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记录(1959~1998)一

作者:薛允璜    更新时间:2013-08-06 14:31:27

写作记录(1959~1998)

1959年

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学习,编写现代小戏曲《满意》,由同班同学何俊、姚声黄、张梅丽排演成小沪剧,60年春节慰问上海铁路局职工。


1960年

跟随陈加林、徐闻莺两位老师,参加创作大型话剧《我们就是神仙》,由朱端钧老师导演,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工农班学员公演。

短评《着墨不多妙笔生辉——谈话剧〈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发表在4.17《新民晚报》二版“谈戏”栏。署名“流水”。

短评《前后呼应——看话剧〈春城无处不飞花〉拾零》,发表在5.8《新民晚报》五版“欣赏与理解”栏。署名“流水”。

短评《红玉击鼓》,发表在7.11.《新民晚报》五版。署名“流水”。

短评《标准钟》,发表在7.13.《新民晚报》五版“红雨”副刊。署名“流水”。

短评《一碗酒和一条红领巾——谈话剧〈钢人铁岛〉的一个场面》,发表在《上海戏剧》9月号。


1961年

毕业论文《试论悲剧的结尾——从〈半把剪刀〉的两种处理谈起》中的主要部分,在《上海戏剧》6月号上发表,题目是《悲剧结尾是悲剧性格、悲剧情节的必然产物》。


1962年

剧评《漫评〈十一郎〉——谈越剧男女合演的可喜收获》,在1.25.《文汇报》二版发表。

剧评《越剧新人的成功演出——看上海越剧院青年、实验剧团的〈红楼梦〉》,在5.8.《文汇报》二版发表。

艺术评论《袁雪芬新演祥林嫂》,在第七期《戏剧报》(中国剧协主办)发表,与朱铿联合署名,由本人执笔写成。

剧评《喜看越剧〈玉凤簪〉》,发表在《上海戏剧》9月号上。

越剧《金镯记》(根据传统剧目,与乔谷凡合作改编),由崇明越剧团演出。


1963年

学雷锋的日子里,创作越剧小戏《一包工资》,由上海越剧院金采风、曹银娣等演出,吴小楼导演。剧本于93年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多次再版。

越剧联唱《雷锋赞》,由越剧院多次演出,5月发表于《小舞台》第2期。

剧评《越剧男女合演的新收获——漫谈〈夺印〉的演出》,未刊。


1964年

越剧小戏《小气姑娘》,由张少祥导演,上海越剧院傅全香、徐瑞发等演出。剧本发表于10月第15期《小舞台》。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名改为《勤俭姑娘》。上海电台播出该剧时,又名《女会计》。

越剧活报《红河战歌》,发表在8.10《解放日报》6版。

越剧开篇《一切准备好》(与兆芬合作),发表在8.12《解放日报》。

表演唱《六好社员杨老全》,发表于8月第十三期《小舞台》。


1965年

现代越剧《迎新曲》(与司马曲〈蒋文焕〉、包蕾、成容合作),由黄沙导演,上海越剧院金采风、史济华、张丽琳等演出。这年下半年,周恩来总理在沪观看了此剧。

说唱《英雄的白龙尾岛》,6月发表在《小舞台》第21期。

中型越剧《阮八姐》(与吴兆芬合作),由上海越剧院张梅钧、卫震华、陆枫等演出,钟泯导演。本剧发表于《剧本》增刊第二号。


1966年

歌曲《开路歌》(本人词,于兵、张敦智曲)发表于9月《解放军歌曲》。这是65年参加援越抗美随军文化工作队时创作的工程兵组歌《工兵战士走天下》(六首)中的一首。

“文革”批判文章《揭开〈舞台姐妹〉的画皮》(与另外两人合写),发表于5.26.《文汇报》。

“文革”批判文章《〈舞台姐妹〉唱的是修正主义调子》(与另外两人合写),发表于5月号《大众电影》。


1969年

越剧小戏《争上反修岛》(写金训华先进事迹),由史济华主演。


1971年

组诗《干校诗抄》(六首),发表于5.9.《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后收入诗歌集《阳光灿烂照征途》(人民文学出版社72年版)。


1973年

评论《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发表于3.7.《文汇报》三版。署名薛鲁。

艺术论文《戏剧性与辩证法》,发表于9.14.《文汇报》。署名薛鲁。74年收入辽宁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文艺短评》(三集)。


