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5)

作者:周励    更新时间:2016-02-04 11:39:11

1984年,我还是上海外贸局的一名医生,每次外销员出国回来,都到医务室来津津有味地回顾他们的海外之行。我总是听得感叹,听得入迷。后来我想,为他们——这些外销员们,写一篇报告文学吧!于是,四个月后,我的这篇报告文学发表了。后来电视台、电影厂都来找过我,要我改编成电影剧本或电视剧本,我却已转念一心联系出国,终于没有完成……

而现在,我本身在美国已经卷入了这股商业竞争大潮,所见到的事,已比我在那篇报告文学中所写的更惊心动魄,特别是亲眼看见一些中国政府派来的公司的荣衰,体会到同行老友失落破产的焦虑和痛苦。在这股竞争大潮中,一个判断的错误,就可能断送整个公司的命运!

到了1989年,中国政府已陆续派出不少常驻美国的独立机构,世界贸易中心内各省的机构也陆续搬出中心大楼,另辟独立公司扩大业务。第五大道上,正像我1987年曾幻想过的那样,国内一个个省,在一个个美国商业集团对面安营扎寨起来。

第17街是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第22街是天津市公司,第29街是山东省公司,第31街是广东省公司,第36街是上海服装公司,第37街是河北纺织品公司……而所有这些公司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第五大道32街上的美中技术公司。这是由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公司和纽约华商合资开办的一家公司,办公室占昂贵的第五大道办公大楼的整个两层楼面,每天该公司均登出醒目的广告。美中技术公司不仅做进出口贸易,还做旅游、国外买单国内取货,并设有礼品小卖部、电脑贸易部、商品陈列部……从大陆来纽约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去过这家公司,买廉价礼品、订机票、买大件、做贸易……那里的人川流不息。可是突然有一天,在报纸上报道了一则不起眼的消息:“美中技术公司倒闭了。”

两笔生意的判断失误,决定了美中技术公司的命运。

有一次,华鹏公司老板向美中华经理推销一批马口铁。国内每年出口大量食品罐头,非常需要这种制罐头的金属材料,而华鹏老板从没见过马口铁,连马口铁是什么样子的东西也不知道便向美中推销。这时正好上海五矿来美国找美中技术公司买马铁口。美中华经理一听说华鹏老板有马口铁,忙说:“买呀,我们正在找马口铁。上海五金矿产公司小组刚来过,要订500吨呢。”上海五矿来美国买马口铁,怎么不找五矿在新泽西州的总公司,而找美中呢?可能是美中规模大、影响大,才吸引了国内小组的定单吧。华鹏老板从来没有见过马口铁,只是听他的一位熟人穆先生讲的,那位姓穆的手中有马口铁。一听说美中感兴趣,华鹏老板立即把穆先生找来。穆先生讲,他也没有见过马口铁,是他认识的一位台湾商人,在新泽西州经营废纸品和马口铁出口。这样,转了这么多个弯子,总算由姓穆的先生搞来了马口铁的规格、报价,正好符合美中技术公司的定单要求。

“买了!”华经理讲,“信用证开给谁?”

穆先生说:“开给新泽西州台湾吴先生,那里一个月内交货。”并交给华经理一份由吴先生签字的售货合同书。

“好!”华经理很高兴交货这么快,他对穆先生说:“你打个电话,告诉那位台湾吴先生,我们买下了。”

我在旁边捏了一把汗,根据我的直觉,这样转了几个弯子的订货常常无法驾驭。我忙说:“华经理,先不要开信用证,要亲自看看货到底怎样才行!”

华经理对穆先生讲:“你和台湾吴先生约一下时间,下周一去看货,怎么样?”穆先生立即给吴先生打了电话,对方一口答应。

到了下周一,秘书小姐告诉华经理,吴先生病了,不能接待美中验货。又过了一周,吴先生又出差了。这样拖了两周,眼看影响交货期,上海那里的电报一份份急催,穆先生也口口声声向华经理保证货没有问题,质量包在他身上。华经理事务缠身,相信了穆先生的话,下了指示:立即开出200万美元信用证。并催对方立即出货。两个月之后,货到了上海,又过了一个星期,上海五金矿产公司提出了法律诉讼:他们收到的是一堆生锈的废铁。废铁的周围塞了些二等品马口铁,躲过了海关和商检局的检查,而打开货柜内箱,是一堆沉重的无法使用的钢铁垃圾!

上海诉讼美中,美中立即转诉卖方,控告台湾商人吴先生,而吴先生拿到了200万美元的货款已逃之夭夭,贸易公司也关门了事。美中委托的商务律师所,在追查了吴先生半年之后无结果无下落,只得告诉美中:“此公司已关门停业。”

这样一桩生意,美中在赔了上海200万美元的基础上,又赔上一大笔律师费用。穆先生这时也不见了,美中与穆先生没有合同,也无法追究他。华经理后悔不已:“当初去看一下货,就不至于上当了!”

