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居住小区记
满 树 尽 披 黄 金 甲
史 荣 东
我居住的小区,是个实实在在的平民百姓小区,六层楼房,最高不过七层。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我居住的小区,既没有高厦别墅,小桥流溪,更没有湖泊莲池,豪门巨室,然而,小区每逢暮秋,金桂飘逸,香盈宅前屋后。在不大的晨练处,有银杏一角,红枫数株,幽篁几垄,金桂几行,水杉几棑,小亭两座。尤其是,九棵高大魁伟的银杏树,在春秋两季,风采勃发。初春三月,我徜徉到树下,在亭中听雨,那银杏仿佛“吱吱”作响,枝杈上,冒出茸茸的鹅黄。一场雨后,银杏间,新叶盈枝,青云飘浮,小区已是朝气满园。我在林下散步,吮吸着,润肺的空气,悠然而悠然。
当到了暮秋时分,在一场雨以后。在萧瑟秋风下,银杏树,一夜之间,换了一种装束,那圆卵形的叶子,变成一片片黄金色的甲片。高大威猛的银杏树,像似九位将军,披挂着铠甲,在秋阳下十面威武。那九棵银杏,像排开了阵势,你争我夺地把金璨璨洒向了天空,使秋园飞满了满天辉煌,满树辉煌,满地辉煌!
我又在亭中,吸着烟,细细品味着“簌簌”叶落的风韵。在想:那飘满小径的黄叶,是否还在闪烁着不老的情愫?
游嘉定记(1)
状 元 的 起 跑 线
史 荣 东
在骄艳竞爽的秋阳下,我们又一次造访了嘉定孔庙。走进孔庙是苍老虬劲的古柏,它己被沧桑岁月剥落掉青春奔放的气息,然而,在横斜的支干上郁色如苍,勃发出不老的朝气。我站在泮池桥中盘龙图案上,与古柏,与孔庙留下了苍然不老的同影。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保留比较完好的县级孔庙建筑,它曾有“吴中第一”的美称。孔庙又叫庙学、学宫。在古代府、州、县的学校都设有孔庙。嘉定孔庙在孔庙门前有三座高耸挺立的牌坊,中间的是建于明晚期的“仰高”坊。“仰高”二字出自《论语》“仰之弥高”,意思是赞扬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东西两边“兴贤”、“育才”两座牌坊分别建于南宋年间和元代,表示孔庙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人才,选拔有才能的人。
进入孔庙便是大成门,大成门意思指孔子的学说集中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智慧,并且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大成门内左右共昂首伏着七只赑屃,背上驮了七块石碑,石碑上的文字记载了元、明、清三代重修孔庙和县学以及祭孔活动的情况。
走了不远就是孔庙正殿,首先,我们夫妇向孔老夫子致礼,瞻仰孔老夫子像。
妻子十指合一说:“孔老二,保佑全家安康。”
我指正说:“在此处称孔子为孔老二是大不敬的。”
妻子连忙改口说:“孔老夫子,保佑全家安康!”
