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乔治正聊东说西,忽听安吉娜失声“哦”了一声,并要老乔治看一看那本杂志里的一段文字。我依稀记得文字很简短,也不是刊登在什么显赫位置,而是穿插在一堆怀古时装广告夹页之中。文章好像谈及到某位在上世纪中叶时尚界很出名的一位星探,老夫妇阅读时的神情却是一脸肃穆。他俩对一位己逝世经年的人物竟还如此关注,这也让我很好奇,却没想一番问询,又侃开了另一个故事的话匣子。
能看得出,老乔治对这位星探很了解,并还挺崇拜的。他的叙述首先从这位星探之死说起:——一个风雪寒流肆虐的冬日,一个公园的空落落长椅上,一个身披碎雪花的长者,像个雕塑者一样静坐在那儿,冷冷的目光眺望着地铁出入口,一动不动。直至暮霭沉沉的傍晚,一位收摊的报亭小贩偶尔间路过,才发现了这位老人,其时己全身僵硬、气绝多时。警方介入后没有丝毫懈怠,但经调查很快就排除虐待或谋杀的可能。老人纯因酗酒过量,加之心脏旧疾,天气骤寒等多种因素造成猝死。
这世界走去哪儿都是穷人多过富人,漫长的冬季里即便有一二个穷困潦倒者冻死户外,人人亦不会太感意外,更不会构成什么重大新闻。可这次连办案的警员都百思不得其解了:因为死者并不属那类在贫困生活中挣扎的普通穷人,他的一幢独门别墅就在市二区离地铁站区区数百英呎的富豪区荷兰公园!路人皆都知晓那一圈的居住者大都是中东石油大亨,流亡政府首脑,金融界操盘大鳄,各行各类拔翠人物。正因为冠盖云集,因而寸土寸金,能在那儿拥有一幢独立别墅都是非富即贵之人。这位老人亦也如是,他是一位作秀大师,一位别具慧眼且很另类的星探,很多被世人遗忘的过气明星都是仰靠他咸鱼翻身。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时装和模特表演界,他走去哪儿都有一群拥疐追随左右,一时风头无两。众人熟知的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几大时装作秀展,如果没有他的到场那都是承办商的最大失望。
能人都很执著,一生的执著方成就为一行的翘楚。老乔治由此也唏嘘不已,说世人都有一好。有人一生好赌,有人一生好色,有人一生好玩,而这位老人一生无求,唯有一好:——-就是喜欢晒大街,看人。隐退江湖半世纪的他始终保持着这一喜好,整日整日静坐在某一角落,从清晨到暮晚,斜叼烟斗眯着眼,扫量着大街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各色人等众生相,乐此不疲,忘乎所以。他最后死也死在这唯一所好上,让人不能不嗟叹其人生辞世行为,还真搽抹上了一层厚厚的宿命色彩。
我倒觉得,星探那罕闻的谢幕方式其实就是种人生态度。他走得很有尊严,而且既专业又艺术,让人仰望。有关其人其事,老乔治都有着很详尽的冗叙,在这里我只能长话短说。这位星探原出生于英格兰山地一个偏远海滨乡村的裁缝世家,手工活在当地算是一绝,被称之为‘出门不带尺’的裁缝。年轻时的他并没想过走出故乡,走出那个小乡村。可是他生不逢时,正遇西方工业化浪潮方兴未艾的年代。在这股大浪潮的冲击下,许多近乎原始的手工作坊都接二连三倒闭,手艺人也都纷纷走向城市,走向工厂,走向机器旁。乡村被蚕食,被挤压,再坚持靠手工一针一线的劳作,生活已难以为继。出于无奈,他只能来到伦敦大都市寻找出路。起先,一家专演传统歌剧的剧团看中了他的手工技能,聘他专事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服饰的缝纫制作。回报并不丰厚,活儿更是费神费力也不讨巧。尤其是宫迋戏服,小到男爵燕尾服的几十排对襟纽扣,大到贵妇人的收腰鸡罩裙的褶摆,都不是现代机器切片所能重复制造,仍要靠高超的手艺完成,还需要智慧与耐心的配合。
好在能者不难,小裁缝做起这些可谓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渐渐,剧团老板发现他的才能远不止这些,尤其是对人体骨骼比例判断异常精确,对艺人的气质评析和角色定位也有着过人的天赋。那时的西方社会正处于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电脑网络虽没问世,但电影己开始由黑白走入彩色,又很快由电影往电视发展,影剧院己不再是人们唯一的消遣去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增收减负,使歌剧院能维持正常运作,剧团老板考量市场需求,又将现存演员预备队拉扯起了一家模特经纪公司,专为一些娱乐、影视,唱片,庆典以及车行,马场,成衣制造行,化妆品营销商等各行业做广告走秀。谁知剧团老板一个普通生意人的经营理念,却铸就了这位乡村裁缝的一生辉煌。他做过衣饰设计师,也兼职做星探,但不论他做什么,都做得风生水起,一些长期坐冷板凳的二三线不易入角的备胎,经过他的重新调教,又都一个个闪亮登场,甚而影响非凡。当这类普通演员经过他包装训练而成了另一表演行的重角甚而为明星之后,这位乡村裁缝为公司赚了钱的同时也为自已扬了名。