又有一次,一位在中国城开诊所的上海籍医生,找到美中,告诉美中丽莎经理——她是合资的私方代表,他的一个病人是一位服装进口商人,想和中国做20万件丝绸服装的生意。这样巨大的数字,立即吸引了丽莎,她五十多岁,精明干练,立即问:“客户在哪里?我要亲自访问他的公司。”这家公司就在离美中只隔几条马路的曼哈顿第五大道附近。丽莎见了那位犹太老板,看到他的公司规模还不算小,以前专门从韩国进口女装,就立即和他详谈20万件丝绸女衫的定单。

“你必须开信用证,”丽莎告诉犹太商,“我们给你打样、报价。一旦经你确认,你要在三天内将信用证开到国内丝绸进出口公司。”同时又确定了佣金条款,由客户收到货后立即支付5%的佣金给美中。如果以每件女服10美元计算,20万件即200万美元,5%的佣金即10万美元,而国内再付5%佣金。那么这笔生意如果做成,两面拿佣金,美中即可得20万美元。真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一个月后,样品到了。丽莎拿着样品奔向犹太人,他看了很满意,对价格也表示接受,一切表现得谦恭、随和,丽莎被这个犹太老头儿那副胸有成竹的神态镇住了。一般成衣商总是挑剔、压价,可他不,你说什么价,就什么价,连争议都没有。三天之后,客户开出一份L/C,国内银行收到后,又用电报退回来。原来L/C上有一条款:“在收货后60天付款。”国内不接受,按惯例是收货后应立即付款。丽莎去找犹太老头,老头讲他和韩国做生意都是60天付款,有的还90天付款。“我们只能开这样的信用证,先卖货,再付款,不然……”犹太老头把定单从丽莎手中拿过来,说:“如果中国不接受,我们还是向韩国定,这个单子就算取消了。”丽莎一急:“这怎么行?好不容易搞了一个月,一切都妥了,怎么能就此了结?”她立即伸手拿回那份定单,紧紧地攥住,“不,这个定单要做。”她斩钉截铁地说,“这样吧,我们公司开信用证给大陆,你60天后付款给我们。”犹太人闪着亮亮的蓝眼珠问:“我公司不用开信用证了?”“你开60天也没用,我们签个合同吧,你保证到货后60天付款!”“行!行!”犹太老板让秘书打了一份合同,匆匆签上字递给丽莎,丽莎拿着合同直奔49街的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使出她那50岁女人尚存的风韵和果断,同信用证部主任、经理周旋了一个下午,第二天又赶到中行,在种种贷款条约上签字,终于通过了信用贷款大关,向中行贷款200万美元,并立即开信用证给国内丝绸进出口公司。

货到了,丽莎清关、付税、组织几辆卡车运到犹太人公司。犹太人一拿到货,以前温和文雅的笑脸一下子全变了:“怎么交这样的货?领子怎么这样?扣子怎么这样?……你拿回去吧,这样的货我们不能付款!”丽莎愤怒了:“领子、扣子,一切都是你确认的!不要找借口!这笔货你必须收下,60天后付款!”丽莎把货卸下就走了。

60天中的每一天,她都焦急不安,向中行借的200万美元,到了60天必须付清,如果犹太人赖账,她拿什么还中行?

60天过去了,90天过去了,半年过去了,犹太人始终一分钱也没付。丽莎逼急了,请了三个律师,正要拿案子上法庭对簿公堂时,犹太人在《纽约时报》上登了一则广告:

根据法律第11章,本公司宣布合法破产。

在美国,宣布破产就意味着一切欠款可以由此一笔勾销,破产只是公司,不必拿私人财产作抵押。

经过多方调查,这个犹太人经营韩国进口女装已亏本多年,并欠韩国厂商100万美元,这次拿了20万件中国大陆女丝绸服,以二等品廉价卖出去,还了韩国的债,然后宣布破产,老头子到乡下领政府养老金去了。

这笔生意,犹如诈骗案,美中连本带利赔了215万美元。

马口铁和女丝绸服成了两个惨败的“滑铁卢”。失败的要害是轻信,因而陷入泥坑。1990年,美中由于负债过多,终于关上了它在第五大道32街上那炫目多时的铝合金大门。因为它是中资公司,它欠下的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债务,都无法用美国法律破产法八条来包容。那么,中国损失的钱,该由谁付呢?

1990年,美国经济衰退,失业率迅速上升,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国际市场充满着坑洼和陷阱,虚弱和危机,祸害和混乱。而新的公司,仍然在不断地成立。人们雄心勃勃,每天在这块美利坚国土上施展着“雄才大略”,上演着一幕幕商界浮沉的悲喜剧。

1990年春天,在百老汇37街一幢著名的时装大厦的第18楼,一家新的公司开张了,公司总裁黄先生邀请我去参观他取名为“HBT”的公司。这家公司是H省服装进出口公司和美籍港商龙先生合资开办的。公司看上去就气派非凡,水晶玻璃的大门厅,门口是金发碧眼的秘书小姐,每一间办公室都摆设着崭新的桃木办公家具和西方气派豪华的皮沙发,墙上悬挂着烫金雕刻的古典西方油画。进进出出的除了两三个中国人外,都是蓝眼睛高鼻子、西装革履的美国人。我问黄先生:“怎么公司里这么多美国人?”H省服装公司派来的黄先生爽朗一笑:“这都是我们公司以高薪雇来的雇员,现在美国失业率这么高,我们一登广告就找到了一批高水平的推销员!”“你付多少钱给推销经理?”我禁不住进一步问,对一家国内公司能给美国人工资颇感兴趣。“6万。”黄先生说。我真佩服他,当这位HBT国际公司总裁讲出“6万美元”这句话时,脸上竟没有嫉妒,而他的工资也是中国给的,正如中国付给美国推销员、推销经理一样——他的工资是200美元一个月,而周围竟站满了年薪五六万美元的美国人,在听候他的吩咐!