我忍不住大笑起来。
我朝大殿两庑看去,在东庑,嘉定孔庙大殿与其它孔庙有些不同,七十二贤人雕像,风度翩翩,展现地各自风采。接着,我们去参观科举与文明展馆,展馆中呈现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历史,和科举名人们取得辉煌的成就。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在一千三百年中,共产生状元600多人(有考卷可查的仅有118人)。
“学而优则仕”是自古以来学子们追求的理想,来自于 《论语·子张》。文中说:“子夏曰:‘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所以“学而优则仕”是两千多年来读书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理想。而今,科举制已随着流逝而去,然而,“学而优则仕”仍在人们中升腾,是追寻梦想,追寻新生活的座标。最近,媒体上报道:2014年公务员报考本科以上学历有140万人,1600人仅有1人在录用之列,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为公务员收入高,工作比较稳定,有又升级的空间,所以,成了很多人的向往。
可能是独生子女关系,大批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都想自己子女成龙为凤:成龙,独占鳖头;成凤,凤鸣岐山。有的人在未人父人母之前就开始胎教,希望孩子一出世就成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唯我独尊”之人。细想想,而今的孩子们也太辛苦了,从呱呱落地就背上了沉重的“学而优则仕”包袱,他(她)除了正常上课做作业外,不管是有兴趣的,没兴趣的林林种种的课外补习班扑面而来,把孩子们空间压缩得一点空隙都没有。他(她)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眼一睁就没完没了作业,一天十几个小时,比大人们还辛苦。使子女成为:成龙,独占鳖头;成凤,凤鸣岐山的羽翮。要求他(她)在幼稚园争名列前茅,小学争名列前茅,初中争名列前茅,高中更要争名列前茅,仿佛一落地就与名列前茅黏在一起,孩子从一生下来到青少年都裹在“学而优则仕”之中。“学而优则仕”的紧箍咒湮没了他们的烂熳童趣,湮没他们的豆蔻年华。有个刚满十岁的男孩,他非常聪明,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还担任了中队长。他对母亲说:“在出黑扳时,大队长对他说,今年大队改选不要当大队长,如果明年当大队长可以带进高考的档案去。” 可见,在幼小心灵中已种下“学而优则仕” 的种子。
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箴言——有着强大诱惑力的广告语。是商人们借着“学而优则仕”的旗幡——他们的赚钱的摇钱树。用成龙,独占鳖头;成凤,凤鸣岐山的盅惑,震撼为人父母者的灵魂。孩子们今天这个班,明天进那个班,花再多钱,花精力再多从不吝啬。中国人自古就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有自然法则,人有人的法则,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成龙,独占鳖头;成凤,凤鸣岐山。一个劲的追求成龙,独占鳖头;成凤,凤鸣岐山就会拔苗助长,有损青少年健康。怕“输在起跑线上”人,是没自信心的表现。
看了科举与文明展馆,心在想,状元的起跑线一定很早,自幼一定跑在起跑线之前,否则他们怎会独占鳖头?查阅了名状元名单,发现600多名状元中,他们不是个个都跑在起跑线之前,而是建立在持之恒的锲而不舍精神上。在历史上,状元中有建树的人可以说不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人少而又少,中状元往往是中虚荣而已。其中有建树的约十多人而已,如:文天祥,郭子仪、王维、张孝祥、柳公权、王溥、杨慎、陈亮、翁同龢、张謇等。而文天祥自幼家贫,靠乞讨求学。父亲怕人讥笑,以侄儿名义收在私塾打杂。他20岁会试及第, 被理宗御点为状元。从中可以看得出:文天祥的起跑线是自幼家贫,靠乞讨求学上。我认为,孩子有的成绩差了,适当地补些课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补课主要是主课老师的职责。我反对的是:要把孩子们都铸造成为:成龙,独占鳖头;成凤,凤鸣岐山的羽翮。还孩子空间,还孩子兴趣,兴趣往往是孩子们的成功之母。
起跑线本是运动场专业名称,用在人生上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是人生的起跑线,恐怕谁都说不清。《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岁发奋自学,这是不准确的,他在二十七岁前多次赴考不中,由此他消极了,到了二十七岁时,他改变了思路,摒弃了科举,博读群书,树立为用而学、为用而思、为用而立言著书,所以,他下笔纵横捭阖,恣肆独行。皇帝曾多次下诏命他赴京专考,苏老泉托病拒考,后来,皇帝仅授他九品官,最后升到八品。一个八品官员——用现代话说,一个科级干部成为唐宋八大家岂不是不可思义?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成功不是用科举等级来衡量的,不是用什么学位来衡量的!其实,古今中外有作为的人都没有起跑线,他们的成功靠的是坚忍不拨,攀登高峰的强大毅力。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联系自己,感慨良多。我不能算有作为的人,然而,却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了一点微薄成绩。自己家贫从未进校念书,到了三十七岁才发奋自学,要说“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自己输得一塌糊涂,然而,“三十年磨一剑”,出版了长篇小说《爱,被春寒辗碎》、散文集《情风》、散文集《荷塘晨色》、诗文集《跋涉的印象》、剧本选《史荣东剧作选》、诗剧集《南冠剑》。还著有长篇游记——《漫笔勾勒山水魂》(分为四部,约70万字)。那我靠的什么呢?靠的是对文学兴趣,靠的是“锲而不舍,金石可缕”精神。大凡有作为的人,成功都不在起跑线上,而在于“锲而不舍,金石可缕”精神,当然,其中包括飞人刘翔!
