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2)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5-09-06 10:34:37

趣谈“小名”

    国庆节里偶遇久违的邻居“阿五头”,他大名叫啥我压根就不记得。脱口而出就叫他小名“阿五头”。人有个特性,小名、绰号特容易记。尤其是过去人的特殊背景,其小名不仅顺口还趣味横生,时常会带有浓重的籍贯、父母职业,甚至有人文背景等多重文化含量,很有探究。不像现在孩子的昵称就简单,仅某名字之一的复音。 

有位邻居早年从苏北来上海在我家对面搭了棚做大饼生意,夫妻俩生下儿子圆脸大眼,刚会爬就满地打转,大家十分喜欢地叫他“小大饼”叫着可爱,父母也认可这近似绰号的小名,也时称“我家的小大饼”,一直叫到现在,他爸爸自然荣升为“老大饼”还成了坊间昵称。紧接“老大饼”又生了个女儿,为了照顾两个小孩他把母亲从乡下接来。老奶奶对孩子的称谓就有老家的文化了。二女孩当然就叫“二丫头”,大家也顺从地逗她叫“二丫头”了。第三个孩子又是个女儿,那就叫“三丫头”啰。重男轻女的“老大饼”不甘心!非要继续努力再生个儿子不可。可人算不如天算第四、第五个还是女儿,心想这回不能再叫“丫头”了,否则没完没了了,得改称“小四子、小五子”兴许带个儿子出来。果然苍天不负有心人,第六个是儿子!“老大饼”满心欢喜,想早点融入上海氛围,给儿子取小名叫“小弟”,你们上海人不都这样叫儿子的嘛。可邻居们都习惯了按排行叫他“小六子”,倒把“小弟”的爱称被埋没了。看来小名也要有群众认可才有生命力。

不过“小名”也不单按排序,还看得出孩子的受众环境,像我排行第二,姐姐小名“大毛、大囡”,两个弟弟就叫“三毛、四毛”按序我应该是“二毛”或“二囡”。可从来没这些雅称。仔细分析,我从小有外公、外婆带在身边,加上我性格内向,依当下观点是典型的“宅男”。只有同学来称呼我的名字,所以我“小弟”的小名在家里也只有外婆、妈妈和姐姐叫我,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小名也叫不响,两个弟弟就不同了,从小在外面玩,“野豁豁”地接触面广,邻居就习惯顺着“大毛”跳过我直呼他们“三毛、四毛”了,家里人听惯了也就此当作他们小名喊来呼去。所以从小名中岂不也可分析出人物的性格和他的历史。

有的小名不用分析,说起就可直接回忆他的诞生故事,以季节代称是最普通的了。有人小名叫“小冬”学名里没有“冬”字,只因他生在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里,家人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真是敲开冰块给他洗尿布,令人难以忘怀。还有位同事的小名叫“阿秋”大名里也没“秋”字,当然和秋天有关,那年中秋,她母亲挺着大肚子在公园里欣赏菊花,或许一阵凉风,还是花粉过敏,母亲打了个喷嚏,“阿秋”一声,顿觉腹痛难忍,孩子临盆结果生在了半路上,这个“阿秋”的小名真是有一个应时、应景还像声的故事。每每说起这些故事当有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实比“丹丹、倩倩、妮妮”这些单调的小名更有意义。即使听来十分凡俗的“大囡、二丫头、三毛、四毛、阿五头、小六子等小名相比,仍然逊色,因为这些朴实的小名里有丰富的历史韵味,记载着殷实的历史与一个时代的特质,有的更是无法复制而弥足珍贵。

以树为魂垂春秋

殡葬是对死者归宿的负责,祭祀是生者对先人的缅怀或追思。目的是对故人的感恩来激发晚辈的奋发去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品质和光荣传统。由此的殡葬和祭祀是神圣和肃穆的。是在抛开喧嚣和嘈杂,摈弃浮躁、功利及焦虑的环境里去静心反思,深刻感悟人生;尊重逝者、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使世人的精神得到净化。这才是祭祀所应有的积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精神对传统的殡葬和祭祀活动客观地提出新思路,按与时俱进的观点,应该适时加以改进并注入新元素,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笔者认为倡导“树葬”不失为绿色环保、文明的殡葬举措。

现在的墓葬已经改坟堆立碑为筑穴树碑,放眼连片的一穴一冢,犹如碑林,或者平卧绿草丛中的草坪葬,虽说没竖碑那么肃气扎眼,但都占了大量的有限土地。即使现在还有节约土地的塔葬、壁葬和室内格子葬,甚至近年兴起的海葬都摆脱不了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理念。总觉得有块墓地才是后人永久的祭扫之地,其实说穿了这些扫墓活动不过才维系一、二代人。最终还是成了无主坟被另作它用。而我提倡的“树葬”就是一个家族葬在一棵树下,每个先人的骨灰用可降质的材料包装入土,世世代代的亲属合葬在大树周围,共同滋养的树年久便成古树名木苍翠挺拔,意味精神不衰;树根盘根错节象征亲属生前和谐死后相连的不离不弃。当树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仿佛家族兴旺生生不息,又为后人挡风遮日。让后人常年在树阴下祭扫,追思故人的音容笑貌、感恩先辈的慈祥关爱,启迪晚辈的心志,不仅释然心境,也将有助于现代小家小户间在此联谊。树旁的立碑陆续镌刻逝者姓名,随年代久远好似家谱供晚辈寻根问祖。而管理部门用现代管理措施记载每位亡灵的生平资料方便查阅。

