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石窟与著名石刻
中国佛教石窟,由于佛教沿丝绸之路而东,传向中原,故始于新疆(如克孜尔千佛洞),继则甘肃,后来山西、河南等地,以北方为盛。
●【云冈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砂岩,窟中留巨柱,既撑住洞顶,又增加镌刻面积。雕像与其他石窟比,体量最大,内容最丰富,以昙曜(tán yào)和尚主持雕刻的五窟为代表,据考,五尊巨佛为北魏五位皇帝的形象。
因当时佛教汉化程度不深,故佛像鼻梁高隆,眉眼细长,窟室与佛像之服饰等,也都具有印度或西域特征。
●【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石灰岩,雕像比较精细,惜损坏不少,以奉先寺卢舍那佛像为代表。
卢舍那佛像系武则天助脂粉钱雕刻,武幼年曾为沙弥尼,唐太宗死后又一度入感业寺出家,或说此像容貌端庄,有帝王仪态,即她本人之形象。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主,以飞天最为生动,尤“反弹琵琶”者,虽按人体解剖,这种姿势无法弹奏,但形态好看,引人注目。
●【鸣沙山】●
莫高窟附近有鸣沙山,滑沙时闻异声,故名。
近旁月牙泉,虽在沙漠之中历千年而不涸。但月牙泉半个世纪前水深75米,近五年来只有1米矣。
敦煌生态与建国初比,天然林减40%,草场少77%,湿地每年消失约2万亩,绿洲湖泊80%不复存在,目前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43米,不知下回再去,月牙泉还能见否。
●【敦煌学】●
1900年,道士王某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洞内封存着从十六国到北宋600年间文物5万多件,绝大部分是经卷、写本,学术界研究,称之为“敦煌学”。
可惜藏经洞文物,被法国人汉学家伯希和、英国人探险家斯坦因等以极低的代价弄去许多,卷帙(zhì)大量流失国外,如巴黎图书馆藏有文物价值最高的近万卷;英国国家博物馆(清代译为大英博物馆,今应正名)藏有最漂亮最完整的近万卷;俄国圣彼得堡也藏有近一万卷;中国国内,现有一万多卷。
当然,也有人说,伯希和、斯坦因他们毕竟是精通汉学的内行,对藏经洞文物登记整理且有贡献;那些纸质的经卷写本,如果都留在国内,现在还能剩下多少,难以乐观——完好保存在国外的博物馆里,向全世界学者公开,我们也照样能阅览研究,又何必耿耿于怀呢。
●【麦积山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主,号称“东方第一彩塑艺术馆”。山因形如农家麦囤(dùn)而名之,草木葳蕤(wēi ruí),植被胜过上述三窟。
除以上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者外,著名石刻如:
●【乐山大佛】●
四川乐山弥勒大佛——唐代,僧海通誓志造像,募捐。郡吏索贿。拒:“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吏叱:“尝试将来!”通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惊奔走。继志者二,历90年成。
像坐姿,通高71米,世界之最,人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当代有人发现,大佛身后为一“卧(睡)佛”,首乌尤山,身凌云山,大佛恰在心胸处,是谓佛在心中。
实际上宋代已有人发现,后来之所以不再提起卧佛,盖凌云塔高矗如**,未免欠雅——但也有人说本来就有意如此构思,佛,伟丈夫也。
●【大足石刻】●
重庆大足宝顶山、北山石刻——宋代,尤宝顶山,与四大石窟不同,全部由一人设计,雕刻内容极其丰富,无一重复。世俗风情和故事情节,如牧童放牛、农妇养鸡,以及地狱惩恶等,为四大石窟所无。
上述云冈、龙门、大足三处石窟石刻佛像,堪称中国早(北魏)、中(唐)、晚(宋元)三个时期佛像石刻艺术之代表。
后来,佛教普及,由于财力等原因,佛像大多用泥塑木雕,石窟、石刻就越来越少了。
著名佛寺
●【中华第一佛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中国最早的佛寺。
寺原是官署,如大理寺司法、鸿胪寺礼宾等。东汉明帝时,朝廷派大臣往天竺(印度)取经,由白马驮回。当时两位印度僧人护经来华,并留中国,居鸿胪寺馆所,协助翻译佛经,人们便将那地方称为白马寺,以后佛教场所遂以“寺”称。
●【中国四大丛林】●
浙江天台国清寺——天台宗祖庭,唐代时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为“中国四大丛林”。
●【海内第一名塑】●
灵岩寺宋塑四十罗汉像,素有“海内第一名塑”之誉,与苏州东山紫金庵十六(后增二)罗汉、昆山甪(lù)直保圣寺九罗汉,号称全国“两堂半罗汉”。依我看,后两者实难与前者并论。
此外,昆明筇(qióng)竹寺光绪年间所塑五百罗汉,造型奇特夸张。
●【禅宗祖庭】●
河南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僧众有习武传统,寺后250余座瘗(yì)葬和尚骨殖的舍(shè)利塔,为中国最多。其次是山东长清灵岩寺。
●【大钟寺】●
北京觉生寺——习称大钟寺,内有永乐年间铸的巨钟,高6.75米,唇径3.3米,重46.5吨,击之声闻数里,尾音2分钟余。
钟体内外铸楷书佛经17种,计汉文、梵文23万余字,皆精美馆阁体,无一错别字。
北京钟楼有永乐十八年(1420)铸的大钟,重63吨,过之,但铭文等不如。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有“钟王”,重202吨,虽过之,但工艺粗糙,且铸成时发生火灾,浇水灭火,裂碎一大块,更从来没敲响过(与其旁“炮王”从未开过一样),纯为摆设,哪能比得!