游嘉定记(2)
忠 义 热 血 昭 日 月
史 荣 东
一到嘉定,我们游览了秋霞圃、紫藤园后,来到了汇龙潭公园。我们在十年前在弟弟开车我们来过一次,十多年了汇龙潭变化很大,首先,映入眼帘是一片湖泊,湖中新品种荷花,叶大如盘,小舟从荷丛中驰过,荡漾起粼粼的涟漪,曲仄的九曲桥伸向湖心亭,秋日下颇有诗情画意。
汇龙潭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所建,它自北向南有五条河流为新渠、野奴泾、唐家浜、南北杨树浜交汇处汇集而成。应奎山坐落潭中,绿水怀抱,宛如一颗明珠,自古有五龙抢珠之称,汇龙潭因此而得名。园内由应奎山和汇龙潭组成的自然山水风景。魁星阁、玉虹桥、碧荷池、打唱台、碎玉泉、夕照亭、芭蕉小院、玉莲池等,错落有致,异常精巧。此外,园内还有建于1885年的怡安堂;建于1886年的缀华堂;建于13世纪的万佛宝塔和畅观楼、九曲桥、嘉乐亭等。汇龙潭已成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进园不远便是打唱台,它是一座金碧辉煌、精雕细刻的“百鸟朝凤”台。据说,此台始建于1888年,为上海闸北区钱业会馆里的一座戏台,1976年迁入此园。
我们喝口茶,便向侯黄忠烈碑走去,侯黄忠烈碑是水泥砌成,非常简朴,碑前有侯峒曾、黄淳耀铜像,一文一武白发苍髯,眉宇昂然,他们手握龙泉,展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使人感叹。
侯峒曾,字豫瞻,天启中进士,任南明弘光朝道政司左通政,南京沦陷后,避难于老家嘉定。黄淳耀,字蕴生。崇桢年间进士。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再次下达剃发令,限令十天之内,全国百姓一律阴阳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全国人民纷纷起来抗清,其中嘉定人民抗清反剃发斗争尤为顽强
激烈。城郊居民一呼而起,公推侯峒曾、黄淳耀出面领导他们抗击满清。
降清将领李成栋下令开炮攻城,城中居民冒雨奋战,坚守不屈。清军破城后
就开始屠城,屠杀了抗清百姓两万多人,城中无一人投降,侯峒曾投河死,黄淳耀自缢。清兵在小街僻巷,无不穷搜,每遇一人,大呼献宝,献若不多,连砍三刀,物尽则杀。全城刀声砉然,嚎叫之声,动地惊天。悬梁者、投井者、断肢者、血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不计其数。骨肉狼籍,遍地皆是。投河自溺者不下数千人。三日后,自西门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行舟无处下篙。血污浮于水面,高出数分。妇女若容貌不佳者必杀,有美色者生虏,于街坊当众奸淫。若有不从,钉其手足。初六日,李成栋纠集民船300余艘,满载所掠金帛、女子、牛马猪羊驶往太仓。嘉定被屠后,葛隆、外冈、马陆、杨行等镇乡兵复聚,再议抗清,誓不反顾,并时有偷袭斩杀清兵之义举。残暴的清军忿而再次屠城,分别于同年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六日三次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其实,被屠城不仅仅是“嘉定三屠”,还有扬州十日、苏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金华之屠等等。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而清兵入关屠城,不但无耻之极,而且是十足的血醒镇压,罄竹难书!嘉定人民,面对血淋淋屠刀,义无反顾地进行反抗,表现出可歌可泣的正气。他们凛凛民族大义的精神,永远是忠义照千秋,热血昭日月!
