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诗与点诗眼
——《曾心小诗点评》自序
曾 心
(一)
这本集子能出版,我首先想到一个“缘”字。
2007年10月19日,在中国韶关学院召开第二届东南亚华文诗人笔会,我第一次见到敬重和心仪已久的吕进教授。那晚我与他同桌用餐,顺便赠送他一本拙诗集《凉亭》。第二天早餐时,吕教授一见到我就说:“昨晚看完了《凉亭》,觉得写得很不错。”此话出自一位诗歌界权威之口,我顿觉全身热呼呼,如充了电的感觉。闭幕时,吕进即席做了总结性的发言,讲得非常精彩,倾倒了在座的几百位听众。他的发言不仅征服了我,而且让我萌生一个念头:如能到西南大学听他的课,是人生的一大福气。
第三天到丹霞山采风,我见到白塔、毛翰、王珂等诗评家,在谈论中,让我大吃惊的是:他们都是吕进的学生,其中一个说:“哪里有诗群,哪里就有吕老师的学生。”从他们的表情看来,能当吕老师的学生是多么骄傲和自豪。不知怎么的,一时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猛然又产生一个念头:能当他的学生,该多幸福!于是我跟他的学生叫起“吕老师”来。
2008年10月在越南胡志明市举办“第三届东南亚华文诗人大会”。之前,2月28日吕进老师来电邮说:“第三届东南亚诗人大会来信,要我评论一位诗人,我说评曾心。”听到这惊喜的消息,本来不想出席大会的我,立即改变初衷,决定赴会。可惜临近开会,吕老师却来电邮说:“已交了750元办理签证,预定了飞机票”,但有更重要的会议,“只好放弃,真遗憾”。我也很遗憾,但到了大会又叫我惊喜。他向大会提交的论文《寓万于一,以一驭万——漫说曾心》已收入《本土与母土——东南亚华文诗歌研究》论文集里。该文写得很独到,故此次出书且当《代序》。
“惊喜”过后,当冷静时,我梳理了“心头”存库,觉得自己已近“古稀”,到西南大学听课是不现实的,当“胡子学生”更是如“梦”中事,不如寄几首小诗请吕老师批改。于是我壮着胆子,
用电子邮件传去六首小诗。真没想到,过了几天,就收到吕老师的点评。我如获至宝,马上传给小诗磨坊的七位同仁看,他们都赞赏有加。后来我又传去32首,吕老师又很快点评。此时,诗的欲望不止,我便产生了一个“念头”:如能点评到一百首,出一本《吕进点评曾心小诗一百首》,多好啊。
这个“念头”老是藏在心窝里。今年4月份,我收到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论坛主席吕进发来一份“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预备邀请函”,我欣然答应参加,并把久积的“念头”告诉他,又是传来一个“惊喜”:“给你写点评我是乐意的”。于是我把收集在《凉亭》180首,加上近两年来写的154首小诗,全部送给吕老师。不到半个月,他分两批点评回来,并附了简信,建议书名另取,且说:“国际诗坛你就小诗问题作大会发言。你的小诗成就是大的。至少我个人很佩服。要让更多人了解你。”一时,我虽有些汗颜,但全身又是热呼呼的,如获得高性能的精神“电源”。
吕进是中国现代诗歌评论界的大家,中国当代主流诗体的扛大旗者。他的点评,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内谈诗”、“诗中点诗”,言简意赅,或片言只语,或简短数语,用诗般的语言,如“点穴法”,“点”醒了诗中的眼睛,给人以理论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在这本集子里,收入吕进老师先后四次的点评,共159首,超出100首的初衷。其中有几首是点评两次,遵照吕老师“不妨都列出,这样反而活跃些”的建议,便都列出来了。
(二)
中国著名诗人蔡其矫说:“写作无论什么形式,都带有自传的性质。”可能有的诗人不同意,认为写诗“可以有翅膀飞上天空”(雨果语)。但我很同意。因为我觉得自己写来写去,总离不开一个“自我”。原生形态的“自我”不能当成艺术,艺术中的“自我”都是“人格自我提炼自我突破和自我净化”。这个“自我”,有直接的“我”,间接的“我”,无形的“我”,“出世”的“我”,梦中的“我”,甚至灵魂出窍的“我”。
我越来越坚信:“我”的心就是诗之心。“我”的灵魂就是诗的灵魂。