那时由于商业市场的繁荣,广告业对模特的需求亟大,伴随而生的星探公司在欧美各国也是遍地开花。模特多如牛毛,模特的等级却是天壤之别。它和演艺界也行情相若,一般的无大用,有大用的请不起。怀揣明星梦的模特,有人一步上天,有人只是跑跑龙套,同如那些遍处都是的星探公司,大多数的经纪业务也只是为一些小企业作行为造势,或去卖个车,或去跑个马,或是为酒吧夜总会包装歌手。
然这位小裁缝与众不同,他能声誉鹊起,确实独具慧根。很多人都以为星探的工作就是寻找帅男靓女,其实远非那么简单。除了对身段的特别要求,其它也和演员一样,要具有某类特殊气质和表演潜质,适合及归类准确最为重要。美丽人人易识,气质却不好鉴别,他对二者依附关系却有着自已的独到诠释。按常理,真正在大街上人群中发现模特的概率极低,发现佼佼者的几率更是小之又小,然而他不,他就是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俗人凡胎中去寻找。他所发掘的模特,或满目沧桑,或一脸纯情,或为展示肌肉拉力,或也是弱不经风。他能把南美某小国穷镇孤儿院出来的瘦骨伶仃少女,培育成巴黎最著名成衣品牌的代言人,“骨感美”一词就是源自于他的创意。经他训练与包装的模特,很多日后都很风光,大红大紫,日揽万金;连他为这些模特量身设计的衣饰,往往一上镜就成了时尚界关注的焦点。星探在中国职场的出现只是这世纪才有的事。其实它也不算新鲜。过去我们电影厂或一些演出团体的副导和助理初步鳞选的工作,实质就是担负的星探活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形成的市场需求,模特表演行业在各地己势如雨后春笋。虽目前能形成气候,乃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仍只限北京上海深圳几地,但以国内当下一切都在加速发展的态势,参照发达国家过往运作的轨跡,这个行业凑热闹的人会愈来愈多,这是无疑的。——-行文至此,必须说明的是,撰写此文的初衷并非去探寻这个什么星探行业,而真正拨动了我内心深处某根琴弦的,仍还是有关小裁缝的那段命运描叙。人人都想着进城,进一个好城。他是个道地的乡巴佬,从未想过离开自己的故乡,是生存的压迫,让他漂泊到了伦敦。他历经磨难,也没少经历过徜惶与痛苦,但他挺过来了,终于出人头地了。可这时的他仍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仍还深深地眷恋着那个已消逝了的乡村,那爿他已回不去了的故土。
说实话,连我都不明白自己的情绪为何能被这样一个异域人物的故事所感染。那一个黄昏,我都是傻坐在泰晤士河畔的这家小酒吧里,面对着静静的流水,静静倾听着老乔治那同样苍老的话语,脑子里万马奔腾,浮想联翩。就在当晚送走一对挚爱的友人之后,我也是辗转反侧,彻夜难以入眠。荒唐的是,那会脑海里忽又冒出上文提及的小老乡,清晰再现2005年去上海列车上与他相识的一幕,以及这之后接触中再听到的三三两两。诚然,这是两桩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是一个发生在东半球一个发生在西半球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两者之间也几乎没什么关联性可言。可是我无法摆脱,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把这两桩不相干的事纠缠到一处去审视,去咀嚼;总有一种冲动闹得我半夜下床,想着把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先记录下来再说。
不能忘却,才有记忆。人类都肩负着记忆的责任,凡事也因有记忆才体现它的价值存在。但这些互不搭界的记忆价值在哪里?我也很朦胧。几年下来,不知不觉中,我已厚厚写满了两本A4活页簿。仍觉得没有清晰抓住记忆中所感觉的那些厚重的东西,还没挖掘到那深层的魂核儿。
2009年那个使我玩得非常快乐的夏未,在长江南岸,在自己的故乡,我冥冥中感觉自已似乎找到了这个故事的“文眼”。