汇龙潭中水并不气势汩汩,浅浅的潭水中雕有蛟龙,仰首向空,呼啸吟风。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游览汇龙潭,曾写下了《嘉定汇龙潭月影》一诗,诗中说:
汇龙潭水映流芳,古树虬枝横月廊。
老干绽新吐嫩叶,葱笼似雾绿银潢。
我们登上应奎山的四宜亭,俯视四周,魁星阁、玉虹桥、碧荷池、打唱台等尽收眼。登应奎山后来到了玉莲池,我坐在玉莲池亭中,望在碧波倒影中的应奎山,倒影灵动在绿水怀抱之中,波动影晃,魅力无穷。转目向应奎山望去,应奎山如天阙临空,气概巍峨。
过了一会儿,我转头向孔庙大成门望去,思索着满清的兴起与灭亡:满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其实,是拾了一只时代的大皮夹子。明王朝衰败,明崇桢的刚愎自用,冤杀袁崇焕等人,自毁了“明长城”,使人心大失;李自成起义军不成熟,他没有立足根据地,尤其是“迎闯王,不纳粮”错误口号,使财政乱了套数,新政权也失去了人心。由于以上形势,满清王朝的统制者抓到了机会,他们收买了拥有兵权的吴三桂等降将,以及丧失民族节气的汉族士大夫终成气候,由虎成龙。
然而,满清王朝统制中国200多年,究其根本乃对汉族人不放心,始终对汉族人高亮着杀戮之刀。所以,辛亥革命一阵炮声,满清王朝的统制大厦几乎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在炮声中轰然倒塌了。
满清王朝为什么一夜之间会在炮声中轰然倒塌?
有人说:“是落后的封建体制已经不适应当时世界潮流,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有人说:“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受剥削严重,对当局不满,军阀割据,清朝内部纷争。
还有人说:外国入侵,加速了清朝政府灭亡。”
细想想,在中国5000年历史中,有几十个朝代更替,而满清王朝轰然倒塌最为特别,它没有挣扎,没有挽歌,“呼拉”一声倒了。我以为,满清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汉民族和其它民族不放心上,他们自入主中原起,始终对汉民族和其它民族高亮着杀戮之刀!慈禧对义和团的太度可见一斑,仅管义和团面对外国人入侵,为满清王朝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然而,慈禧对义和团仍是穷凶极恶,凶狠地高亮着杀戮之刀,对义和团进行屠城般的杀戮!这样靠杀戮建立起政权,这样不得人心的政权,一旦人民起来,它怎么不轰然倒塌呢?
游昆山千灯记
源 流 远 长 中 华 韵
史 荣 东
社区组织党员太湖沿湖一日游活动,因为时间太早就加了千灯古镇游。
千灯古镇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乡,又是昆曲的发源地。由于开发比周庄、同里晚,所以知晓千灯古镇人不多,游人也比较少。
古镇上有七座,建于明清时期的拱形环龙石桥,横跨镇中河道千灯浦上,白墙黑瓦,店铺鳞次栉比,店主们在热情地招揽生意。我沿着明清石板街悠然而行,石板街为“江南一绝”,是江苏省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绵延长达2公里。行走之间有着“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的韵味。走着,走着便见到了黛瓦粉墙,形状端庄的顾炎武故居,它使我肃然起敬起来。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英勇奋发精神。
我拜谒了顾炎武像后,继续沿着石板街而行,斯须间,已见到了千灯古镇的千年古塔——秦峰塔,它气吞万象出现眼前。秦峰塔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是七级浮屠,该塔系砖木结构,高38.7米,我仰首看去只见四只翘角,铜铃在夕辉下叮当作响,使人翩翩遐思。想起了我以前写的《风铃》诗两首:
其 一
你虽悬挂在
不起眼的翘角
但我的眼眸里
你像我的心
凌翔在高空
与日同辉
与月共明
亮闪闪
像颗彩珠
水灵灵
像颗星星
一年四季呵
你站在
风、雨、雷、电肩头上
摇唱着
你的心中恋歌
哦,我的心
也是一只高悬的风铃
对风
对雨
对雷电
倾诉着对苍穹的情怀
其 二
无风时
你浸浴
沉寂谷中
连夕霞
都忘却了你的玲珑
但你
寻觅着
鸿鹄的凌云
当风
起于青萍
你探起头
去摘取
晶亮的星星
悠悠扬扬
撒落着
清脆脆
水灵灵的种子
当飘进了
如月小溪
醉红了
淙淙的笑靥………
