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九、淞沪抗战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2:28:24

淞沪抗战两次:“一·二八”淞沪抗日与“八一三”淞沪会战,后者包括四行仓库之战。许多文章把这两次抗战混淆了。如一本写高集、高汾伉俪名记的《各具生花笔一枝》,说“上海‘八一三’炮火连天,十九路军顽强抵抗日军的入侵”;熟稔(rěn)上海风土史志的著名女作家程乃珊,写四行仓库战事,竟说她祖父天天与十九路军军长通电话——殊不知,“八一三”时,十九路军的番号早已被取消了。

我披露于《咬文嚼字》指误文章的标题:《十九路军“一·二八”,四行仓库“八一三”》。为便于记忆:“十”——“一”,国庆节;“四”——“八”,翻一倍。

 

 “一·二八”

●【日方寻衅开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为扩大武装侵略,威胁南京国民政府,蓄意在上海挑起事端。

四个多月后,1932年1月18日,三友实业社毛巾厂工人义勇军晨操,高呼口号:“赶走日本侵略者!”“还我东三省!”受日本特务唆使的和尚,寻衅,谩骂,扔石块。双方冲突,扭打。

日方声称一和尚伤重死在医院,派宪兵带领日本浪人团体,袭击三友实业社总厂,纵火焚烧毛巾厂厂房,杀害中国警察,捣毁虹口一带的中国商店。

我政府交涉。日领事反而“抗议”,迫我取缔抗日,解散抗日团体。

日驻沪海军陆战队气焰嚣张。日内阁迅即向上海增兵。

1月28日,日总领事突然向市府通牒:中国军队须撤出闸北;同时,不待答覆,即以装甲车为前驱,悍然进攻。

 

●【十九路军还击】●

我驻守闸北的十九路军奋起还击。

十九路军属粤系部队,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由军长陈铭枢一手创建。去年夏秋,因胡汉民被囚事,广东实力派联合反蒋势力,通电倒蒋。陈铭枢反对粤方另立国民政府,到南京就任京沪卫戍司令。宁粤谈判期间,粤方要求,必须由保持中立的十九路军担任京(宁)沪警备,宁方同意。陈铭枢遂以中间人身份下令,调十九路军驻防京沪一线。

“一·二八”发生前一周,宁粤再度合作,陈改任交通部长,但依然控制着十九路军。时任该军总指挥的是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军参谋长戴戟兼任淞沪警备司令。

将士英勇,日军受阻。日机投弹。商务印书馆百万卷资料、十多万册宋元珍本、《四库全书》抄本,毁灭殆尽。

 

●【蒋介石调兵支援】●

战事紧迫,下野的蒋介石复出,电慰十九路军,指示“不惜任何牺牲竭力抵抗,以尽守土卫国之天职”,同时从各地包括江西调兵遣将,又令空军参与淞沪战事。

战线扩至吴淞、江湾。上海民众激于义愤,五天赶制三万套棉衣;市民和华侨迅速捐款捐物,全力支援十九路军。

2月中,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奉命率临时组建的第五军(辖原驻南京和杭州的中国装备最精良的八十七、八十八师,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火速驰援上海;参战的还有宪兵第六团和财政部宋子文新组建训练的税警总团第二、三团;加上十九路军,仅4万余人。

按:很多文章回避蒋氏电慰指示和调兵驰援事实,甚至故意歪曲真相,说蒋怎么怎么阻挠十九路军抗战,从前这么写可以理解,现在不应再瞎讲。

而日海陆援兵源源开到,海军增一个舰队,飞机增300余架,总兵力近6万,双方武器装备,更悬殊。

 

●【含泪撤退】●

3月初,日援军从太仓浏河登陆,我军被敌分割包围,浴血苦战。美、英、法、意等国“调停”。张治中和蒋光鼐、蔡廷锴等奉命,含泪下令撤退。

“一·二八”之战,是中日两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首次搏杀。中国军队抗击月余,以伤亡14000的代价,使日军四易其帅,死伤3000,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论。

 

●【朝鲜义士尹奉吉】●

不久,4月29日,是日本天皇诞辰的天长节(节名袭自中国唐代),在上海的日本军政大员,于虹口公园阅兵,耀武扬威,庆祝“一·二八”之捷。

设在上海法租界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负责人金九,策划韩人爱国团24岁的义士尹奉吉,冒充日本人混入现场,向临时搭起的高台奋掷炸弹。

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重伤死,日驻华公使重光葵断一腿(十多年后,1945年9月2日,作为外务大臣从舷梯爬上美密苏里号军舰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于投降文书上签字的,即是此人,另一人为代表军部即大本营的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第三舰队中将司令官瞎一眼(1940—1942年任驻美大使,其间日本偷袭珍珠港)……