陈志斌是浙江人,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儒商。这年夏天他正好有些闲空,说要陪我沿苏浙皖一线好好转转。适逢熊尚志正在嘉兴小住,闻知便相约一道前往。两位都是我相处了半辈子的好友,一路交谈甚欢,仿如又回到年少时光。当志斌的驾车去浙南途经一座大气磅礴的跨海大桥时,远际正现出一道绚丽的彩虹。志斌说,彩虹落角之地,那就是我们当夜的寄宿之处。他要领我们逛逛当地著名的娱乐城,晚上就去他一个同乡所盖造的宾馆下榻。承蒙志斌及尚志的另一友人悉心安排,夜生活确实多姿多彩,我们吃本土海鲜,逛茶社,看社戏,去娱乐饮食一条街看那人挤人的热闹。
这个地方现已成为江浙一景,号称华东最大的“娱乐航母”。给我印象最深的首推那家戏堂子,上千人黑压压几近爆棚,人们边品茗边看戏,笑语喧哗,热闹非凡。在今天这个娱乐多元化的时代还能把戏园子搞得如此红火,既难得而又少见。当我们精疲力尽地回到住地之后,才发现这也是一个非常髙档的四星宾馆,其本身就是娱乐城配套设施之一,专为方便外地游客而建。娱乐城带动了一区的繁荣,己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推开窗户远眺而去,深夜仍游人如鲫,私家小车象甲壳虫一样密密麻麻。回观国家这些年的发展,我想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诚然,类似这样热闹塲所,每个城市都有,算不得什么特别稀罕。作陪的朋友谈起自已的家乡都津津乐道,虽不少啰嗦,不少感叹,对我们这些路人也只是听听而己,并不曾有什么多想。但世上事也真是奇怪,第二日早餐当地友人的一番闲聊,一段提不上台面的胡扯,却忽儿又扯动了我的某根神经。友人手上夹着根油条轻描淡写:——,你别看台上台下都是笑,倒退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遍不毛之地,只有一个破产的小仪表厂,还有一个倒闭的地方剧剧团。只因为一位能人的出现,才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能人,中国同样不乏能人。我就曾结识一位大佬,文化只有小学程度,却有多少博士教授围着他忙。就这么一个穷苦的乡下人,靠着改革开放之初闯荡所淘得的第一桶金,回家乡因缘际会,把成百上千下岗的城里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村人拢聚一起,慢慢由小做大搞起了一个综合实业集团。也常听到一些传言,说某些土豪不干不净,如今的黄袍马褂及财富都是由黑漂白而来等等。真真假假不是我能管的,那是法律与制度层面该管的事。我只能说我看到的是,一个所谓的乡巴佬,却养活了一大批所谓的城里人;就是靠这位能人才撬动了一方的繁荣,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可迥避今天的社会情绪,充斥着太多的牢骚。但牢骚不是生产力,说得太多与社会与个人并无益补。各人头顶一方天,要改变生存境况还得靠自身的努力。很多人的成功,靠智慧,靠运气,或靠其它,但首要,还是要靠一种精神的存在。
我对创造者都是很尊敬的,对能人都是很崇拜的,同如对名人和伟人的尊敬与崇拜一样。说口不臧否人物,无人那么髙尚,然对人对物的评判还是要依据事实的。反观当今社会无论大道小道的传言,乃包括媒体的炒作,能说全都为历史的真实?最起码不是真实的全部。今天,我们在娱乐城泡茶社,看社戏,与新结识的朋友人人都有着很愉悦的谈话,看他们个个也都活的很滋润。——-可曾有多少人再去回忆,当初那个倒闭小厂的下岗工人,家家愁云惨雾,一日三餐无着。有人用做仪表的手去卸水泥包,竟还为挣得这样一份搬运工活,打得脑袋缝上十几针;也有的为给孩子治病,一星期三次卖血。更让人心酸的是那个倒闭的剧团,谈起来更是个黑色幽默:想当年能被招聘进这个“全民所有制”传统剧剧团,是让人何等歆羡不已,是神圣的“文艺工作者”。树倒猢狲散之后,那个剧团嗓门最清脆洪亮的专演小生的老戏骨,去给人家殡葬公司喊魂。一个板胡拉得非常有名气的乐师最后学着做烧饼,结果他做烧饼的名气比他拉板胡的名气还大。还有一位曾是很多戏迷“梦中情人”的旦角,跑到外地去走穴,忽有一天被当作“**女”押返故乡。
我们去收获快乐,但同时也收获了别一种沉甸甸的心情。
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期,现存六十年的城乡两元结构缺陷日见凸显。我们用三十年走完了很多发达国家一百年走过的路,今日的很多痛苦承受,其实都是在为过去买单。以前我们常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作为在哪里?口号空洞,但脚下的那块土地是实在的。而如今土地走失,环境丕变,走出土地己成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一条不归路。由此变革带来的阵痛也就衍生为全民承受。