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六、佛教戒律、称谓与礼节 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19:32:18

●【剃度】●

出家的佛教徒,总称沙门。但未成年的,男称沙弥,女称沙弥尼。

沙弥和沙弥尼都要剃度,受戒要增至十戒。

剃度是剃光头发,其意义为去虚饰,断诱惑,别外教,割绝红尘三千烦恼丝。

 

●【十戒另五戒】●

十戒中另五戒为:不涂饰香鬘(màn,引申为落发剃度)、不自作也不视听歌舞(佛教音乐梵呗例外)、不眠坐高广大床(生活不讲究享受)、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不非时食是指“过午不食”,但中国僧人多劳动自给,消耗体力,仍须用晚餐,不在斋堂吃,捧回禅房用。


●【关于袈裟】●

按佛教制度,比丘衣服有三种:一是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打扫劳作时穿,俗称“五衣”;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俗称“七衣”,为平时穿的常服;一是九条以上、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俗称“祖衣”,是礼服,举行佛事仪式或见尊长时穿的。

袈裟本义是杂色,即不用正色,类似青、灰、棕、褐、黄、橙皆可,一般都比较黯淡。

佛寺方丈常穿着如影视戏剧里唐僧的礼服,红色、黄色相间,且夹金线,鲜艳耀目,民间也称为斑斓衣。

 

●【荤与腥】●

汉传佛教关于食物的戒,还包括不食荤腥,通称戒荤。

“荤,臭(xiù)菜也。”(《说文解字》),“艹”字头,如蒜、葱、韭,都是蔬菜,但有异味,即“臭”;

“腥”,“月”字旁,“月”通“肉”,不食,与佛教慈悲不杀生有关。

但牛奶与未受精的鸡蛋,不是生命,都可以吃。昔有僧吞食白煠(zhà)鸡蛋而戏作诗曰:“混沌乾坤一口包,也无皮血也无毛。老僧带尔西天去,免在人间受一刀。”

 

●【食与色】●

《礼记·礼运》载孔子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国时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将此语移一标点,堪发一噱:“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载:“告子曰:‘食、色,性也。’(告子是孟子的学生,许多人误以为这话是孟子说的)”何谓“性”?当然是人之本性,只要是人,概莫能外。

食是维持生命的当然,色是延续生命的必须。二者相比,节食尚可(绝食不行),禁色却难。此话怎讲?盖此二字之本性,都包涵着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不妨分开来说:

“食”只要吃饱,无所谓好坏,或退一步,只要不饿,生理达到满足,心理即无挂碍,无烦扰,比如三碗白米饭就家常菜夯下肚去,此时对山珍海味、龙肝凤脑,已无多大兴趣。所以,佛教徒的不食荤腥,我认为容易做到。

“色”就不同了。生理的欲望可将就,可苟且,甚或自慰,快其一时,但心理之需求,却有专注对象,那真叫“情何以堪”!宋词说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实则昼思夜想,痛不欲生。故世上从无为珍馐佳肴慨然赴死的,却不乏为“色”之对象短见轻生或情杀他人者。

那怎么办?若是俗人,至于极致,势必殉情自戕,一死了之;佛教徒不容许自裁,那就更难克服——纵然将蒲团坐碎,仍逃不脱情的纠缠。

有一首托名寒山的诗道:“春叫猫儿猫叫春,看它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讲的是大实话,但他既然讲出来,可见确实做到了。这样的佛教徒,单是凭真诚信仰的意念,抑制住顽固的**大欲,就不能不让我等凡夫俗子由衷佩服。

 

●【受戒】●

沙弥满20、沙弥尼满18,经考察合格,可到更高规格丛林的戒坛,举行接受具足戒的仪式。

为什么要成年方可?成年人思想成熟,不会轻易反悔。盖佛教徒出家为僧,需长久考验,但若要还俗,只须当众说一声,即可马上恢复为世俗之人。

所以,方丈授戒时,每念一条戒律,都要问:“尽形寿,尔能持否?”意为终你一生,都能坚持吗?受戒者则低首合十,郑重回答曰:“能。”

 

●【度牒与挂单】●

受具足戒后,男称比丘,女称比丘尼,也可概称僧人。

汉传佛教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严厉而繁琐,故也称大戒。

僧尼持有官府发给的度牒,可免赋税、劳役,可云游四方,到其他佛寺挂单,供吃供住,交流学习。如该佛寺条件所限,可告知困难,限以时日,代买车船票,送别。

 

●【七情六欲、六根清净】●

佛教又有禁绝七情六欲的说法。

“七情”一般照《礼记·礼运》说:“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

“六欲”多从佛教说,为: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

此外,六根清净的“六根”和相应的“六尘”,指: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贪细滑;意——贪乐境。

 

●【僧尼称谓】●

比丘尊称和尚,指有身份地位者,后来成了习称,也可俗称师父;比丘尼习称尼姑,也可俗称师太,但对年轻尼姑,应称师兄师弟,不称师姐师妹。

对佛学水平较高的僧尼,称法师;精通经藏的称“经师”,律藏“律师”,论藏“论师”。

三藏都精通,为“三藏法师”。年高德劭(shào)的,可称长(zhǎng)老。

 

●【烫香疤洞】●

有人以为和尚头顶所烫香疤洞表示级别高低,大误。

烫香疤洞古代没有,元代以后汉族僧人中曾行,目的是区别真假,但造假并不难,烫者也就不普遍。

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六届全会通过《全国汉佛教寺院管理办法》,明文规定“废止烫香疤洞的做法”。

因此,我凡看到烫香疤洞的和尚,反怀疑他是假的。

 

●【僧人职务】●

对僧人也可以职务称:如佛寺住持(勿写为“主持”)者为“方丈(zhāng)”,“住”是常住,“持”是主持;“方丈”意为有德者居室不求深广,一丈见方足矣;

掌日常事务、经济库房的为“监院”(当家和尚);

管接待事宜的为“知客”……

 

●【德号上下】●

如欲以法名称呼僧人,可“请教师父德号上下”,或“请教师父上下”,不能问“尊姓”,盖和尚都姓“释”(东汉至晋还多姓“竺”的,源自印度旧称天竺)。

“上下”是和尚法名的两个字,如玄奘即为上玄下奘。

 

●【六和】●

佛教僧众内部,以“六和”为团结要旨: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同善,意和同悦。

有人写作“六合”,不通,六合是东、西、南、北、上、下。

 

●【合十】●

佛教普遍行合十礼,对活着的人,指尖应低于眉心。

拜佛五体投地,磕头时手心向上。

《导基》说佛教有拱手抱拳的礼节,显然瞎讲,我从来没看到过和尚拱手抱拳。

 

●【防骗】●

佛教徒烧香,是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清香一炷三炷,甚至心香一瓣,都无可无不可。很多人逢年过节,一掷千金,大老清早,争烧头香,佛教根本就没这个讲究。

现在有许多旅游景点,借敬佛崇道为名,行敛财捞钱之实,设置假冒伪劣的“大师”“活佛”,巧舌如簧,劝诱游客解签、算命、许愿、烧“高香”、请“护身符”,动辄百元千元,全是违反佛教、道教本义的欺骗行为。

也有游寺庙者,喜欢乱掷硬币,或在木构缝隙中嵌钱,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如是祈求,应在佛前;如捐功德,宜投箱内。把福田种到水池中石头上,显然是对佛的不恭敬。

不过,现在有些佛教旅游景点,追求效益,“和尚”拿工资奖金,你钱越扔多,他越开心。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