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第一章  汉 族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18:30:37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先秦称“华”“夏”;华是美,夏是大。因汉代国力强盛,东汉始,我们的祖先,遂称汉人,后为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称汉族。

汉族的传统节日如:


春节

●【农历新年】●

古时将立春作为春节,农历大年初一称为元日、元旦。

中华民国初,用公历,废旧历。北京政府内务部呈文:拟1月1日为元旦,正月初一为春节,端午夏节,中秋秋节,冬至冬节。

总统袁世凯认为,既已五族共和,端午等汉族节日,不宜强加他族,只批准了春节。

春节与立春相差在半个月之内。旧时皇宫举行大朝,各级官府也贺岁;延续至今,称为“团拜”。

从前“千门万户曈(tóng)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变为春联,始于唐或五代,行成于宋,明清为盛,今市售印刷品多俗,文人自书的时有佳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驱鬼,辟邪。“轰然一发使人惊,直上浑疑万里行”,“粉身碎骨非儿戏,要向人间镇太平”。气氛热烈,但易引发火灾,造成伤亡,大不幸。

昔在水缸、木柜上倒贴“福”字,谐音福“到”,现代模仿,多在门上乱贴倒“福”,也不怕福真的倒了。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放假时间也最长,传统至今。但大吃大喝,实为陋习,盖古代年节祭祀鬼神,祭后吃祚(zuò)肉,令人愉悦,如今天天可吃,何必集中于过年,狂轰滥炸,既乏滋味,又伤身体。

 

元宵

●【正月十五】●

古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作为天官生日,天官赐福之辰,放天灯庆祝,舞狮子,猜灯谜。

另外,七月十五为“中元”,水官生日,放河灯(因佛教以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济恶道饿鬼之厄,人或称为“鬼节”。但民间七月三十日插香于地,是地藏王菩萨生日);

十月十五为“下元”,地官生日,放街灯。中元、下元之民俗,皆宋太宗诏罢。

初唐,上元前后三日,张灯喜庆;北宋加延两天;南宋十三至十八,辛弃疾词句称“火树银花不夜天”。

朱希真(女,一说欧阳修)《生查子》脍炙人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古代为防火,限灯,但元宵期间开禁,乃有州官名田登者,为避己名讳,出告示“准放火三日”,留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笑话。

今常设灯会旅游节,但浪费甚巨。如报载2008年杭州耗资千万元,灯彩亮了三天,拆除回收,仅灯泡电线,人工精力,更难数计。这几年,中国那么多城市,又当如何?

各地欢庆节日搞的临时美化,其实也都如此:城市互相攀比,媒体推波助澜,花费纳税人的血汗,却从不见有人大代表提出过反对意见。

 

清明

●【清明——天朗气清】●

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前一或二日即为古代的寒食节,向有扫墓祭祖的习俗。唐玄宗时规定,“寒食上墓”,“不得作乐”,清明始许举火烧煮。

宋元以后,寒食节渐淡化(中国节日凡有吃的,都可以绵延久长,反之,如寒食,没得吃,终究被遗忘),清明成为上坟祭祖与踏青游乐的节日。是时风和日丽,春意融融,人们除祭奠外,兴行郊游娱乐,有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

因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名作,有人以为清明必多雨,上坟应悲哀。不对。清明作为节气名的原义,就是天朗气清,常丽日明媚,莺飞草长,姹紫嫣红。即使不晴,也风和雨细,心旷神怡。纪念先人更不必悲哀,良辰美景,旅游正当其时。

有人很多人把杜枚这首诗解释错了。其实,唐代祭祖在寒食,非清明,“路上行人”更不是扫墓者,而是离家的游子,诗人自己。

唐诗中词语解释与今有所不同,正如“无赖”不是痞子,“落魄”有别潦倒,“放荡”无关品行,“伤心”绝非哀痛,“吹嘘”常作褒词,“龌龊”不等于肮脏,“难为情”没有不好意思,“美人”可以是男子(甚至品行好的长者),“萧娘”不一定姓萧(南朝齐、梁皇帝皆姓萧,萧是望族,萧娘指代贵妇)……“断魂”也未必悲恸。

清明时节,出门遇雨,淋得狼狈(“断魂”),湿冷难受(“断魂”),赶快找个地方,喝两杯暖乎暖乎;或是沉迷春色(“断魂”),飘然欲仙(“断魂”),所以问酒家何处有,饮一壶助诗兴。

如果“断魂”是因悼念祖宗而哀伤,试问“借问酒家”干吗?扫墓跑到“杏花村”去吃喝,岂不有悖于对先人的崇敬,为儿孙的孝道?