收在集子里的小诗,有写社会、写大自然、写情爱、写生的渴望、写人的心态、写风花雪月、写日常生活、写念经坐禅等。这些东西,都是我“那双脚留在地上”(雨果语)所踏及的现实,是充满自我个性化的现实,感觉化的现实。我力图将这些踏及的现实,借助联想力的翅膀,飞入潜意识的天空,让“现实”经过潜意识的过滤、感应、化合,使之升华为一种既有贴近“现实生活”的影子,又有自己探寻“生命深层意义”的想象和理念。禅诗,因纯粹心灵感应,能产生空灵境界。而我的心灵还有“尘埃”,还摆脱不了佛家所说的“贪、瞋、痴、妄”诸念。因此,不能产生那种完全脱离“观照人生”、“审视世界”、“不食烟火”的空灵境界。
我的学兄刘再复曾提出一个观点:“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突破原来的设想。因为一旦进行创作,作家笔下的人物就有独立活动的权利,这种人物将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和情感逻辑发展,作家常常不得不尊重他们的逻辑而改变自己的安排。”写小诗,尤其是写抒情六行以内的小诗,没有人物的“独立活动”,是否也常有“突破原来的设想”?我觉得一首小诗的形成,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或由视觉、听觉,或由触觉、味觉、嗅觉等外在感官有所触动。这种“瞬间”或“刹那”的“触动”,会立刻“转向”“内在的感官”、“内在的眼睛”。因为最高的美不能靠肉眼而要靠心眼,要靠“收心内视”(普洛丁语)。只有从“外视”转向“内视”,从停留在意识层次的“感觉”,进入到潜意识层的“感悟”,才能进入心灵世界精微的创设的审美境界。在这种用“心灵视点,精神视点”(吕进语)的运作中,往往出现三种微妙情况:一是按照原来捕捉的意象,凭“刹那的感悟”,产生“灵感的激流”,“灵感的爆发”,被缪思所俘虏,成了诗的奴隶,不经意地产生一首好的诗。二是按原来外在感官所捕捉到的意象,进入“内视”的运作后,随着内在感官的认识,有更为复杂得多的美的彻悟,出现一个“突破原来的设想”的意境。三是在进入“内视”任意飞翔的状态中,思诗出了“轨”,飞到另一个意象“星球”去,构成一首不是原来“意象”而是属于另一种意境的诗。
(三)
“小诗的特征是它的瞬时性:瞬间的体验,刹那的感悟,一时的景观”(吕进语)。这是一般小诗的特征。但一首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质的小诗,它并不像人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它的“瞬时性来自长期的情感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淀”(吕进语)。有的诗“怀胎期”很长,如我写了一首练功“悟境”诗,仅仅六行,共20个字,却“怀胎”了二十余年,才在瞬间中“分娩”。
话要从1981年说起,当时中国掀起练气功热潮。究竟人体有没有“气”的存在,引起决然不同观点的争论。为了要亲身探讨体内是否有“气”的存在,我从中国到泰国一再拜师。不同的“师父”用不同的手势和口诀来导引“气”。我在练功的过程中,既有寻找玄之又玄的“气”的欢乐,如“情不自禁,动不由人”等;又有遇到一言难尽的心灵“颤动”,如“错觉”、“哭笑”、“翻病”等等。这些是初期修炼气功出现的“异常”现象。到了中期就有“灵异”出现,在黑夜静坐时,可见十指射出光束,有点像武侠片武打时指尖射出灵光。到了后期,便是“万法归宗”,不论用哪种方法,甚至不用方法,只要一闭上眼睛,就身心即静,连自己也不知道在哪里中,只有一个“空”。
经过二十多年亲临“气场”的体验,悟到“空”境后,我于2003年7月25日才写了小诗《入定》:
盘腿静坐
坐到肌肤
骨骼躯干
五脏六腑
归于无
空
唐·白居易有一首诗:《在家出家》:“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这是写静坐敛心,不起杂念的入定前心境。我这首是写入定后“空”的境悟。“空”者,佛教指“超出色相理实的境界”。《般若波罗密多经》:“照见五蕴皆空。”《大乘又章》:“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
吕进的点评:“一心正持以入定,正观明了以开慧。”
“入定”后,能否“开慧”呢?我有一点体验和感悟:就是平时积存在心里深处解不开的“难点”或“疑点”,如写一首小诗半途“卡住”,或因一句诗,或因一个字,偶尔也会在“空”中闪现“不空”,跳出意想不到的闪光的“字眼”或“佳句”。这也许就是“开慧”吧。