HBT国际公司(英文翻译为H省纺织),由H省、港商龙先生合资并且雇了美国人彼得先生,在古巴南面的牙买加岛上开设了一个大规模的服装加工厂。因为中国出口棉布和服装到美国,受到配额限制,而对牙买加则不受任何限制。这样,由H省将布匹运往牙买加,在牙买加工厂染色、裁缝,制成服装,再贴上Made in Jamaica的商标,便可源源不断地运进对牙买加不设任何限制的美国了(牙买加的服装实际上是中国服装)。到了美国后,再雇高手推销员去卖。HBT公司预计在第一年就可收益500万美元。就能不受任何配额限制地推销全棉男装。美国有一亿男子,HBT计划让每人穿上一件HBT上衣!雄心勃勃的黄先生向国内下了指示:“运300万码棉布到牙买加。”同时,龙先生和彼得先生又飞到牙买加岛视察工厂,新招收到的当地工人正排着长队在领取上班工卡呢。

推销经理找到了五家连锁商店,订了100万件度假男衣、50万件童装。三个月交货,服装款式简单,但颜色却很鲜艳复杂。美国的男人和儿童,在假日中穿得和女人一样大花大绿,衬着白皮肤金头发,令人分不出是男是女。颜色要求有二十种,色卡全部寄到了牙买加工厂,由彼得先生向美国印染公司订购染料,工厂就地印染加工。

4月份,复活节一过,五家连锁商店就来催货了。4月交货,5月上橱窗,六七月休假——这是假日男衫的销售规律。在西方,时装行业被称为“疯狂的行业”,时装市场被称为“疯狂的市场”。竞争剧烈,大浪淘沙,关键是一个“时”字。时候到了,就得交货,一天也不能差!过了时节,时装就成了“跳楼价”、“自杀价”,成了一堆废物!HBT公司由牙买加岛空运,交了第一批货。打开货柜,大家都惊呆了:每件服装上的颜色都像在雨水中浸泡了一个月,全部染成大雨花、大云团了!工艺更是粗糙不堪,针脚长,脱线的满眼都是。

黄先生在电话中骂彼得:“你怎么搞的!这种染色怎么能交货?”彼得也在电话中吵嚷:“我尽到了最大努力了。这里的水与美国的水不同,配上染料起化学作用,染好的布,一晒干就变色了。”“换水!从美国运水去。那么人工呢?……工艺怎么这么粗糙?”黄先生叫道。“这些工人听不懂英语!我每天一个一个盯着干,在这岛上,都是生手啊!”彼得是拿工资的,他什么也不怕,你和他吵,他也和你吵,大不了辞职,从牙买加飞回美国另谋差事。

黄先生在电话中像求他似的:“不行啊!第一批货不能卖!卖了就要砸光牌子了!你快点想办法,第二批货一定要正品!正品!听到吗?”

第二批货是次品,第三批、第四批……都是次品。五家连锁商店全部取消了定单,彼得也辞职不干了。

“彼得是你找来的,你立即到牙买加去看看!扭转一下生产情况!”黄先生对龙先生讲。龙先生多次保证彼得是一位有办厂及生产经验的专家。

龙先生飞去了牙买加,一周后回来说:“工人不行,素质太差,一边踏缝纫机一边唱歌,一天里缝纫机就踏坏了几十台!这个工厂完蛋了,快关门吧!”于是HBT公司立即决定关闭工厂,可是已经运到纽约的近百万件男装、童装怎么办?HBT公司用了三个月时间推销,始终没有卖出一件!第四个月,辞退了所有的推销员;第五个月,辞掉了美国秘书小姐;第六个月,香港龙先生竟不辞而别,变得无影无踪。原讲定每月办公室房租一万元,由H省、港商各出五千,现在全部摊到H省纺织,H省当然不干,于是干脆不付房租;第七个月,百老汇时装大厦叫来了警察,查封了HBT公司,没收一切办公用品、办公用具,以抵押租债。仓库中的服装已开始变皱,牙买加的水质与染料的作用,使染色的雨点变成一片片霉点,500万美元的服装成了一大堆废布料。

黄先生在启程上机时,痛心疾首地对我说:“选错了工厂!选错了地方!”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他头发白了许多,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有六十多岁,身心交瘁地背着沉重的包袱回国去了。

现在美国政府明确规定,不准经过第三国转口倾销。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