虹口公园今名鲁迅公园,当年现场立有“尹奉吉烈士纪念碑”。

按:有的文章说陈铭枢是此案的幕后指使人,或说与“暗杀大王”王亚樵关联,我考证史料,认为皆无根据。

 

●【福建事变】●

后来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剿共。

1933年,陈铭枢等与中共接洽,邀李济深等至福州,11月,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电反对蒋介石与日妥协,出卖华北。

蒋发重兵“讨逆”。中共当时接受共产国际“左”倾指示,不予援助。

陈等终于失败。次年1月,十九路军的番号被取消。

 

“八一三”与四行仓库之战

●【箭在弦上】●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十天后,蒋介石发表矢志抗战的庐山讲话。

其时,上海已是中日双方所必争。盖外国对华进出口贸易和商业总额,上海占全国80%以上;外国驻中国和中国本国重要银行的总部,几乎都在上海,国际影响可见一斑。

8月9日,日官兵二人驾军用小汽车闯虹桥军用机场,冲突,被击斃。日军集结军舰,武装巡逻,气势汹汹,以增兵相威胁,无理要求我撤退上海保安队、拆除工事。

中国政府迅速调兵遣将,趁日军兵力不足,决策“先发制敌”,开辟淞沪战场,保护沿海工业往内地转移,向全世界显示中国的抗战决心。

 

●【——战争是怎么爆发的】●

历来对于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当其时,极大多数都会讲敌方先挑起战火,我方被迫还击;但后来追述历史,则不必讳言开战谁为主动,尤其大家都已知道的史实。比如,1950年6月25日的朝鲜战争金日成先动手就是例子。

如前述之“一·二八”,许多文章都避而不谈我工人出操喊口号的事实,其实“九一八”后,全国同胞抗日情绪高涨,高呼反对日本侵略的口号正常得很,冲突中拳脚交加打死日本人也完全可能。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

“七七”事变日本挑起战争的责任已明。7月中,日大批增兵华北;中共红军将领联名致电蒋委员长,咸愿为国效命;川、桂、晋、滇等地方实力派纷纷通电拥护政府抗日;7月末,我北平、天津与日军血战后同日沦陷。

 

●【调兵遣将,先发制人】●

8月8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11日,设置“国防最高会议”,蒋任主席;

12日,国民政府成立大本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命令德式训练和装备的国军最精锐八十七师、八十八师,连夜进驻上海杨树浦、闸北、虹口。

同日日本政府召开首、陆、海、外四相会议,决定向上海增派陆军。

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13日,中日局部交火。14日15时,张治中下令总攻……

常见文章说“八一三”日方如何先行进攻,我军如何被迫应战,我认为完全没必要这么说。

 

●【浴血鏖战】●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中国政府先后投入中央军嫡系3/5,全国兵力1/3,包括空军、海军,共70余万;参与指挥的战区和集团军司令长官如蒋介石(兼)、张治中、朱绍良、顾祝同、张发奎、陈诚、薛岳等。

日军参战兵力20余万,但装备精良。中国军队伤亡甚众。

8月23日,日本向上海的派遣军,从张华浜、川沙强行登陆。

9月初,吴淞口失陷。十周之内,中国军队损失85个师,伤亡达33.35万人。

10月26日,日军攻陷大场,我军侧背暴露,全线动摇。

蒋介石决定撤退。但因华盛顿《九国公约》签字国11月3日将在布鲁塞尔开会,为表示上海仍在我方手中,以争取国际舆论,蒋下令留“八一三”会战的主力师八十八师不走。

11月初,日抽调华北军队,在我防御薄弱的金山卫大举登陆,总兵力达30万。我军面临被敌包围夹击的危险。

 

●【加强营进入阵地】●

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明白蒋的意图,提出,不如留一个加强营,守住师部将要撤离的四行仓库大楼。

四行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四家银行(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商业银行,是此“北四行”与上海商业储蓄、浙江实业、浙江兴业“南三行”),其储蓄会的仓库大楼,钢筋水泥构筑,位于西藏路桥西北隅,濒靠苏州河岸;仓库的东、南两边,都是公共租界,日军进攻将有所顾忌。顾祝同请示蒋,同意。

10月26日晚,该师第五二四团中校团附(当时团不设副团长,每团有中校团附、少校团附各一,前者即副团长)黄埔四期生谢晋元,临危受命,率一步兵营加一机枪连和一迫击炮排,约400将士,进驻四行仓库,加固工事,严阵以待。

 

●【四行仓库之战】●

10月27日始,日军从北、西两面,猛攻四行仓库。我将士众志成城,凭借坚固的建筑与充足的粮、弹,严予痛击,并以虚实实虚之兵法,对外佯称守军800壮士。

历数日,战愈酣,仓库西边墙壁被日军炮弹洞穿,仓库前沿的战斗更为激烈。但我将士始终坚守阵地。全市百姓奋力支持,送去慰劳品和国旗等,隔苏州河展示大字标语、黑板,高呼口号,誓作坚强后盾,鼓舞声援孤军。