吕进的艺术人生寄语:“寻求出世的境界,创造入世的事业。”盘点吕进的点评,首先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平时我修练气功时所悟到的似梦似幻的点滴“悟境”,所写下的“出世”小诗,都被选出来点评了。
(四)
如何安度晚年?我有一个嗜好,就是养花种树。我从小在泰国农村长大,对田野的稻谷、花草、树木、瓜果、虫鸟等,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和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经济的好转,这种情感越积越深,以致常常流露出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的崇尚自然的思想。我常做着一个“梦”:造一座盆景园。五年前,我在住家旁边买了一块空地,经过几年的耕耘,栽培了一百多盆盆栽,近百个品种,其中也有百年树桩盆栽,庭园里还盖了小红楼和凉亭,供文友来喝茶谈天,命名为“艺苑”。每当工作之余,进入此地,顿觉尘世间的烦冗的琐事被淘汰得干干净净,仿佛溶入明净、高远的大自然中,成为大自然的儿子了。我有一首小诗《大自然的儿子》,就是写了在庭园里的体验和感悟:
天空下
在地球一方耕耘
闲时
看看地上的花木
累了
瞧瞧天外的飞鸟
吕进的点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面对着一盆盆盆栽浇水、剪枝、中耕、培土等劳作,有如含饴弄孙的愉悦。
我又有一首小诗《盆景》:
远看是个小不点
近看是幅画
它会悄悄告诉你:
在艰苦的岁月
怎样活得更美!
中国诗人艾青写过一首《盆景》诗,把怪相畸形的“盆景”描写成“不幸的产物”,发出“自由伸展发育正常”的呼声。这是诗人曾“自由被践踏,个性被压制,人性被扭曲”的痛苦情绪的流露。但我结合自己人生的体验,觉得正因为它经受得起“被践踏”、“被压制”、“被扭曲”的“艰苦的岁月”,因而“活得更美”。
吕进的点评:“只‘离’不‘即’,轻薄浮滑,捕风捉影;只‘即’不‘离’,粘皮带骨,平庸无诗。此诗的火候恰到好处:若即若离。”
在庭园里,我又寻觅到一些平时没想到的感悟和诗句。如花为什么会人人爱呢?我写了《问花》 :
人人爱你的秘密
丽质+芬芳?
——摇头
丽质+芬芳+无语?
——点头
吕进的点评:“‘无语’是诗眼。”
没错,我写这首诗就想表达这种“无语”的感悟。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世上凡是会说话的,哪会没有对立面?美女虽有“丽质”加“芬芳”,但由于会说话,也不能得“人人爱”。假设花会说,也必会得失一些人。
还有一首《休闲》:
步入庭园
与花谈话
好话 情话 梦话 废话
怪话 诳话 谎话 坏话
风凉话 牢骚话 枕边话
总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吕进的点评;“倾诉对象是花,诗人雅致。”
我觉得心里有话,尽可与花“诉衷情”,自由自在,轻轻松松,思想不用有负担,不用怕被人捉辫子,打小报告。听者“容华绝代,笑容可掬”。此时此刻,如遇到“知音”,真是“雅致”矣。
(五)
从点评来看,吕进老师最喜欢我写的一首《油条》:
本来软绵绵
熬煎后
赤裸裸
紧紧相抱
不管外界多热闹
此时,只有他俩
吕进对此诗作了两次点评。第一次:“从油条而悟出爱情,智慧。”第二次:“身置象内,意达于外。我第一次读到此诗就击节赞叹,此是人间深爱的赞曲。”他还在《漫说曾心》的评文中写道:“诗人在议人生,诗人在谈爱情。他议了吗?他谈了吗?他只给了我们一根最普通不过的油条啊!”
究竟他是以什么审美观点来欣赏诗的呢?最近我读了吕进的《中国现代诗学》,才略有所悟:他认为诗歌的审美视点有三种存在方式:“第一种基本方式是以心观物,即现实的心灵化”;“第二种基本方式是化心为物,即心灵的现实化”;“第三种方式是以心观心,即心灵的心灵化”。
我有一首《雨如是说》:
雨下着
风说:
我把你带到天边
雨说:
不行
我的归宿——土地
吕进的点评:“化心为物。”
还有一首《变色》:
蔚蓝的海洋
突然翻个身
滚动的浪花
一片白
吕进的点评:“以心观物。”
再看,前面吕进评点的那首《入定》,似属“以心观心” 。
在此请教吕老师,并感谢他在百忙中为我点评小诗!
2009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