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一、松江访古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3:15:10

唐经幢

★【中国最完整高大唐经幢】★

松江区中心中山东路中山小学内,原为华亭县街前十字路口。经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87句。传古印度某国王生前罪业深重,死后将受恶道之苦,帝释天尊怜悯,乞释迦牟尼佛救度,佛宣说该经并授持。

唐大中十三年(859),善男信女为消灾造福,超度亡灵,建此,是上海最古老地面文物,全国现存唐经幢中最完整高大。

全幢高9.3米,21级,大致作八角形,从下到上各级为:

1.海水纹座;2.盘龙束腰;3.莲瓣云台座,上下有斜面,刻卷云、佛山与殿宇;4.蹲狮束腰,每面一狮,皆突胸踞立;5.草纹仰莲座,上斜面阴刻花草缠枝牡丹,下斜面莲瓣;6.菩萨浮雕束腰,每面上为如意状的壸门,门内菩萨坐像;7.建筑名称叠涩;8.勾栏幢座,每角一柱,柱间栏板;

9、10.幢身,上段刻“陀罗尼经”全文连序和题记,下段刻捐助钱物人姓氏;11.狮首华盖,每角一狮首,口含璎珞;12.联珠,刻莲花如意纹;13.仰盘式云纹托座;14.四大天王浮雕,各据东南西北;15.腰檐,檐角高翘,角端雕如意纹;16.蟠龙圆柱;17.仰莲托座,莲瓣盛开;18.叠合座;19.“礼佛图”,浮雕佛、菩萨、供养人共十六像,最精彩,惜风化;20.檐盖,分上下两层,都有翘角;21.棱形平盖。

 

兴圣教寺塔

★【秀丽宋塔明照壁】★

位于松江区中心东面方塔园内,初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3),平面四角,俗称方塔。砖木结构,九层,高42米余;底层砖身,可由踏步上第二层,斗拱177,内宋代原物111,约占63%。第三层外壁西侧有二彩色佛像画,考证为宋代绘法。

方塔出檐深远,斗拱粗大,戗角平缓,据此可见属唐代形制;而其塔身较瘦,相对出檐之长,愈加苗条,显示了宋代建筑秀丽风格。

 

方塔园内原松江府城隍庙前,有洪武三年(1370)之砖雕照壁,近32平方米,其古老、高大、精致,江南或许全国也可称第一。

照壁中心位置的麒麟,乃中国古老吉祥物“四灵”之首,足踩元宝、珊瑚、如意、犀角,又有瓶、戟、猴、凤,象征平升三级、封侯挂印、奉献天书,皆涵义道教所主张享受快乐,世人所向往荣华富贵,与所谓贪得无厌欲吞日蹈海而死毫不相干。

照壁北,有天妃宫,从上海河南路桥西北天妃宫移来,典型清代歇山顶殿式建筑。天妃即妈祖,左右千里眼、顺风耳。

 

★【古桥石木叠为梁】★

另宋代石梁桥望仙桥,上海最早,四长厚石板,外二砂岩,宜雕刻花纹,内二花岗岩,坚固耐磨;下有木梁残迹,盖石易折,木韧性,互补为梁,他处未见。

园东南明代楠木厅兰端堂,大小美女峰、五老峰石,皆不俗。

 

醉白池

★【命名】★

清初工部主事顾大申所筑私家园林。因白居易晚年退居林下醉吟《池上》诗并序,北宋名臣韩琦仰慕白之洒脱而筑醉白堂,苏东坡又作《醉白堂记》。

顾大申尝读苏文,命名其园。故醉白之“白”非李白,乃白居易,醉白池主体建筑名“池上草堂”,可佐证。

 

★【白居易《池上》考证】★

按:白氏以“池上”作题名的诗很多,从无人探究是哪一首。我从《醉白堂记》之立意考证,断定为如下描述者: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

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

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

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

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

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

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难怪韩琦神往而筑堂,东坡感受而作记,顾大申憧憬而造园,连带今日游醉白池的你我,皆景(yǐng)从白香山《池上》而乐天!

