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十二、书法鉴赏 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14:01:28

●【楷书名作与唐代名家】●

楷书也由隶书演变而来,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笔画更丰富,结构更严谨。

楷书亦称“真书”“正书”,东汉已初见,至魏晋南北朝而成熟。

“楷”一说是工整、直硬,一说是可以作为书写之楷模。

南北朝的名碑刻,如陕西褒城褒斜谷的《石门颂》、江苏镇江焦山的《瘗(yì)鹤铭》,人称“北有《石门颂》,南有《瘗鹤铭》”。后者署“上皇山樵”书,据说是梁武帝时道士“山中宰相”陶弘景所写,后人誉为“大字之祖”,宋初因雷击崩落长江中,康熙末打捞起部分。

唐代因统治者爱好,且作为取仕之道,科举考试有“明字科”,《选举志》列四标准,其“三曰书,楷法遒(qiú)美”,故名家辈出。

如欧(阳询)险峻浑穆,虞(世南)刚柔内涵,褚(chǔ遂良)劲健有力,薛(稷)瘦硬通神,人称“初唐四家”。

更有“颜筋柳骨”:颜真卿开阔大度,元气浑然;柳公权铁划银勾,清俊挺拔。

苏轼评:“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李煜嘲颜字如“叉手并脚田舍汉”,我道此是真君子质朴本色。

按:颜鲁公高风亮节,故从前人教子弟学书亦学其品。尝闻有人以为《颜氏家训》是他的作品,大谬,撰《家训》之颜,是南北朝北齐的颜之推。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行(xíng,方言háng)书可以说是楷书的快写。

不妨打一比方:楷书如立,草书如奔,行书如行(走)——这个“行”,可谓得行书之真髓。所以人们也把接近楷书的行书称为“行楷”,接近草书的行书称为“行草”。

张潮说:“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行书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晋羊祜hù,,儒将,操行高尚)缓带轻裘,正是佳处。”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就写得仿佛行云流水,潇洒自如,颇像该序文中的语句:“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惜《兰亭集序》真迹,据传随葬于唐太宗昭陵,存世皆双勾摹本。所谓双勾,是用纤毫勾描出空心字,然后填黑中间。

兰亭曲水流觞(shāng)本事: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刚过知命之年、时任会稽刺史的王羲之,邀请尚未发达的名士谢安、辞赋家孙绰等,连同王氏家族,包括最小儿子献之,连王羲之共42人,聚会于绍兴兰亭,修禊(xì)祛邪。

“三月上巳”,又称“上巳节”,先秦时已有此风俗,三月上旬巳日那天,到水边祭祀沐浴、祓(fú)除不祥。但事实上,地支以十二为周期,十天之内可能恰巧没有巳日,魏晋时遂改为三月初三。

 

●【曲水流觞】●

王羲之等都是文人雅士,或以为赤身裸体,有碍观瞻,于是众列坐溪旁,浮酒觞于水,流淌谁前,作诗一首;诗如不成,罚酒一觞,作为诗趣酒兴。后人称之为曲水流觞。古典园林时见“禊赏亭”“流水音”“流杯亭”之类,徒模仿场景,装饰而已。

按:觞指羽觞,椭圆形酒器,容较浅,两侧有长而平的把手,如人容长脸儿之有双耳,故又名耳杯,古人双手捧起,一饮而尽,以示敬意。

按:汉语有“滥觞”一词,“滥”是浮起,原形容长江源头水少而浅,仅能浮觞,后指事物的起源。有人由“滥”想到滥竽,将“觞”看错为“殇(shāng,未成年而死)”,以为贬义词,误也。

时王羲之等11人各二首,另15人各一首,余16人无诗,罚酒。诗合为集,王欣然挥毫,文不加点,作《兰亭集序》。文章上半甚佳,下半蹩脚,有人认为是拼凑伪作,这且不论。精彩的是书法,因不是写好之后再专门誊抄作优美姿态的刻意表现,而是胸有成竹一挥而就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论者谓其笔势“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恰如其人之气质。

王羲之与其幼子献之,世称“二王”。王羲之又有侄王珣(xún)。乾隆因喜得羲、献、珣三王之稀世墨宝《快雪时晴帖》(唐拓)、《中秋帖》(临本)、《伯远帖》(真迹),将养心殿西隅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三帖也都行书。

 

●【最见性情是行书】●

关于“字如其人”,我的看法是字不一定如其人之品行,但大致如其人之性格,屡验不爽。今人多用键盘码字,动笔写汉字敷衍了事,又当别论。

书法的本源,是实用,相比其他书体,最实用、最见性情的是行书,中国人写得最多、最漂亮的也是行书。

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稿(文)》,祭奠安史之乱中英勇就义的侄子颜季明,壮烈悲情,熔铸字里行间,堂堂正气,凛然扑面而来;