1974年

越剧《春苗》(与苏鄂生根据电影联合改编),由王文娟、史济华导演,张月芳等主演,上海越剧团公演。

剧评《乱云飞渡 劲松挺拔——谈〈平原作战〉中的反面人物的刻划》,发表于6.26.《文汇报》3版。75年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赞〈平原作战〉》一书。

剧评《越剧革命的可喜成果——越剧彩色影片〈半篮花生〉观后》,发表于8.15.《文汇报》。署名薛淅。


1975年

评论《创作离不开生活》,发表于2.18《文汇报》。署名薛鲁。

独幕越剧《新风歌》,由张少祥导演,上海越剧团张国华、张秋萍等演出。

创作体会《学理论促创作——创作〈新风歌〉的一点体会》,发表于8.12.《文汇报》。署名: 上海越剧团《新风歌》创作组。

创作体会《学习革命理论 搞好文艺创作》,发表于《文艺轻骑》第六期。署名: 上海越剧团《新风歌》创作组。

艺术评论《写出斗争特点不要千篇一律》,发表于9.4.《文汇报》。署名薛鲁。

散记《农村生活散记》,发表于10.16.《文汇报》。署名学路。

影评《顶着风雨长挺拔更坚强》,发表于10.17.《文汇报》。署名薛鲁。

艺术评论《矛盾冲突与“误会”“巧合”》,发表于11.28.《解放日报》。


1976年

剧评《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画卷》,发表于5.2.《文汇报》。署名薛鲁。

剧评《新的人物 新的风格——喜看独幕淮剧〈木匠退亲〉》,发表于6.10.《文汇报》。署名薛鲁。

创作谈《把握矛盾冲突的特殊性》,发表于《文艺轻骑》第五期。署名薛鲁。

评论《学习毛泽东思想 坚持文艺革命》,发表于10.13.《文汇报》。署名薛鲁。

评论《求全责备 用心险恶》,发表于11.6.《文汇报》。署名薛鲁。

《新风歌》剧本1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署名《新风歌》创作组。实由本人编剧。


1977年

越剧《忠魂曲》(与薛宝根、张森兴合作),由黄沙、张森兴导演,上海越剧团王文娟、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张国华等演出。

散文《望麓园里战友情》,发表于5.15.《文汇报》。

散文《清水塘畔春意浓》,文汇报约稿,未刊。

剧评《深刻感人的艺术典型——喜看越剧〈祥林嫂〉重新公演》,发表于11.5.《文汇报》。


1978年

越剧表演唱《两年衬衫》(与薛宝根合作),发表于78.3.4.《文汇报》。

评论《题材问题上拨乱反正的指针》,发表于9.26.《文汇报》。署名展思。

越剧开篇《高唱战歌向未来》,刊于《文艺轻骑》第4期。

创作谈《做什么与怎样做》,刊于《文艺轻骑》11期。

评析《三访春光店》(表演唱),刊于《文艺轻骑》12期。

越剧表演唱《春风化雨入心田》(与之一合作),刊于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宣传小丛书《想想有奔头》一书(5月出版)。


1979年

《忠魂曲》获上海市创作演出奖(“文革”后上海市首次评奖)。

越剧八场现代剧《姻缘》,未排演。

古代中型越剧《半屏山》,未排演。

散文《安海五里桥》,发表于6.25.《文汇报》。

短评《意见和建议》,发表于8月某日《文汇报》。

影评《电影〈舞台姐妹〉的艺术特色》,发表于《解放日报》。

散文《袁雪芬艺术生活剪影》,发表在《艺术世界》。


1980年

越剧《燕燕》(根据徐棻、羽军川剧本和关汉卿原残本整理改编),由胡越导演,上海越剧院金美芳、张月芳、姜佩东、陆枫等演出。

越剧现代剧《泪雨春花》(与徐进合作),未排演。

故事《相思豆》(与程志达合作),发表于第二期《故事会》。后收入优秀故事集《恐怖的脚步声》(上海文艺出版社82年版),和中华文学丛书《当代优秀故事》(农村读物出版社84版)。