 

★【游园】★

园林之精华即在该草堂正面。

池之南,有“云间邦彦”人物碑刻。“云间”系松江别称,“邦彦”是国家(不是地方)俊杰,如倪瓒、董其昌、潘恩、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等。

该碑刻南有小碑林;其西南隅有“十鹿九回头”石刻浮雕,人云寓意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园之东南,从前主人居所,旧园门门楣木雕层次丰富,刻工精细;园中部雪海堂前一对明代南狮,活泼高大,妩媚有趣,都不可不看。

 

松江清真寺

原名真教寺,又名云间白鹤寺,是松江至迟于元代传入伊斯兰教之实证。

寺在缸甏巷,面北,照壁“清妙原真”。沿甬道过二门,东侧云墙外穆斯林墓园,西邦克楼,后为主殿,属中国殿堂式。寺内尚存康熙、同治、光绪年间碑石。

 

佘山

分东西两峰,东佘山有百鸟苑等;西佘山高仅次于天马山,名胜圣母大教堂与天文台。

圣母大教堂建于1925年,属罗马式,曾受罗马教皇敕封,号称“远东第一大教堂”。尖顶融合了哥特式,高耸云天,令人神往天堂与上帝。

 

★【黄杨木雕“苦路”】★

教堂南侧山麓的经折路,每折端头有“耶稣苦路”黄杨木雕,共14幅,状写耶稣为世人赎罪而献身,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一步一步走向受难刑场的经历,为国内别处所未见。

天文台由法国传教士初建于清末,是中国最早现代意义的天文台,一个多世纪来,为中国和世界的天文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天马山护珠塔

天马山高98米,上海最高峰(一说西佘山最高)。

★【上海斜塔】★

山上有护珠塔,高20余米,建于南宋。因乡人掏挖砖缝铜钱,或窃砖置家中镇邪,拆成窟窿,成为斜塔,幸塔身虽向东南倾斜近7°而不倒。

 

松江别称云间考

★【松江别称云间】★

松江别称云间,典出《晋书·陆云传》:陆云在张华处遇荀隐,张华要两人言谈不同凡响。

陆自我介绍说:“云间陆士龙。”“云”是名,“士龙”是字,他将名、姓、字连在一起表述,颇别出心裁。

荀隐想用对仗形式回话,觉得自己字“鸣鹤”,可以与“士龙”对,但“隐”却不能与“云”对,再一想,自己是京都洛阳人,古人以皇帝喻太阳,故京都又称“日下”,正好与“云间”对,于是应道:“日下荀鸣鹤。”

这话传将开来,人们便由荀隐是日下人,误以为“云间”也是陆云的籍贯。

陆云祖父陆逊封华亭侯,从此以后,华亭就别称云间了。

元代,华亭府改松江府,云间又成了松江的别称。

 

★【许多书说错了】★

许多书提到“云间”出典,都把对话的次序搞错,说荀隐先讲出“日下荀鸣鹤”,陆云后对上“云间陆士龙”。

更有一位研究楹联的专家,上海楹联学会会长,在《谷水联玉》一书的序言中说:“楹联起源于西晋,创始人是陆云”,其惟一的根据,就是将这两句对话,作为中国楹联的发轫,由此大赞陆云对楹联创造的贡献。

殊不知,楹联不等于对联,对联不等于对仗,此乃常识。如果对仗好算楹联,中国早在《诗经》《尚书》年代就有了,比西晋更早1000年以上。

至于说陆云对楹联的贡献,更是扯淡。史籍明明记载是陆云先讲“云间陆士龙”,荀隐再对“日下荀鸣鹤”嘛。这段史事,《世说新语》也载,同样是陆云“云间”在先,荀隐这才对上“日下”的。

即使要说用对仗方式言谈,即对“对联”而不是楹联的贡献,也轮不到陆云,而是荀隐。

那位楹联会长为了自圆其说,说陆云“等于出了个下联”,荀隐“对出了上联”。出下联而对上联,这等咄咄怪事,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好笑的是,因为会长的乱下判语,连带“西晋陆云创始楹联”的瞎说,迄今,上海尤其松江的导游,不知传播给多少万游客了呢!

顺便说一下,“日下”对“云间”确实是好对,难怪400年后王勃作《滕王阁序》,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kuài)于云间”之骈句,可见那时人们已经都知道云间是华亭的别称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