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渔猎和农耕。
★【由渔具“扈”得简称“沪”】★
当时太湖下游,有三条出口水道:北娄江(今浏河),流入长江;中松江(一说原名淞江,因多水灾,改之),向长江口海域;南东江,往杭州湾。三江又以松江为主要,河身宽阔,且受潮汐影响。
因有海潮,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捕鱼工具——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谓:“插竹列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而没,潮落而出,鱼蟹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扈(hù)。”可见其法是用绳编竹片为栅,成新月形植插于江海沙滩,潮涨淹没,潮落露出,海水退向大海,鱼蟹却被“扈”阻挡,潮尽滩现,即可捡拾。
也有人认为,“扈”是竹栅,植插于受潮汐影响的河浜,栅中间有转轴,下可单向翻开,涨潮时鱼随水从活门涌入,落潮则鱼被拦住,这种渔具,今人称之为“簖(duàn)”。此说自然也通。但很多书上说“扈”能“潮涨而伏,潮落而举”,则纯属文人想像,先民捕鱼,不可能是复杂的“伏”“举”机械。
那渔具为什么称扈?从未见人研究过。我认为,因为绳编的竹栅围起如城,即是“邑”(上部“口”为人住的地方,下部“巴”是个坐着的人,邑是会意字,表示人聚住之处);邑须有门,可以开合通阻,“户”即是单扇的门。户、邑合为“扈”。当时松江下游这一段,就被称为“扈渎”(渎在这里指江河)。
“扈”加水旁,为“滬”,再简写,成为沿用至今上海的简称“沪”。
★【因春申君封地而简称“申”】★
上海除了“沪”外,还有一个简称“申”,与战国“四君子”之一楚春申君有关。
上海在周代,属吴国领地。后越灭吴,楚又灭越。楚考烈王即位后,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十五年后,黄歇献淮北地,“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上海正是“故吴”属地,于是,不仅有了“申”这个简称,还有了“申江”“歇浦”“黄渡”这些河名地名。
“申”这个字,古代与“电”通,甲骨文就写作闪电模样。闪电是最令人惊悚(sǒng)的自然现象,也是最早的原始神之一,故加“礻”成“神”。
“申”又是十二地支之一。
《申报》是中国出版发行年代最久(1872年英国人创办,1912年转手史量才,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的次日停刊,全部场馆、设备由《解放日报》接收)的报纸,至今上海许多老人把报纸叫做申报纸。
(按:中国报纸历史最长的是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迄今。)
★【最早地名华亭】★
上海的行政归属,迭经变迁。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是华亭。
春秋吴王寿梦,曾筑狩猎休憩的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区址),估计因行宫华丽而名之,或亭为县以下乡以下的民事单位。
三国孙权,封吴县(昆山?华亭?)籍年轻将领陆逊华亭侯。陆逊袭荆州,杀关羽,旋封娄(今昆山)侯。
陆逊为华亭侯时间虽短,却在史书中留下一笔。陆逊与子陆抗,皆一代名将;孙子陆机、陆云,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时称“二陆”。中国现存最早的名人书法《平复帖》,便是陆机留下的墨宝。
唐天宝十载(751),划昆山南、嘉兴东、海盐北各一隅,设华亭县,属苏州,后属秀州(嘉兴)。
★【“上海”的由来】★
北宋时,因松江下游淤浅,海船难以溯入,多泊于松江靠入海口南侧的支流上海浦的西岸,明道元年(1032)设收酒税、管贸易的上海务。
船渐多,人聚众,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在今十六铺一带,形成上海镇,设上海市舶提举司。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县升格为华亭府,属江南行省,翌年改名松江府,辖仅华亭一个县。
元代规定,江淮以南,三万户以上设上县,一万户以上设中县,以下设下县。而华亭县东北的上海镇附近五个乡,在元开国后10多年,已有64000余户。至元二十八年(1291),朝廷应松江府之奏请,批准,分出此五乡,为上海县。
上海既然设县,与华亭并列,同属松江府,则从那以后,包括明、清、民国,凡松江府华亭县的名人,都不能算作是上海人。
有的文章将华亭县乡贤董其昌、陈继儒、陈子龙、夏完淳等称为上海人,不妥。
黄道婆、徐光启、潘恩、陆深,家居上海县,才是真正上海人,当然他们也可称为松江府人。
★【上海道——松江府——上海县】★
清初,江南省设分巡苏松道,立道台衙门于苏州,人称苏州道;康熙初,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安徽省;雍正中,道台衙门移驻上海,苏松道加兵备衔,后又增太仓州,故名“分巡苏松太兵备道”,人称上海道。
上海县属江苏省苏松太兵备道暨松江府管辖。
但上海开埠后,地方外交事务由正四品的道台掌管,松江府的行政控制大为减弱,上海道成了上海县实际上的顶头上司。
民国,上海道撤销,上海县径属江苏省。
★【上海市】★
1927年7月,上海县扩大升格为上海特别市,直属于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改称上海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为中央直辖市。
★【上海建县哪一年】★
因为“镇”不算朝廷任命官员的行政单位,所以,上海的历史,一般就以获准(即当代所谓上级批文)成立上海县算起。
对于上海建县的年代,我作过考证,主张:1290年提议,1291年奏请,1292年获准。
许多书说1290年奏请,1291年获准,1292年建署,似欠考据。但本书为行文方便,从众,即以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建县年代。
《导基》说得再早,1290年奏请,当年获准,似无足论(但这倒是学术,大家拿出史料来,可以争一争),盖此说非但缺乏证据,想想也不大可能,公文往返几千里,官场办事又多拖沓,哪能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