故事《归侨寻儿记》(与薛宝根合作),发表于第3期《故事会》。

散记《袁雪芬勤学苦练的故事》,发表于《大世界》第2期。

剧评《一个受欢迎的现代戏——淮剧〈爱情的审判〉观后》,发表于2.25.文汇报。

剧评《孩子爱看 大人也爱看——谈木偶神话剧〈红宝石〉的魅力》,发表于7.21.《文汇报》。

短评《悦耳动听情满腔——介绍越剧新秀张月芳》,发表于8.2.《舞台与观众》报。

剧评《不违历史写春秋——婺剧〈西施泪〉中几个历史人物的典型意义》(与徐进合作),发表于11.20.《文汇报》。

随笔《编剧为何梦稿?》发表于12.18.《文汇报》。署名大雪。

札记《破格与创新——小谈戏曲唱词的安排》,发表于《新剧作》第三期。


1981年

《泪雨春花》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2月号。

散记《人民欢迎你的作品——记戏曲作家徐进》,发表于《剧本》月刊2月号。署名秋实。

短评《人物性格与演员表演——看越剧〈燕燕〉有感》,发表于9.19.《舞台与观众》报。署名秋之初。

随笔《想起了藕官、芳官……》(与徐进合作),发表于10.10.《文汇报》。

随笔《“鲁迅拾鞋”的联想》,发表于10.18.《文汇报》。

随笔《从“张生跳墙”谈爱情描写》,发表于11.29.《文汇报》。

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撰写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条目。


1982年

随笔《人多往往戏不多》,发表于1.3.《文汇报》“艺苑谭”。

札记《我爱古人心灵美——戏曲欣赏札记三则》,发表于第三期《文化娱乐》(浙江)。

故事《珊瑚》(据聊斋故事改编),刊于《故事会》第3期。

剧评《一出富有特色的历史剧——观绍剧〈未央宫废帝〉》,发表于9.11.《舞台与观众》报。

札记《板儿吵着要肉吃》,发表于9.19.《安徽文化报》。

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与徐进等合作),计划写28集,上海电视台83年先拍一、二两集,于83年试播,获全国首届戏曲电视剧评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1983年

古装越剧《瑞云》(与徐进、陈鸿钧合作),由钟泯任艺术顾问,张森兴导演,上海越剧院一团陈琦、张月芳等演出。

现代越剧《绣花女》(与冬苗合作),由朱铿导演,上海越剧院顾冰华、傅全香、金采风等演出。

艺术论文《越剧剧本艺术特色初探》,发表于《新剧作》第四期。后收入浙江艺术研究所编的《艺术研究资料》(6)。

短评《春秋一面镜 今日犹可鉴——越剧〈双龙剑〉的现实意义》,发表于5.28.《舞台与观众》报。

评论《扩大题材唱新戏——谈越剧的改革》,发表于7.17.《文汇报》。

散记《一个艺术家的足迹——记吴琛青年时代二三事》,发表于《文化娱乐》第七期。署名秋拾。

短评《“红楼”得失》,发表于《文汇报》。署名计乐。


1984年

《瑞云》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3月号

新编历史故事剧《唐伯虎》,由吴伯英导演,上海越剧院金美芳、张丽琳、徐涵英等演出。

散记《又一个贾宝玉——介绍越剧新秀朱雪莲》,发表于《文化娱乐》第二期。署名秋拾。

札记《唐伯虎与“三笑”》,发表于10.19.《舞台与观众》报。

札记《唐伯虎与“九美图”》,发表于11.2.《舞台与观众》报。

札记《唐伯虎与黛玉葬花》,发表于12.4.《新民晚报》。

越剧广播剧《艺术魂》(根据石楠小说《画魂》改编),由王文娟、张国华等演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

散记《越剧迷与绍兴阿姨》,刊于《文艺轻骑》第6期。


1985年

历史故事剧《神医奇传》,由朱铿导演,上海越剧院沈于兰、华怡青等演出。剧本发表于《新剧作》第五期。

故事《神医奇传》,发表于2.1.《消费报》。署名秋君。

随笔《赵五娘剪发及其他》,发表于《新剧作》第六期。

艺术谈《接受美学与电视剧》,发表于《电视剧艺术》第四期。

14集电视连续剧《秋海棠》(与黄允、周以勤合作,本人执笔6集),由上海电视台摄制。87年获全国优秀电视连续剧一等奖。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