 

端午

●【端午并非吉日】●

原为“端五”,五月是午月,五、午又同音,晋周处《风土记》载:“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午’”。

“五”是阳数,本吉,但二阳相重,反而凶,古以五月尤其五月初五为不祥。如孟尝君生于五月初五,父欲弃之。钱镠(liú)同样,老妪劝说才存活,故小名婆留,后发迹,谐音改镠。

正是为了辟邪,故是日多悬菖蒲(斩妖之剑)、蒜头(击鬼之锤)、艾蓬(香气可驱虫豸)于门,饮雄黄酒或将之涂小儿额及鼻、耳间杀菌;还以五彩丝线投江祭江神,造龙舟竞划送瘟神。

 

●【由辟邪而纪念诗人】●

唐代以后,上述习俗,被附会纪念屈原五月初五投汨(mì)罗江而死,除仍流行菖蒲、艾草、雄黄酒等外,又用五彩丝线扎粽子和赛龙舟。

注意:雄黄学名硫化砷,是制信石(三氧化二砷)即剧毒砒霜的主要原料,本身虽然不是砒霜,也有微毒,不宜食用。

 

七夕

●【七夕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夜,旧时女儿家陈瓜果糕饼于庭院,将七枚针插于藕,捻线连穿七针孔,或浮针于水面,看碗底针影,向织女乞求智巧,祝愿得配如意郎君,故也称女儿节。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拆散,阻隔于银河,力争,允许每年“七七”,借鹊桥渡河相会。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照郑板桥的说法,“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牵牛星、织女星,怎么找?不难。夏夜晴空,从东北向南,1000多颗恒星闪烁汇聚,横亘如带,此银河也。东侧三颗星,居中者大而亮,如牛郎用扁担挑着一双儿女,天文学称“天鹰α”;西侧呈等边三角形三星,如织女用的梭子,天文学称“天琴α”——这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了。

 

●【女儿节蛮好,何必情人节】●

秦观的《鹊桥仙》写得实在好:“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回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按: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传说他是苏轼妹婿,无据,苏没有妹妹。

“四学士”是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lèi)。黄庭坚诗、书都好,有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当代有人提议将“七七”作为中国情人节,但商家虽炒作,青年少响应,你想嘛,哪一对情人愿意一年只一次相会?

 

“四大民间传说”

●【四大民间传说之我见】●

《白蛇传》最可读——故事情节丰富,白蛇可羡,青蛇可敬,许宣可恶,法海可杀。

《牛郎织女》最可叹——你个织女啊,日日思儿女苦,干吗不乘鹊桥之渡,跑过去,打死你也不回来。

《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可悲——祝英台既然曾以死相争违父命远行读书,为何不以死要挟逼老爸退马婚而迎梁婿?事急矣,又为何不学卓文君,与梁兄私奔,一走了之?

《孟姜女哭长城》最可厌——青壮年保国卫民责无旁贷,就你哭哭啼啼拖丈夫后腿,还居然哭倒千万劳动人民艰难困苦修筑起来的长城,破坏了重点国防工程。

另外,你发现没有,这四个民间传说,男主角全都庸碌无能,梁山伯简直弱智,比呆头鹅还呆;许宣蠢极,轻信谗言,害他老婆,那白娘子美貌贤慧,温柔体贴,就是出身不太好,爹妈是蛇,算妖精,可她从不害人,如给你,你不要?真的不要?我娶她。

四位女主角看中他们的,惟一优点,是忠厚老实,可与厮守。但如果单凭老实与厮守,便得配如花美眷、似水佳偶,做男人也太便当了。因此,我认为,这些民间传说,恐怕都是酸腐文人穷极无聊,想入非非杜撰出来的。

 

中秋

●【八月十五】●

源于秋分祭月,因秋收正忙,“一年明月今宵多”,宜稍稍休息;又因秋高气爽,八月十五,月亮圆圆,联想到亲人团聚,“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于是有赏月之举。

至于吃月饼的风俗,传说与元代民众八月半举事作联络暗号有关,实际上中国人明代才开始吃月饼。

此外,旧时将年节、端午、中秋称为“三节”,商家多与赊账的买主在三节结算账目。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最著名也可以说写得最好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重阳

●【不祥之日成“佳节”】●

阳数最大为9,故九月初九是重阳,与端午一样,不祥。

古称茱萸(zhū yú)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又认为登高眺望可祛灾远秽。汉魏已有佩茱萸囊于衣带、插茱萸枝于鬓发,饮菊花酒以及登高的风习。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香气。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从前,还有放风筝以除去晦气的民俗(见《红楼梦》七十回)。

现在仍保留的是重阳登高与吃重阳糕。糕与高谐音。重阳糕又名五色糕,不仅加红枣、赤豆、蜜饯丝,还插彩色小纸旗于其上,盖古人认为五彩有驱恶作用。

正因为重阳有求寿、辟邪的意义,今人视作敬老的节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