“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是他贬官黄州写的两首诗,孤独惆怅,凝于笔端。《祭》《寒》和《兰》一样,都是书者即作者,而且原稿原作。

 

●【《平复帖》不是祝友人康复】●

中国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作品,是一幅行草,西晋陆机(261—303)的《平复帖》,早于兰亭胜会至少50年,多则可能100年。那是陆机书写的一封书扎,残缺,存80多字,秃笔信手,清丽率真。

许多人从“平复”二字,顾名思义,以为是祝友人平安康复的信,大错特错。

启功先生考证,陆机那封信,谈到三个人的情况,首句就是说第一位,身体很糟糕:“彦先(人名)羸(léi,瘦弱)瘵(zhài,病,多指痨病),恐难平复。”后人于是称之为《平复帖》。瞧原文,明明是担心友人“恐难平复”,病看来好不了了,怎么会是祝贺康复之词呢!

有人评赞此帖的书法,“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狂气”,或以陆机《文赋》名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形容之,不为溢美。建国初,张伯驹将此吉光片羽捐赠给国家。

 

●【北宋四家与瘦金体】●

唐以后书法名家如“(北)宋四家”:苏(轼)丰腴圆润,黄(庭坚)瘦峻跌宕(dàng),米(芾)超逸入神,蔡(襄)温婉闲雅。

按:此四人之排序,乃明人如唐寅所说,既不是年齿,也非以书艺高下,而我看,四个姓氏,正好现代汉语之四声,读来顺口也。

苏东坡书法强调“意”,自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这个“意”,其实也正体现了作者的书卷气。

苏、黄有师生之谊,苏曾诮黄字太瘦,如“树梢挂蛇”;黄反唇相稽,说苏字扁腴,似“石压蛤蟆”。言罢两人拊掌大笑。

宋徽宗赵佶素喜黄庭坚书,并由黄书启发,创“屈铁断金”的瘦金体。正是他,命黄庭坚写了《戒石铭》,诏令全国各地州县衙门,统一镌刻于碑石。

《戒石铭》最早是宋太宗从后蜀主孟昶短文中选录的四句,当时就曾亲笔书写。但普及全国,是百余年后徽宗时事。也有史籍记载,诏令黄书写的是其子高宗。顺便提一笔,蒋介石的书法也学黄庭坚。

董其昌评“宋四家”,笑苏轼字如“墨猪”,对米芾评价最高,说“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苏轼也赞米“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米芾曾对宋徽宗评论,说蔡襄“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自己是“刷”字。语虽尖刻,倒也道出了各人用笔特点,尤其这个“刷”字,能感觉到书写时的酣畅淋漓。唐伯虎说:“观苏、黄、米、蔡之书,果如其说。”

有文章说宋体字是秦桧创造,因鄙其为人,故不称“秦体”,以朝代名谓之“宋体”。那是胡编乱造。宋体是雕版印刷发展至宋代的产物,横平竖直,转角尤顺刀势,为刻工所创,流行于明代,根本不是书法。

 

●【元明书家】●

元赵孟頫书画皆精,其字遒丽优雅,乾隆所喜。因赵是宋之宗室,却仕于元,明人鄙之,尤董其昌,说赵字媚。且不论仕元该不该指摘,就此“媚”评,也足见赵书漂亮。不漂亮,怎么媚?

按:书法家如颜真卿,德艺双馨,固然千古流芳,但赵孟頫处乱世求生,凭本事吃饭,也无可厚非。改朝换代帝王事,宗室就该为殉葬?假设董其昌晚生五十年,恐也会仕清,例子不胜枚举。

有人称欧、颜、柳、赵为“楷书四大家”。或谓王、颜、赵三位为中国书坛千年间执牛耳之大家。

明文徵明小楷隽美,祝枝山变化奇瑰。文、祝书品,相比工整严谨、毫无个性的“台(馆)阁体”,后者简直如粪土耳。

董其昌书法有理论,其字俊逸端秀,时人称“南董北米”,米是宋米芾的后代米万锺,其实比起独步明清的董,差得远了。康有为不喜董字,批评他“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未免偏激。

明末清初的王铎,雄健苍郁,“力如金刚,声如彪虎”,“劈山超海,飞沙走石”,或谓其一扫赵孟頫三百年来媚骨,尽洗董其昌风靡一时儒雅,人谓“后王胜先王(羲之)”,从气势言,不为过也。

