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二、楹联起源与要求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1:19:40

●【文学来源与形式来源】●

楹联起源有二,文学的源是诗歌的对仗,形式的源是民俗的桃符。

文学的对仗惟中文汉语所特有,可以追溯到先秦,如《尚书》中就有:“满招损,谦受益。”汉赋多对仗。骈(pián)文几乎通篇是对仗。至唐代,律诗中的颔联、颈联,不仅非对仗不可,而且严格要求平仄(zè)。

民俗桃符源于传说,《后汉书·礼仪志》载:“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淮南子》说,相传海上有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下居神荼(shēn shū)、郁櫑(lǜ)兄弟二人,经常巡游四方,以苇索缚不祥之鬼,用桃弓射杀喂虎。人们起初将二人形象画在两块桃木板上,挂在门旁,恐吓鬼怪;后来简化为书写这两位神的名字,又演变为写辟邪或吉祥意义的文字。

按:桃木、桃叶含氰氢酸,能杀虫灭菌,古人视为辟邪之物,正一道道士驱鬼除妖之剑,亦必用桃木制之。

 

●【最早的楹联】●

将文学的对仗与民俗的桃符结合起来,就成为楹联。

最早的楹联肇始于什么时候?照纪晓岚的说法,是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敦煌藏经洞发现有唐开元年间的楹联稿本。

应该说,楹联起始于唐代,行成于两宋,鼎盛于明清。

 

●【字数、词性、句式、平仄有要求】●

楹联要符合:一、字数相等;二、词性相同(名、动、形、虚等);三、句式相应(主、谓、宾等);四、平仄相谐,而且上下联的字不能重复。

所谓平仄相谐,最不易,要求有三:

一、上下联对应位置节奏点(二、四、六)上的字平仄要相反(非节奏点位置字可从宽);

二、上联及下联各自节奏点上的字平仄要交替出现,如第二字平,第四字就仄,反之亦然;

三、上联末字要用仄声,下联末字要用平声(据此最能判断上下联是否挂反)。

 

●【古汉语四声】●

古代汉语四声中,平声属平;上、去、入三声都属仄。现代汉语四声中,阴平、阳平属平;上声、去声属仄。楹联与旧体诗一样,平仄须从古代汉语。

平、上、去三声好办,惟判断入声难,因元代开始,蒙古人发入声音困难,北方话中入声字渐渐消失;清代,满人发不出入声音,“国语”中所有入声字,都转为其他声。

如今要区别某字是否入声,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江浙方言(如沪语)或山西、湖南等保留古音较多的方言试读,短促的一发即收的就是入声字。

如《念奴娇》《满江红》都规定要押入声韵,所以,以此类方言,或半“官话”半方言,背诵常读的如苏轼“大江东去”(其韵为“物、壁、雪、杰,了、灭、发、月”)、岳飞“怒发冲冠”(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毛泽东“横空出世”(色、彻、鳖、说,雪、截、国、热)“小小寰球”(壁、泣、易、镝,急、迫、夕、激、敌)等词,便知何谓入声字——以上括号中字便是也。

按:对于蒙古族、满族为什么不能发入声,好像从没人研究过。我认为,其原因应该是,他们长期生活在高原旷野,马背游牧,语言大多声豪而音长,不会短促的一发即收的入声。是否有理?请专家赐正。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