国际人士赞赏四行壮士的义勇,但又认为“无谓牺牲有违人道”;租界当局恐怕炮火殃及桥东南隅的煤气贮气罐,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孤军撤退,可进入租界。

令下,谢晋元声泪俱下,请求成全死义,不允;又宣称要以军人姿态,整队过桥入租界,不准。

31日凌晨,众壮士撤至西藏路桥东北中国银行仓库。租界当局欲收缴武器,谢等坚拒,表示宁愿重返四行仓库,战死在中国土地上。

最后,在师部来人劝令下,租界又许以将枪支“代为保管”,谢等被解除武装,由卡车送到公共租界西区余姚路胶州路一个废弃的营地。

 

●【孤军营的斗争】●

此后,租界当局一方面出于正义和舆论,没有将孤军交给日方,另一方面惧怕得罪日本人,或从城市治安考虑,不敢护送孤军归队;整个“孤岛”期间,借口“中立”,将抗日英雄羁禁于该营地,人称“孤军营”。

谢等不屈,在全市爱国民众支持下,坚持斗争;且为升国旗等事,与租界军警多次冲突,数人流血牺牲。

 

●【英雄不死】●

1941年4月,谢晋元在孤军营被因违纪受惩而生怨的四叛兵杀害,年仅37岁。叛兵几乎给悲愤难抑的士兵打死,后押交租界当局,依法审讯,判处死刑。很多书说叛兵系受日本人收买,没有根据。我按照事理分析,认为无此可能。有的书说,因日本人干预,死刑并未执行,后来将四个人都释放了。那更不可能,或许是行刑没有张杨,造成种种猜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残酷迫害孤军将士。将士趁转移暴动,有的归队,有的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澄清若干史实】●

关于这段史事,许多文章说是:当“八一三”我军形势转危时,谢晋元等奉命掩护大部队撤退,不料被日军包围,最后弹尽粮绝,不得已过桥撤至苏州河南的租界。想象可谓丰富,却不符合事实。

 

●【——没有掩护大部队撤退】●

首先,四行仓库在城市中心,周围房屋林立,墙巷都是遮蔽,400号人,握轻武器,据守大楼,怎么掩护大部队撤退?事实上也根本没掩护过。

 

●【——并未给日军包围】●

其次,仓库仅北、西两面不属租界,受到攻击,壮士们与日军是对抗,并没被包围。谢晋元与上级、与外界,始终保持电话联系,伤员都及时送往租界医院治疗。市民劳军的慰问品,甚至可由卡车运至西藏路桥东北的苏州河边,再沿河步行送往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屋顶上那面高高飘扬的国旗,就是上海总商会派人连同旗竿乘卡车送去的,因怕日本人报复,故意说是女青年杨惠敏所为。此前杨携国旗游渡苏州河,但太小且没旗竿。谢晋元得到启发,应该在阵地上空有一面国旗,打电话给外界,上海总商会于是送去自用的国旗和两根晾衣竿。

再有,苏州河才那么宽,河上有的是民船,即使抱块木板泅水,将士们要撤到南岸租界,毫无困难。

 

●【——弹何尝尽,粮更不绝】●

仓库里水电不断(为防夜间暴露目标,自己拉掉了电闸),粮食物资堆积如山,满麻袋的大豆垒作工事,还有师部撤退时留下的给养和全市人民送往的慰劳品。

谢晋元自己说,我等坚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击败敌军六次进攻,“弹药消耗不及十分之一,至于给养,虽坚守三年亦无绝粮之虞……”

 

●【——撤退不是过桥入租界】●

壮士们撤离四行仓库大楼后,也不是过西藏路桥进入租界,而是沿苏州河北岸向东,进入西藏路桥东北的中国银行仓库大楼。该大楼今门牌号北苏州路1040号,与四行仓库一样,保存完好。

我说明这些,丝毫不贬低“八百壮士”的伟功烈业,只是为了廓清历史的本来面目。希望不知实情的作者不要再瞎写,更不该抄来抄去越抄越走样。

 

●【“一二八”“八一三”不应混淆】●

相隔5年余的两次淞沪抗战,国民革命军将士英勇杀敌顽强战斗可歌可泣,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全力赴援可圈可点。

可惜现在许多文章写到上述史事,常把两者混淆,如《导基》,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十九路军气壮山河的气概”云云,殊不知,这是将两件史事前后倒置,“一二·八”5年以后才是“八一三”,况且十九路军的番号,自“闽变”之后即被蒋介石永远取消,“七七”时哪来十九路军?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