与王铎齐名的黄道周,今人沙孟海称其楷书“如断崖峭壁、土花斑驳”,草书“如急湍下流,被咽危石”,行草大字,尤其“险怪”。

 

●【清代名家】●

清代名书家如刘墉、翁方纲。翁之婿戈某是刘之弟子,翁曾讥:“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刘反诘:“问汝翁哪一笔是自己?”刘墉号石庵,曾任大学士,民间呼“宰相刘罗锅”,其实不驼背,乾隆见他上梯躬行,与之戏言耳。

“扬州八怪”中,金农的“漆书”,似用漆帚所写,秃笔重墨,独具一格。

另一怪郑燮(板桥),于“八分书”(隶书某一时期的别称)中易入楷、行、草各半分,创“六分半书”。相传板桥梦中习字,指划妻身,妻责“人各有体,你练字写到我身上做啥?”板桥由“人各有体”恍然大悟,起身施礼,说谢夫人点拨,遂发明“板桥体”。

邓石如以篆书见长,融入隶意,聚气于字之中上部,密不透风,而下部则舒展开张,疏可走马,故于朴拙之中显露出一股灵气。

伊秉绶隶书方严整肃。何绍基学颜,行楷潇洒奇宕,当代舒同体即源于何。何香凝曾赞:“国共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gcd有舒同。”

康有为好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一联,其字奔放不羁,拙中见巧,就如所写的这两句。此联语我尝见于洛阳龙门石窟岩壁,署陈抟书,揣摩书法,有康气味,当然是康学了陈。

 

●【国民党四大书家】●

民国有国民党元老四大书家之说:谭延闿楷,于右任草,胡汉民隶,吴稚晖篆(先前是张静江,吴不服气,苦练,终于胜之)。谭、于尤为杰出。

谭延闿是文人出身(末代会元)的军阀,曾总结出一句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1920年,他首倡“联省自治”,两年后在湖南实施省宪,获得广东陈炯明响应,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支持。

谭是南京国民政府首任主席(8个月,以后就是蒋介石—林森—蒋介石),在任上恪守“三不”,一不负责,二不建言,三不得罪人;为官圆滑,有“文甘草”“水晶球”之称。书宗颜体,气势磅礴。好美食,因字组庵,号无畏,创名肴“组庵鱼翅”“畏公豆腐”。50岁中风卒,葬中山陵东侧灵谷寺后山上,陵园园林式,环境甚佳。

其弟谭泽闿不倚兄势,卖字谋生,取润低廉,自食其力,可钦。《文滙報》报头即他所书。

于右任为人正直,能诗,有”一代草圣”之誉。同盟会时创办《民呼报》,遭清廷威胁说要剜其双目,索性去“呼”字两点,改出《民吁报》,时人称“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

南京国民政府时,除首任蔡元培与两个多月赵某外,于右任始终担任监察院长。曾手书“不可随处小便”贴于院壁,未几,被人揭去,剪裁装裱成“小处不可随便”。

1964年卒于台湾,遗诗“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胡汉民耿介有操守,为孙中山生前所倚重的理论家,力主以党治国和训政建国,在1930年代“党国五巨头”中,名望次于蒋、汪,而在孙科、陈铭枢之前。

因与蒋介石“约法”之争,身为党国元老、立法院长的胡,一度竟遭非法软禁。后居香港,1936年脑溢血卒。

张静江出身湖州南浔富家,有豪侠气,早年资助孙中山革命而不吝,后屡在关键时刻为蒋介石指点迷津。如蒋奉孙命筹建黄埔军校,争权闹意气,甩手回上海,张晓以理义,并向孙说项,推荐蒋为校长,后又提名蒋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因张醉心经济救国,政治理念大异于蒋,终受排挤而淡出商界政坛。

吴稚晖名敬恒,反清资历甚老,淡于做官,好发议论,语多诙谐,又喜骂人。

如骂冯玉祥“草包出身”,胡汉民“政治垃圾”;汪精卫投日,斥:“卿本佳人,奈何作贼!”汪气得三日不食。

又尝说房事之节制,作无锡俚语曰:“血气方刚,切忌连连;二十四五,不宜天天。三十以上,要像数钱(银元一叠,意为五天一次);四十出头,教堂会面(一礼拜七天)。五十之后,如进佛殿(初一月半,半月);六十在望,像付房钿(一月)。六十以上,好比拜年(一年);七十左右,解甲归田。”未必尽对,可见滑稽。

 