整个园区只见花草树木,春天鸟语花香、夏日蝉鸣虫叫、秋夜气爽宜人、冬晨银妆素裹与自然相得益彰。若配以歇息设施供游人常年休闲放飞心情,毅然将生死融合在天地之间,一改既往墓区阴阳相隔的悲切氛围。让死者尊严、安息,让生者从中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传承历史吸取动力。所以我认为树葬的方式才可达到真正的永久纪念。这就是我取“以树为魂垂春秋”作题的初衷。

资源共享要玩好

旅游应该是一种享受,有人是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去名山大川欣赏大自然神工鬼斧的雕琢,有人或是吃腻了家庭三餐感觉索然乏味,渴望在舌尖上享用各地美味佳肴以饱口福。所以人在旅途的价值取向主要是看各人各自的索求,若有钱或有体力当然是兼而有之尽管吃好、住好、用好还要玩好。如果只是碍于资金,那也难怪有人取此舍彼的窘迫。

虽讲以上两种都是享受旅游带来的快乐,以笔者认为,旅游主要是亲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江山多娇怡人醉。异地重塑岂可乱真,广东的“中华锦绣”;江苏的“三国城、水浒城”能与人们心目中的原形相比吗?只有脚踏实地在历史的原址上目睹岁月留下的沧桑,才有她特有的气息,登长城使人气贯长虹、游江海才觉碧波浩瀚,这就是好多再造美景的旅游资源让人不屑一顾的原由。如果是出来放飞心情或适度休闲,那么只能用有限的资金享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果想看遍更多的风景,不妨积点旅游方面的资源,方能在所到之处游刃有余

我有位朋友酷爱旅游,时间长了形成旅游圈,圈内人士的人脉资源共享,每到一地,当地有人为他安排实惠的宿、食,关系熟悉的就直接在家接待。反之也一样,到上海他也得尽地主之宜。大家都有出门在外尽量相互帮忙的意愿,为你省却了不少麻烦,搭便车、省门票、走捷径在当地人的操作下正是小菜一碟;就是购物、找小吃之类的,有当地人在旁指点至少是正宗的,也避免挨斩吧。真比找了当地旅行社还方便呢。

朋友的想法自然和我一样:现在想吃好,随着各地人口的流动,地方特色的烹饪技艺、风味食品也在各地流传,物流也方便,看眼下中华美食无处不在;想住好,离家一里不及家里,出门无非图个干净、安全的休息地方,余下只有赏景是主要的,因为真情实景是搬不来的,人和景色的融合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人超凡脱俗的境界。正是旅游是件难得愉快的事,适当的花销也不必吝啬,否则,顾此失彼的转悠终成憾事。

这个问题值得再思

    回忆七十年多年的事,要是**同志再次对比当今的干群关系时,相信他不再是感动,而是愤怒。为何呢?

    1991年革命前辈**同志重返曾经战斗过的陕甘宁陇东某县,遇上一群前来告状的老百姓,怎么劝说也不离开。如此恶化的干群关系令他震动,他召集当地干部回忆五十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一个战士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部队按纪律要枪毙他。老百姓知道了,都来跪着为他求情,**同志再三给乡亲们讲八路军的严格军纪,大家就是不肯起来,最后**同志只得流泪接受群众的要求。故事说完**激动地问在座的:“今天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全场鸦雀无声…….。

 二十多年过去了,**同志当年提出的问题,在老百姓中间早已不难回答了:“那些损害群众利益的干部都该枪毙好几回了。”真有严格执法的,老百姓都快放鞭炮庆贺了。真说要为犯事的求情也有,浙江的“吴英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不是有人为她鸣不平,才从死刑到发回重审。但这个求情不同于当年的求情,当年老百姓是不忍好人失误丧命。今天是从强调社会发展失衡以及与权贵妄为相比之下的叫屈;当年是感恩和原谅,今天是指责风气败坏和失足无奈,两者相差多大啊。

所以**以来的反腐力度加强,不少贪官落网群众是拍手称快,从当初群众认为**当政的整纲肃纪只是杀鸡儆猴,到如今真正看到打虎拍蝇的常态化,每每看到省部级乃至国家级老虎被关进笼子,无论现职还是退休只要有过违纪、违法的一律追究决不姑息,觉得gcd纠正自身问题动真格了。老百姓从心底感到严肃党纪国法回到了毛泽东时代,党的威信重回百姓心中,这问题很深刻啊!国民党的溃退就是党政腐败失去民心,苏联解体也是民众对国家前途茫然,对由列宁建立的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的崩塌竟全然无知。西方敌对势力的预言成功同样希望在中国实现,中国的日益腐败风气正是他们暗中窃喜,“把中国复辟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第三代或第四代人身上”预言,正是他们等待又一个“苏联解体”的复制。危险啊!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每个人深思吗?

