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作者:吴泽蕴    更新时间:2013-08-05 16:27:54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写这本书的后记。在我的第一本中篇小说集里,我已经写了我的经历,重复自然是不必要的了。再说有的读者喜欢先看后记再看正文,有的读者又喜欢看完正文再接着看后记,我又不知道应该适应哪一类读者。

想来想去还是写一点我的有关这本书的感受吧,以便沟通我和读者之间的认识。或者说也是为我的这本不够成熟的书作一些辩白。其实这无非也就是写后记的通例了。

在我动笔之前,我确实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构思,那些相知已久的亲朋好友,常在我的耳边絮语,有时竟出现在我的朦胧的梦境中,敷衍他(她)们生活中的悲欢喜怒,使我不禁在梦醒后的清晨,发出一声叹喟,留下一个个思索的片断。以至在我的脑海里,慢慢凝聚成以罗良为中心的一组人物。而我在剖析罗良这个中心人物时,又反复向自己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课题,罗良从生活的宠儿变成生活的弃儿,他的失误在哪里呢?我寻找良久。……

罗良似乎永远把握不了自己,他的行为似乎总是没有目标,他似乎总是没有意识到做一个人的责任,他似乎始终没有执着的爱,没有……而他之所以没有这一切,归根结蒂却又因为他得到得太多,生活曾经慷慨地给予他的确实是够多的了。这也许是一种矛盾的现象,罗良得到的比常人为多,而他失去的也比常人为多,甚至多得多。结果原本伸手就能得到的欢乐和幸福,却失之交臂,或稍纵即逝,成了过眼的烟云。

我自以为搭到了罗良的心脉,同时引伸开开去,便发觉到也许这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的弱点: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地,缺乏一种清晰的自我意识,于是便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不去珍惜那些应该珍惜的东西。这,也许是个非常浅显的事实,离深奥的哲理十分遥远。然而它却是随着人的降生,像先天的遗传基因似的,带到了人间,带进了人生。只不过在罗良身上格外突出而已,那是因为我在痛惜之余,格外加以渲染和强调的缘故。

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惶惑起来,也许我根本就没有寻找到罗良失误症结之所在。或许,这篇后记竟也还是让它空白的好。但既然已经写了,便又不想把它再涂掉。

作者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于沪上


写在后记的后面

当听说黄河文艺出版社要重印再版《空白的忏悔录》一书时,我的心情是十分欣慰的。一个作者辛辛苦苦写了一本书,总希望读者越多越好,这种心情我想是人皆有之的。而我也许格外强烈,因为我第一次写长篇小说,也就不免战战兢兢,不知道读者爱读不爱读,书卖得出去卖不出去,读了能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等等,想得很多。既然出版社愿意重印出版,我想那就不至于像投石于水而无一点水花。无论怎样,总说明有人要看,这于作者便是最大的安慰了。

我很感谢一些爱好文学、爱读小说的、我所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们,他们没有停留在篇名的表面的认识上,而是把认识渗透进书的内核,有些朋友对这本书的理解,甚至超过了我自身的认识水平。对此我是深为感动,内心充满了感谢的。

一位青年朋友在掩卷之后写信对我说“我们之中,忏悔意识是愈来愈淡漠了,谁都认为自己付出的多,人家给予的少,想索取而不愿意付出。都觉得社会欠他的太多,生活欠他的太多,一副天生的债主面孔。因此,自私,横蛮,最后就那么堕落下去,是很可悲的。过去真希望有人给人们一点启示,告诉人们不要这样也没有资格这样。您的作品是这样地去写了,很美,充满善意而又充满批评精神。……”

还有一位更为年轻的朋友在他写的一个短评中说道:“……释卷之余,人们的思虑便会在主人公罗良这个令人回味的人生角色身上聚焦:生活曾给予他过多的馈赠与禀赋,为什么他却于世界无所奉献,甚至浑噩而失落更多?人生需要自我的把握和目标的固着,并且以其应具的生活责任感,去追索自身价值的实现。这样一种显明的生活哲理,正是我们在闪动着无数诱惑和召唤的喧嚣不息的生命旅程中易于忽略而又必须谨记的。”

我的书能够获得青年朋友的共鸣,并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认可,这于我来说是最大的荣幸了。他们拂去了我心头的疑云,激起了我的继续创作的欲望。我谨在此深深地向他们表示我的谢意。

最后我应该向黄河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道谢,他们能够替一个知名度不高的作者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已经是足够有勇气的了,何况他们还是用着那么负责认真的态度,不得不叫人感动。我的一位也是搞出版事业的朋友看了此书后说:“把书给他们出,值得!”我想黄河文艺出版社的同志听到这句话,一定也会和我一样感到莫大的欣慰吧!

作者1987年11月初于沪上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