●【现代名家举例】●

鲁迅的字,结体内敛,线条含蓄,厚实质朴,沉着隽永,读之如味杜诗。

弘一法师李叔同晚年书法,简洁,融和,不喜欢的认为寡淡如水,毫无艺术,爱之者称之为字字清正,出自天籁。

沈尹默早年写字,受陈独秀“其俗入骨”的批评,遂遍临历代碑帖,终于功力浑厚,笔法精到,成一代泰斗。我曾见陈独秀书一联,满纸霸悍之气,凌厉逼人,怪不得批评别人的字也狠。

毛泽东的草书,虽说存世大多是写了许多张后挑选的,目空一切,挥洒淋漓,当代无出其右,后世恐也难望其项背。

郭沫若书法存世颇多,好之者赞其豪放洒脱,鄙之者贬为粗疏媚俗;一般书家都是愈老愈淡逸,郭却是晚年比早年更张扬“火气”。

 

●【碑与帖】●

上述书法举例,或碑或帖,都后世习字之范本,但两者有区别:刻于碑石,然后拓(tà)在纸上的,黑底白字,为碑;笔墨写在纸上的,白底黑字,叫帖。

碑上的字,因石质迸裂和风化,虽略失原味,却较多古趣,但拓多了,棱耗锋钝,也容易走样。学习写字,最好还是临帖,笔锋笔势,明明白白。

 

●【书比画难】●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书法比绘画更“高”更“难”,为什么?

一、画可以添改(油画更涂涂抹抹,面世之前,始终是“半成品”),字却得一笔写成(现在大多数书家连草书都是慢慢描出,那只能称为“书匠”);

二、字人人会写(也有书家把某些字“返祖”绘成象形图画,那是哗众取宠),但要称得上艺术,就大不易,更何况成家!

 

●【欣赏书法艺术,不要胡说八道】●

旅游场景所见书法,如摩崖石刻,如碑碣,如题词,要注意欣赏其文学意义、书法艺术,兼及刻工。常有导游,喜欢添油加醋,想象杜撰,天花乱坠,不足取也。

如桂林阳朔碧莲峰“带”字,据说包含“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甚至敷衍出十四、十六个字。

许多地方的“寿”字、“孝”字,被说成笔画中含有什么文字或图画。

有的字的写法,本来十分正常,比如康熙题杭州“花港观鱼”,“鱼”下行书连成三点,导游偏要说,如写四点,鱼就烧“焦”了,殊不知从篆书看本源,“焦”下四点是“火”字变形,“魚”下四点是鱼的尾鳍,不相干的;

曲阜孔府纪晓岚书门联(典型台阁体,呆板无趣,甚至丑陋,偏有的书称赞其书法如何精妙),“章”字下部中间一竖贯通,导游说这是文章通天,须知“章”字大篆就是一竖贯通的;

上海“南浦大桥”,邓小平将“浦”字右上一点,点在一划的下面,本是个人习惯,结果也被导游演绎出当时香港未归的奥妙大义……

须知书法就是书法,汉字就是汉字,硬要无中生有挖掘出什么深意来,只能说明解释者文化浅薄,无知无聊,如图谶(chèn)之牵强附会也。

 

●【电脑字模算不上书法】●

还有,书法上下连贯,文字各具性情,须识读通篇,体会其整体全局的生动气韵。

现在绝大多数新建或重修旅游景点的楹联、碑刻,很不注重书法,都从电脑字库打印放大。那些原是单字,仅便利于击键码字,主事者不知此理,拼凑起来,制成楹联,镌作碑石,就如橱窗里的服装模特,了无生气,医学院的骷髅教具,难看得要命。

跑遍全国旅游景点,到处如此千篇一律的“书法”,实在是我中华民族的耻辱。

何况,这些东西,若干年以后,就是古迹。我们的子孙后代,游山玩水,除了电脑中字,将无21世纪的书法艺术可以欣赏,恐怕要把你我这一代人骂死。

我自己,现在已经有这感觉了,常常到什么地方旅游,一整天,没有一个字看得上眼,于是骂那些景点的负责人、管理者太没文化,笨笨笨,笨到死!

其实,各地都有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请他们挥毫,镌刻于公共场所,只要照样落款(本来就应当让书者署名),即使不给报酬,都会很高兴,有司何乐而不为?那些字肯定要比电脑字体耐看,至少体现个性,有欣赏价值。

当然,但愿不要借政要之名,搞行贿之实,请那些字并不见得高明而暗中劣迹斑斑的领导题写,一旦这老倌儿捉将官里去,身败名裂,倒是弄巧成拙,还要雇人铲掉,反而赔煞老本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