自觉就是从我、从现在做起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按自然想像城市的发展就是社会繁荣、出行便捷、生活设施先进,生活理应会更美好的。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速集中、社会产业竞相发展,透支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带来是三废肆虐、空气质量下降,导致各种疾病滋生;高楼林立成了水泥森林让人情绪压抑,交通拥堵出行犹如爬行使人产生狂燥。人类的和谐生活受到严重的困扰,纷纷向往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恬静的田园生活。那么,城市究竟怎样才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本次世博会以大量的科普资料及实物展示和运用来为我们树环保理念。积极推行低炭化生活、大力宣传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自然资源、鼓励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带来的变化。从“城市足迹馆”看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从“石油馆”看石油勘采的艰辛和石油枯竭将给人类的灾难;从屋顶绿化和水的循环利用,看物质造福人类的多样性都说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所在。让大家切身体会: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不仅在驾趋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和检点自己的诸多的不良行为,懂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是难题,关键要自觉从我做起,路在自己脚下,那么,要做得到更不是一句空话。

上海的苏州河改造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你看现在河两岸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河水清澈碧波荡漾;端午的赛龙舟是人声鼎沸千帆竞发,一派热闹景象。与治理改造前那河水黑臭,两岸杂乱无章,人见人烦的那种囧相是不可同语的。光指责局部的违章没用,就事论事摆点动作也不行,只有重视到苏州河不改造会影响这座城市的国际形象,归纳到城市的综合治理规划了,苏州河的新生开始了。工厂搬迁,植树造绿环境改善了,截止排污做好三废处理、河道疏浚、河面保洁常态化,河里鱼儿畅游、树丛鸟鸣虫唱,一条原生态的河流重归了人间。扪心回顾不自觉行吗?不抓紧行动能盼得到吗? 

     反  差

有个时期,体育界暴出两则新闻,引起大家不同凡响。一则是曾连续十八次获得世界乒乓球冠军的邓亚萍喜获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博士学位;另一则是上海男篮运动员徐咏和申花足球队员毛剑卿在“避风港餐厅”行凶滋事。结果徐咏被上海电视台解聘CBA联赛转播的嘉宾资格;毛剑卿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7天、单位记大过一次的处分。看了这两则显现截然不同反差的消息,既可喜又可憎啊。 

过去有人总习惯形容搞运动的人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看来用在那些无视道德爱动粗的人身上是差不多,可对头上光环闪耀仍不忘勤思奋进的邓亚萍来说就有偏颇。有报道说,邓亚萍1997年收拍退役后开始勤奋求学之路,尽管仍继续在熟悉的运动界尽职,但另外却向全然陌生的经济领域里探索。从ABC学起,到完全用英语完成国际著名学府的博士论文。着实让人肃然起敬:“真不简单哪!”同样姚明也让人敬佩,从篮坛退役后自觉上大学补上文化知识这一课,以他的名望在社会立足还愁啥?硬是和小他一圈的同学上大课。成语“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就是称颂这些刻苦学习才有长进的人。

而另一些人出了些成绩有人喝彩了,他倒头晕了,自以为是地得瑟起来;口袋有些钱了,料想钱能通神就可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了。明星中的丑事诽闻不绝于耳,星二代更是仗势欺人,问题就在于这些人不仅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更是丧失做人的起码道德良知。人到了道德沦丧形同行尸走肉只配千夫指。

只要社会还在进步,乾坤朗朗!不管你是什么“星”,即便躲到避风港行凶,也将落得为人不齿的扫帚星,照样让你身陷囹圄成为阶下囚。而邓亚萍你虽身高才一米五,但十八次的世界冠军,人们从心目中仰视你;从ABC起步到剑桥博士的拼搏,成了所有图强励志者的精神丰碑永远受人仰慕。

珍惜社会的安定

安定才能发展、和谐有利繁荣,这是一个常识。面对中日关系出现的各种碍障,民众的爱国热情值得理解,但理性地处置,更显得重要。

今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非昔比,不是一百多年前腐朽的清政府,也非新中国之前腐败的蒋家王朝,无论当前国际风云有何变化,我们完全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泰然处之。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坚强的党中央周围,加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最大的爱国。社会的安定秩序、团结和谐的环境来之不易。我们尝过动荡不安的苦头。十年文化革命的七斗、八斗,把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一九八九年的政治风波,让西方的民主浪潮冲得人心涣散。这些历史的教训已够触目惊心了。

有人出于爱国人热情重弹上世纪三十年代“抵制日货”的老调,显然是刻舟求剑的翻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单凭排斥一国商品也难以起到震慑作用。国家要富强!惟有发展自身经济才能增强我们国力。我们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积极做好自身的工作,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才是真正爱国的表现。

在一次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峰会期间,**主席在中外记者会上的“关于中日关系的五点精神”,以及会见日本首相小泉时说的:“中日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两害”,说得小泉是连连点头。试想,在六十多年前的中国,敢说吗?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