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作者:严啸建 熊尚志 陈志斌    更新时间:2014-12-22 15:53:42

《首席星探》一剧,断断续续写了十年。先贤们过去常说,人生一本书,十年磨一戏。如果仅从时间这层面而论,倒还真符合了这一说。其实,这谈不上是什么写作态度的严谨,拖了这么久,实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文学对我是信仰,是爱好,不是职业。海外谋生不易,杂事冗繁,光靠写作是很难养活自已的。剧本的雏形,最初是源自于我的一些生活笔记。我一生漂泊,走过了世界的不少角落,相遇过一些人,也见识了一些事。由于曾做过专业作家记者这营生,平昔里总喜欢就一些记忆中最难忘的际遇写些感录。(这在剧情梗概中已有所谈及,在此不赘。)2009年那年夏天回去探亲,一个偶然的场合和尚志及志斌闲聊到了这个故事,两人都觉得是个好连续剧素材,应尽快把它搞出来。影视剧创作牵扯面甚广,是个庞杂大工程,凭一己之力来完成对此我是信心缺缺。也正是由此扯开话题,我们三人决定共同圆个梦,一道来完成这个剧。

尚志与我既是同道亦为同窗好友,相知相识了半辈子。他是个写作快手,那时刚把一部百万言的历史小说写完,脸上还带有略许疲惫。对我的提议他毫无犹豫,只咐我尽快把故事整合成一个粗框架出来。码文字爬方格虽不是志斌的长项,但他对构思及细节同样提供了很多独到的建言。这些年,浙江----上海----安嶶乃包括走了很多地方,也都是志斌悉心安排一切。他成了我们的两条腿,也是他撮成了这次合作,没有他很多采访也难以为继。

应该说,我们的合作是很有成效的,各有所长,各尽其力。2010年春上,尚志一接到我的初稿,就马不停蹄,兢兢业业地开始写起了二稿,五月份就说已将我二十余万字的手稿全部植入电脑。我明白尚志是冲着友情在做这件事的,他开玩笑说自己一生从事乡土小说写作,过往书中的人物连县城都没去过,对都市时尚和模特题材很不熟悉,写起来才感觉不是那般得心应手。我想这些都不是个事,集共同之智慧,相互完善细节,相互补充情节,长篇连续剧的创作必得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只要持之以恒,这么你一遍,我一遍,精雕细琢,来往过几轮,照此下去应该不用太久即可拿出一个相对成熟的作品来。

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才真切感受到什么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就在这年八月我们去太湖看他,三人谈起稿件还信心满满;九月我刚返回伦敦不久,却接尚志电邮,说他常咳嗽并伴有心痛,近期要住院检查,二稿虽已写过半,却是无法再继续参与了。紧随入秋更传来让人十分震惊的消息:已查出身患重症且是晚期,正联系上海肿瘤医院准备大手术。这让人非常难过,又非常无奈。这之后的几年间,我只能通过越洋电话给他些宽慰,了解他在北京上海等地求医的一些进展。他单身一人,术后说话一度失声,生命弥留的最后时光,也是在家乡小城医院度过的。我们每每通话,他总叮嘱说《星探》是个好东西,一定要搞出来,不要半途而废,让人听了真是心酸。我们只能劝他放松情绪,安心静养,稿子我们一定会坚持写下去,起码让它成本书,也不枉我们认识一场。

为了兑现对朋友的一个许诺,也为了一段人生友情的纪念,我和志斌都坚定了想法,无论多少精力物力的投入,也要坚持将其完成。其间为了提速,我只能叫妻子停下了其杂志社的一份活儿,另又加聘人手辅助她管理自家小店,我则专心致志又拾起“专业作家”老本行。我们心里也非常清楚,创作来不得丝毫勉强,白纸黑字容不得半点轻薄。我和志斌都一直很虔诚而认真地对侍剧中的每个人物,包括他们的一言一行。有时几集赶下来,却发现不是那个味,既不见星探又不见时尚,又只能另起炉灶。这多年下来,就这般写写改改,改改写写,肯定否定,反复无常,几次三番想到放弃,又最终还是提笔重来。尽管如是,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文字,是否真实地写出了一个朴实感人的故事,而不是胡编乱造?——对此,我们仍怀揣一颗惶恐之心,期待着读者诸君的批评。

现在的这部《首席星探》,已是四易其稿。最后仍还要特别说明的是:《首席星探》虽为三人署名,实质也是一批朋友努力督促的结果,很多蜚声文坛和影视界的挚友都倾注了心血。从最初设想、构思到创作,鲁书潮、王丽萍夫妇一直给予关注与指点,孙建平利用杂志社工作之便,为我们搜集整理了数十万言有关世界各地模特及时尚界相关的资讯剪辑。对我重新拾笔写作,圈内外友人马未都,马利,马中峻,张谦,孙叙伦,倪和平,朱照宾,侯成杰,李大华等都对我给予了不少的鼓励,支持,有些甚而提出了很多既尖锐亦而中肯的意见。更承蒙香港大一出版集团(上海公司总部)亢培琳总裁的厚爱,亲自为我勘误,并在很短的期间内毅然决定将之付梓刊出,这些我都一一铭记在心,谨在此一并表达我由衷地谢忱。

严啸建2014.11月下旬匆匆于伦敦寓所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