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三、崇洋不媚外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3:27:57

●【西方文明影响】●

上海受西方文明影响,可谓得风气之先。

比如,中国市民最早使用煤气、自来水、电灯、抽水马桶、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法,亚洲最老,运行至今,当代仍属最佳)等等,全在上海。当然先是租界,而后才为华界所接受。

虽然中国官府曾出过“按户照知,禁止电灯,以免不测”之类的告示,但洋东西既优于国货,理性的消费者自然不会拒绝,比如洋针价廉物美,谁还用质劣价高的土针?

 

●【洋货洋名】●

 “洋”字号的名词,许多是上海人叫出来的,如洋钉、洋火、洋伞、洋布、洋烟、洋袜、洋蜡烛、洋线团,水泥是洋灰,连缝纫机早先都叫洋机。

沙发是音译,虽不带“洋”,但这两个字用上海话读,最接近英文原音,所以用到现在,以后也不可能有别的词汇替代。不叫沙发,难道叫弹簧软椅?

还有洋房,不像眼下已不大有人叫了的洋钉、洋火,洋房这个词,会一直用下去。

这也“洋”,那也“洋”,当然使上海的民俗,也沾染上了洋气。

 

●【民俗之崇洋】●

民俗的崇洋,可从娱乐和节庆两方面得到证明。上海人很早就玩斯诺克,或称桌球、“弹子”——还创造了一个极形象的名词“打落袋(弹)”,因为弹子最后是要通过球杆“打”,让球“落”到“袋”里去的。

此外,如跳交谊舞,唱卡拉OK(借乐天句,“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打高尔夫球;“文明结婚”(注意,新娘披的婚纱是中国传统民俗最忌讳的颜色),生日派对,圣诞大餐,情人节送红玫瑰等。

 

●【崇洋不媚外】●

但上海人虽崇洋,却不媚外。历史上,上海工人阶级站在反帝斗争风暴最前列,白领中也多不卑不亢的强项者。

上海的宁波同乡会,公然与法租界公董局拗腕较劲(四明公所事件);地方审判员大闹会审公堂,扬眉怒目同英国副领事分庭抗礼;外滩公园迫于舆论,慑于正义,终于全面向华人开放;工部局、公董局不得不吸纳华董,并让华董享有西人董事同等权力……

建国后,上海对出现在公共场所的外国人,很少围观(在外省市常如观赏珍稀);科技人员敢于不买苏联专家的帐,虽说有人因此被打成了右派。

改革开放之初,还颇有外国人抱怨:上海人老把我们当作练习英语会话的工具,连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都动不动上来搭讪几句“英格里希”。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