纵观今日之社会种种热议的话题,什么物价、房奴、医疗、教育等各领域的失序,尖锐矛盾的症结,都源自于这个基因缺陷的存在。说来也巧,最后赶回上海那天在进城髙架上碰上了大堵塞。现在大马路上跑的车是愈来愈多了,世界上哪个城市塞车都是家常便饭。我们观察到驾车人一个个钻出车外,数落着市政的不是,交通的拥挤,真可谓怨声载道。这年头,诚信流失,人心浮躁,有钱的无钱的都是满腹委屈,无处都弥漫着一种“什么都说不”的危机存在。其实他们不想想,倒退若干年,他们都是骑脚踏车或挤公交车上班的主;亦更不曾去细想,比之他们这些“穿鞋”的,还有众多“赤脚”的拥挤在另外一条更为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只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还在挣扎,甚而为此相互倾轧。
我与尚志、志斌兄就是在这次的旅行中,敲定了共同合作来完成这部剧。近十天的朝夕相处日子里,围绕着写作方案也有过不少的讨论。甚可以说,直至在返回上海的髙架路上,我们的创作思路才在被滞留的那一刻,忽儿得到了疏通。
今曰之国家,数以亿计的乡村人,或说城乡边缘人,正湧现在共和国的每座城市。他们给城市带来了一些问题,但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变化。谁也不可否认,共和国今天的壮大,都市今天的繁华,都是由这样一双双普通人物青筋暴累的双掌托起。一个城市没有这些人的存在,那么这个城市就蔫了。几乎在城市运作的每个环节上,我们都随处可见这些真实凡人,以及他们的真实小事。——农民工,一个辛酸的、甚儿带有点歧视性的称呼,己经很髙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词汇里。他们没有权贵的引领,也不是载歌载舞的进城,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仍还都活得非常艰辛。他们平凡,渺小,甚而也带有猥琐和邋遢的存在,然而谁也无可抹煞他们工作中的美丽。大家小家都为家,大人小人都是人。就人的本质需求而言,你我他都是一样的,人人都活得很累,人人都渴望轻松,渴望健康,渴望财富,渴望爱情。他们亦同此理,同样有痛苦,亦有欢乐;有眼泪,亦有笑颜;有困惑,亦有惊喜;有风暴,亦见阳光。
人生苦短,世事维艰。小人物要活得欣然已属不易,活出精彩更是难上加难。但人活着又不能没有希望,不能没有理想。一人,一家,一家庭,一家族,乃至一民族,一国家,它都需要某种文化归依,精神仰仗。忆苦思甜般的空泛说教在今天已无市场,但即便是娱乐消遣,充斥了太多的短命民国那些破闻旧事和无厘头传奇,同样也让人乏味。为何不能换换思维角度多搞一些现代题材剧,同样搞笑,同样好看?诚然,我们也深切体认到,理想乌托邦不可信,直谏现实亦行不通,现实题材要写得让手持剪裁大权者中意,同时又能提振观众群中最广大底层人的情绪,给予一些阅读和视觉的新感受,那就一定得另辟蹊径。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苦苦寻觅着,让支撑剧本的都尽可能源自异质材料和赋予它新的内涵。新鲜,是人生真谛,是世上万物不懈追寻的最髙境界;新鲜,也是创作的首重特质。这个剧本虽几易其稿仍不尽完善,但追求新鲜故事,新鲜人物,新鲜细节,乃包括新鲜的审美感觉,为此所作的这般努力于我们却是一以贯之的。
这时再梳理一下故事梗概,简单几句亦可概而括之了:一个底层社会不入时尚的小人物,歪打正着地闯入了大都市的时尚圈,结果把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闹得人仰马翻,秩序大乱。主人翁找回了自已的尊严,亦同时感受到“髙处不胜寒”。这时的一切,亦非他所能左右了,内心深处无不眷往回到原乡,找回生活的真实,重燃生命的激情。……全剧的主旨,意在一方面忠实地展示这最大群体人的心声,倾诉他们的感伤,不平,牢骚,甚而对生活的无奈。而另一方面则意有所指:人无定数,富贵无凭,云展云舒亦终将云消云散。人之活着,总还有它应遵循的道德,诚信,总还是要做点事,这才是生命的存在意义。同样,人之一世所追求,是为生存,亦为自尊,只要怀有美梦就去奋力践行吧,一切的成功靠努力。就这而言,是励志,也合调主旋律。让芸芸众生那疲惫而又麻木的心灵能乐一乐,笑一笑,甚而哭一哭,叫一叫,再想一想。真若能达到这个效果,则足矣!
上叙,只是想换一种说法来作一番心机坦露,亦不知这种另类的“剧情梗概”能否清晰阐明创作者的真正初衷?其外,为丰富想象空间,也为了阅读的顺畅,剧本在情节铺陈中掺揉了很多文学表叙,也不知是否有些画蛇添足?
好了,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