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九、从福州路到延安东路外滩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3:49:58

●【前突小门廊的招商局】●

9号——原是中国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总局”,当属新古典主义建筑。

前突的小门廊,两边用了科林斯方柱,铜门上铸有“1901”年份;底层拱券窗,二层英国东印度式立柱内廊与红砖墙,在外滩建筑群中都显得别致。

7号、5号,其实与它属同一个业主。

 

7号——原是大北电报公司,注册于丹麦,实际业主丹、俄、英三国而以俄为主,上海第一个电话交换所就设在这里。

它同样是新古典主义建筑,但比9号迟了五六年,或许因此它更富于装饰性,比如二层以上各层窗框的形状和柱子的样式,9号是一律的,7号就变化多端;顶层两边带有洛可可风格的塔亭,尤显优雅。

 

●【仿哥特式的中国第一家银行】●

6号——这是由盛宣怀集资创办的中国第一家银行(投资者包括李鸿章等)——中国通商银行大楼,竣工于1897年。在外滩所有建筑中,它仅晚于英国领事馆二十多年而居第二,至今已快两个花甲了。

它的立面作淡灰色,各层窗洞自上而下,分别用尖券、平券、弧形券和半圆券。从较狭长的窗户和略尖的三角形屋顶来看,它属英国哥特式建筑——“狭”和“尖”是哥特式的特点,宗教气息很浓;而英国哥特式则侧重世俗化,端正稳重,所以是“较狭”和“略尖”,门廊也造成柱式三拱券而凸出于立面。

正是它建筑年资颇老,风格又独特(外滩惟一仿哥特式),加上是中国人自己开的第一家银行所在,还真值得多瞅几眼呢。

 

●【怪怪的日本西洋式】●

5号——旧称日清大楼,日清汽船株式会社。这日清的日,是日本;清,指清朝,也就是中国,其实房子建成于1925年,那时清朝早就结束,连溥仪都被冯玉祥赶出皇宫了。

建筑属近代日本西洋式,比较呆板;门在两边,各有四根不伦不类的柱子,中间上部装饰性的方柱,也弄得怪怪的。

 

●【中国第一幢钢框架大楼】●

3号——英国有利银行大楼。线条明快流畅,而加强了转角处的装饰功能,尤其是变化的窗框与屋顶的柱式塔亭,所以总体上属新古典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幢落成于1918年的大楼,是上海乃至中国第一幢钢框架结构的建筑,也是公和洋行在上海的第一件作品。

公和洋行是英国人办的建筑事务所,其上海分公司的掌门人即威尔逊。外滩23幢建筑中有9幢是公和设计的,这3号和前面提到的外滩两幢领袖性建筑汇丰与海关,且都是威尔逊的手笔。

 

●【英国文艺复兴式的上海总会】●

2号——是当年英国人在上海最豪华最高档的社交场所——英商上海总会。虽然其内部设施和装饰,因抗战以后多次易主不无变化,但一部西门子产的双厢电梯使用至今,可谓中国电梯的“老寿星”;中庭南侧全上海最长的吧台,33.7米,仅将木台面换成了大理石,尚见昔日的风采。

它竣工于1910年,还是上海第一幢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房屋。其建筑风格属于文艺复兴式:立面强调横三段、竖三段而都突出中段,十分均衡和谐;构筑借鉴了罗马式拱券门和立柱,但更符合美学,尤其正门上方的山花雕刻,以及两侧屋顶的精致塔亭,可谓美轮美奂。

这2号与前面说过的29号,都是极富于精美石头雕刻的建筑,一个英国式,一个法国式,各据外滩的两头,南北呼应,相与颉颃,或者说,争相媲美,难分伯仲。29号仅比2号稍迟几年建造,是不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在这里又暗中较上了劲呢?

 

●【东西和南北完全对称的亚细亚大楼】●

最南面的1号——建于2号后几年,老上海称它为亚细亚大楼。

我发现,它的平面成正方形,东西和南北完全对称,这在外滩是惟一的。

就建筑风格言,该大楼也属于文艺复兴式,立面横、竖三段,匀称得体,中间运用了较多的券、柱装饰,转角还特意处理成圆凹,加强了艺术效果。

 

●【气象信号台】●

可以作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尾声的,是中山东一路南端、延安东路尽头处的风信台,或称气象信号台,建于20世纪初,与外白渡桥同庚,1907年,巧得很,一桥一台,一头一尾,有始有终。

它高50米,当时作为发布大风警报、气象预报和正午报时之用,宣报的方式十分简单,是把漆成黑色的铁皮编的圆球升空,同时张挂信号旗。因为中国古代不分天文和气象,老上海都叫它天文台。

1993年,外滩改建,马路拓宽,将它平移了22.4米(当时是全国最大建筑整体平移),作为一个特殊景观永久地展现。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