煌老家去。中国晋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绢画也引起罗伯特夫妇的极大兴趣。女史,即宫中女官,箴言,即规劝格言。图中人物端庄,气质高贵。图旁边的注文据讲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作。

从大不列颠出来,我们又奔向伦敦国立美术馆。这里从1824年建立之际就向一切人开放,不收门票,为了使之“不成为一个为特权者的服务的场所,巩固国家秩序中富人和穷人的联系”。我特别喜欢这里的肖像馆。这里有14世纪理查二世起所有英国君王的肖像,及历史名人如乔叟、莎士比亚、克伦威尔等人的肖像。我非常喜欢的还有莫奈的《睡莲池塘》,因为有一次乘船去巴黎我们去了巴黎郊外的莫奈故居,那一大片荷花池塘和诗情画意的环境是激发莫奈的创作灵感的“源泉”。这幅带有木桥的睡莲画已挂在全世界成千上万家庭的客厅中,而在莫奈的故居,则年复一年,每年5月都会在湖面出现与画布上完全相同的景象。人们不可能奢望蒙娜丽莎从画上走出来,但莫奈的画则每年走下画布镜框,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中。年年春风绿,这就是大自然的不朽、艺术的不朽与人的短暂生命的对照!

看完了伦敦国立美术馆,我和罗伯特夫妇又一起去莎士比亚故居,温莎古堡,石头阵,牛津、剑桥……在伦敦逗留了几天后,我们又一起乘坐公主号驶向下一个令人激动的航线:爱琴海克里特岛迷宫之旅。

爱上邮轮吧,踏上驶往欧洲的邮轮吧,带上几本好书,忘掉你的电视综艺,电视连续剧……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吧!去和那些对历史、文学、诗、哲学有着精湛理解的艺术大师们作灵气上的交流吧,比如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都是诗人,我喜欢看他们写的诗歌不亚于喜欢看他们的绘画与雕塑。他们是人类情商的光辉楷模!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