●【藏传佛教寺院】●
藏传佛教寺院多规模宏大,且不作中轴线对称布局。
如西藏地区前藏拉萨大昭寺、达赖常驻锡的布达拉宫,后藏日喀则班禅常驻锡的扎什伦布寺;青海西宁塔尔寺、甘肃夏河拉卜楞寺等。
●【雍和宫】●
北京雍和宫——雍正未即位时所居王府,有人说,乾隆因父生前杀人多,为超度亡灵,改为藏传佛寺。其实清代规矩,凡登基者,原先的王府要么空关,要么改佛寺,当然后者好了。
雍和宫规模宏大,最后一进,有整根白檀木雕刻的迈达拉佛(弥勒佛),巨木植地下8米,地面像高18米,载入吉尼斯纪录。此大木系达赖喇嘛向尼泊尔国王用珍宝换来,千里迢迢送到北京,献给乾隆,单是运输,就极其不易。
●【外八庙】●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包括有小布达拉宫之誉的普陀宗乘之庙,有观世音巨像人称大佛寺的普宁寺等。
外八庙正门都朝山庄。盖康熙、乾隆避暑狩猎期间,必邀蒙、藏等少数民族首领同往,住外八庙,门皆向山庄,含义自明。
著名佛塔
●【佛塔由来】●
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后,遗体火化,留下珍骸,共84000枚舍利子。古印度宣布佛教为国教的阿育王,将这许多舍利子各置于一小塔中,送往全世界吉祥胜地,供信徒礼拜纪念。
所以,塔原是印度佛教徒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子的纪念性建筑,名舍利塔,意译坟冢,音译窣(sū)堵坡、浮图、浮屠。老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宝塔也。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塔就是寺,没有殿堂;或塔是寺的中心,边上附设殿堂。礼佛者注视塔刹,双手合十,绕塔而行。
隋唐后,佛教徒之修行,重视讲经说法,佛寺以殿堂为主,塔移侧位或别院,有的干脆只建殿堂,不再造塔。
但中国塔的外观,除白塔之外,后来大都渐渐演化,功能则由礼佛扩大为藏经、造景、导航、祈愿(如文昌塔、文风塔,皆冀望文运兴盛而筑,因奎星居西方,故该塔多在城西)、瞭敌(如延安宝塔山塔)、镇邪(如杭州六和塔)、纪念(如南京灵谷塔,1928年筑,纪念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等。
●【楼阁式塔】●
华夏大地最多的是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由塔刹(chà,梵文佛国的省译)、塔身、塔基和地宫组成。
塔刹最高,是佛的象征,所以刹也可作佛寺的别称。地宫里常藏有佛舍利子、佛经卷等文物。
楼阁式塔第一要数山西应县木塔,正名佛宫寺释迦塔,外观五层(下层重檐,易误会是六层),内实九层,八面(每面三间),建于辽代,迄今已近千年,高67米余,底层直径30米余,其古、高、大,皆中国之最。
此外如苏州虎丘塔、杭州六和塔、上海龙华塔等,不胜枚举。
●【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的底层比楼阁式高,而以上则缩小层高,使塔檐呈密叠状。
如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
此外如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崇圣寺三塔)等。
●【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又称藏式白塔、喇嘛塔,基本保留了印度舍利塔的样式,其上部如禅杖、下部如覆钵。
中国最早建成的是北京妙应寺白塔(1271年,高50.9米),次年山西五台山大白塔(56.3米)。
还有清代北京北海白塔、扬州瘦西湖白塔等。
●【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是古印度佛教徒在释迦牟尼佛成道处所建的,式样为中间一座大塔,四角各一小塔,以后仿此形式者皆称金刚宝座塔。
如北京碧云寺汉白玉的金刚宝座塔。
●【南传佛教塔】●
傣族南传佛教塔,如云南西双版纳曼飞龙塔,中间一大塔,周围八小塔,也称金刚宝座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