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木    更新时间:2015-12-16 13:53:56

散文自序

老    木

——用心感悟生命,淡然面对生活

喜欢摆弄文字的人都喜欢给自己起个笔名。起笔名这事有点像给自家的小孩子起名一样,本来很简单的事,却常常越琢磨越费思量。因为它除了符号的作用以外,还要尽量与主人的气质、形象、喜好等相近。再讲究一些,还要考虑生辰八字、卦象、数术,读音、字形,组合、偏旁等诸多讲说。

十几年前,在捷克第二次办报纸时候,常写一些有针对性的时事评论文章。为了避免与被评者直接发生冲突,便有了起笔名的需要。

作为全业余写手,老木自然不敢有那么多讲究。起笔名的标准自定为简单、质朴、淡然。结果选来选去,发现自己名字的第一和最后两个偏旁:木、十既可理解成名字的缩写又符合自己的直觉喜好,与本人属木的命格也相合,好懂易认,书写简要、读来上口,没有繁简之别,毫不张扬,朴素别致。将二字竖排,便是“本”字。恰合老木悟善归道、天人合一的座右铭——道者,万物之本。

若附会强解,亦可巧思臆想,生发出一些所谓“时尚之说”: 

木者,人 + 十,俨然耶稣背着的十字架、人神合一的样子。他是被老爸派来用自己的生命来救赎人类的。他没有带来阿里巴巴的咒语、没有带来金鱼给渔婆的如意盆、也没有带来什么“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治世良策。他只是用自己的生命把人们欠他老爸的帐“顶”下来,“无息借贷”给万民百姓,允许人们自觉地一点一点地按揭还给他。这么烦琐又充满风险的顶帐与按揭,在今人看来,必定是拿了老爹的巨大 “回扣”。所谓“无利不起早”嘛! 

木本来是圆形的,又有圆滑、通融之意——也就是说有灵活变通之能。明明说了“不”的事,它偏偏要设法超过一点点——尽管只是一点点。像我们国家法律的实施、像我们目前正努力惩治腐败,总是可以通融一点点。也像我们现实中的感情和婚姻,在笃信和怀疑之间,有人说“不”,也有人说“木”。对,只出差一点点。“木”看上去有点傻傻的,很中庸的样子。其实是装傻、藏拙。而装傻是国人最有效、最拿手的利器。 

木又有一种坦然和淡然的气质。你看那路旁的老树,似乎憨臬臬地伫立了几百年、上千年,谁都没在意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静静地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为而不争、观而不言,临风雪而不避。它淡然自在,从来不想展示什么,也不必说给世人什么。

春属木,因而木还有生发之意,它努力进取而不属于灿烂辉煌,独处,它冠盖留荫、造福人间;群聚,则携手成林、共担风雨。

还有朋友调侃说,木十乃木石谐音,暗含“木石前盟”比喻,昭示动人而枉然的悲剧爱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们给木十名字前冠以“老”字,以为敬称。不多时,大家嫌麻烦,省略了“十”字,简称老木。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老木”这个变化后的笔名。

好想真的像一株入世而不争的老树,默默地站在一隅把自己的观察、思考、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捡有用些的留给后人。本书的散文,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逐渐写成的。

散文是我从事文学写作后首先发表在捷克报纸以外刊物的文体。由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的付兆祥秘书长和欧洲华文作家协会的莫索尔前会长推荐,经台湾《中国时报》方梓编辑的辛勤组稿,发表了散文《石子路》。随后应方梓之约又发表了两篇。从此打开了我“门外”的文学写作之路。所以,在本书付梓之时,我诚以感恩、感谢之心,向付兆祥、莫索尔两位老大哥和方梓女士致以深深地感谢,并以挚爱之心感谢家人多年来对我的支持、理解和爱护。

其实我的第一篇散文是收入本书而从未发表过的《端砚》。是一九九四年父亲去世后写来纪念父亲的。我愿意就本书的出版,向我书中多次提及的已经过世的双亲致以深深的追念。相信他们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向他们一直引为骄傲的儿子投以满意的微笑的。

老木 2012年9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