“三桥邀月”,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三桥连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在此处,是千灯古镇拍照最佳处,于是,请同游人定格下了我与秦峰塔和“三桥邀月”一瞬。
千灯古镇还有一绝,就是秦峰塔塔下延福禅寺中的玉佛殿中玉卧佛——来自缅甸的世界第一大玉卧佛,被载入吉尼斯纪录大全。释迦牟尼涅磐像,佛像由名贵的缅甸白玉雕琢而成。玉佛精美华贵,庄严妙胜。佛像长8.9米,高2.45米,总宽1.35米,体型比例均确,栩栩如生而自有灵气。玉佛全身镶嵌有1500多粒红、蓝、紫晶宝石和翡翠,衣纹和莲花台由24K黄金镏金而成,彩绘部分采用天然石色彩画而成:如白色、红色、蓝色分别由白海螺、红珊瑚,绿松石研磨制成。此外,千灯还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江南丝竹的创始人陶渊明的第九代裔孙陶岘就诞生于此。
千灯古镇正忙碌着,中国最高戏剧奖“梅花奖”在千灯古镇举行。我走到戏台前,涌出了拟题千灯古镇戏台一联奉上:
演百代,爱恨情仇,忠奸善恶;
唱各朝,悲欢离合,贵贱富贫。
中国戏曲与中华诗词一样,都有着音韵流长的悠久历史。中国戏曲是世界上三大古老戏曲之一,现有300多个剧种。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在汉代民间出
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著名。到了南北朝时,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原名“昆山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几经衰微,到了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昆剧团改编演出了《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毛泽东主席对《十五贯》大加赞扬,使得昆曲得以短暂复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昆曲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为保护昆曲,文化部制定从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人手,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保障措施中,提出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同时由文化部向国家财政部申请,要求有关的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在经费上支持昆曲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千灯古镇是昆曲古乡,在昆曲发展史上顾坚功不可没。顾坚,元末明初戏曲家。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元将扩廓帖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与当时文人顾德辉、杨维祯、倪元镇等相友善。著有《陶真野集》10卷、《风月散人乐府》8卷,今均已不存。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因其“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顾坚为昆山腔的创始人之一。
由于我对中国戏剧的情有独钟,几十年来,创作了不少戏剧本子,从话剧到舞台戏剧,从电影剧本到电视连续剧本子,还出版、发行了《史荣东剧作选》。到了“不惑之年”,我创作了九场昆曲《南冠剑》。昆曲是剧本中最难写的本子,它不像其它剧本,只要唱词流畅加上押韵即可开口演唱,而昆曲讲究:度曲宫调有序;曲牌平仄有定;韵味深邃飘逸;意境典雅秀曼。是诗与景的融通,情与义的碰撞,歌与舞的辉映。在40度的高温下,我一面打着扇,一面擦着汗水,进行了《南冠剑》的创作,九易其稿而成。后来,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南冠剑》被上海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潘颂德教授作为诗剧,写入《上海年鉴2009年卷》与《上海文化年鉴2009年卷》。虽然,此剧尚未上演,然而,却也是我表达了对昆曲钟爱之情。
晚霞抹红了千灯古镇,我默默地祝愿:愿中华音韵,源远流长!
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