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五、明清科举 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12:46:09

●【入学】●

院试考取,名次分三等,各若干名,不管第几等,皆已算入学、进学,成为“生员”,俗称秀才。

由此,即为有了功名,可参加祭孔(祭毕,享用一份冷猪肉);可称“相公”,戴上方巾(清代因剃发结辫,戴瓜皮小帽),换穿青衫(青黑色的长袍),这是身份转换的象征,老百姓不可戴方巾、瓜皮帽,也只能穿短衣。

宋代詹义73岁才入学,作《自嘲》诗:“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佳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笔记载,还有99、100岁的老人赴院试(或说乡试、会试),由曾孙打着灯笼前导,上写“百岁观场”,意思我来瞧瞧热闹的,既因廉颇老矣尚能饭而自豪,又为与后代小辈同考试而解嘲。

也有一种情况:院试成绩不错,却因为生员名额有限,没能录取,那就发给一份执照,允许下一回不经过县试、府试,直接参加院试。这一类童生,有个特别名称,叫“佾(yì)生”,佾是古代乐舞的行列,孔庙祭孔时,他们可以充任乐舞生,如演戏之跑龙套。

 

●【生员】●

生员是正式的知识分子,国家干部的后备人材,不但免本人、减全家赋税徭役,而且诉讼见官可不跪、不打。地方官无权开革其功名,要呈报省一级的学政,核准方可。

戏剧有时出现审案官喝令跪,士不跪,说我有功名,官当场醒木一拍,将其功名革去。这是为了表演方便,事实上,要经过必要程序,学政不同意,就革不掉。

 

●【——廪生、增生、附生】●

生员中有若干名额,给予成绩优秀者,可享受定期口粮补贴,每月领官米六斗,够一家四口不饿,称“廪生”;

人数超出编制限额者,称“增生”,补贴待遇起先同廪生,后因人多,廪膳减少,以至没有;

初入学的生员为“附生”,一概没有补贴。

可见,除廪生日子还过得去,大多数生员,若另外不营生计,无其他收入,必然拮据,不然怎么叫“穷秀才”呢。

 

●【——贡生】●

廪生优秀者或轮年资,可成为“贡生”。贡是进贡人才意思,名目不少,如:

拔贡(选贡)——每12年“拔”一次,送到京城,经吏部朝考后,根据才能,派以官职;

优贡——各省学政三年任期满,卸任时从廪生中遴选数人,保送入京,朝考后派官;

岁贡、恩贡——每年选送若干廪生,入京都国子监(jiàn)读书,是岁贡;如遇上重大庆典,增加一次选送,为恩贡。

此外,还有一种纳贡(例贡)——那就差劲了,是生员花一笔银钱捐得贡生资格,从而入国子监读书。

常有贡生根本就不赴京城、不入监读书,仅享贡生荣名,地位高于一般生员。

 

●【国子监】●

国子监是国家的教学管理机构与最高学府(“国子”原义是高官或贵族的子弟),主官为“祭酒”(古代祭祀敬酒,以年高德劭shào有学问的长者行祭酒仪),相当于校长,从四品;副职“司业”,教务长,正六品;“监丞”,督责学员操行成绩,正七品。国子监的教师为:“博士”从七品,“助教”也从七品,学正正八品。

庚子拳乱后,国子监的教育管理职能归管学大臣,1905年成立学部后归学部;学府部分,改为“广育人才,讲求事务”的京师大学堂,后来成为北京大学。

许多人以为,既然国子监高于地方学府,在监读书者身份就比平常生员高。不对。在国子监读书的,资格不一,最高是由举人而入监的,名“举监”;其次生员入监者,名“贡监”,这二者,相当于读博士、硕士的研究生,高于一般生员;最差是连院试都没通过的捐监者,通常就称为“监生”。

 

●【——监生】●

但监生确实有其所优渥(wò):不但功名相当于生员,可以参加乡试;享受廪膳,以及其他经济待遇;还能候补派选为小官,甚至本人都用不着进监读书,在国子监注个册就行。为什么监生能有如此待遇?听听名儿就知道了:

荫监——父、祖是朝廷高官,子孙得其荫庇;

恩监——父、祖立大功劳或以身殉职,皇帝特赐功名,这两种都只须经过一次形式上的朝考,即可授予官职。戚继光年轻时就因是将门之子而成为军官,但他宁愿凭本事博取功名,正式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武举人,再以武艺战功,一步一步成长为将帅。

捐监——花上一大笔钱,买个出身,以应乡试,或备选官。

所以,这些监生虽然也称“生”,但由于不是通过院试考上来的,都自惭比正经科举出身低了一等。

事实上也确是这样,生员可入文庙祭孔,监生就不行,有句俗话说:“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

我幼时玩《升官图》,科举升级的次序就是:白丁——童生——案首——监生——秀才(生员)——廪生——贡生——举人——解元……瞧,监生比一般生员低哩。

 

●【官学——庠】●

府、州、县都有的官办的庠(xiáng,学校),称府学、州学、县学,供生员读书,增生、附生还需付少量学费。

统治者最怕知识分子议政,洪武设卧碑于各学府中的明伦堂,公示禁例十二条,如生员不得干涉词讼,不得妄言军民大事;

顺治卧碑另加八项,如生员不得言事、不得立盟结社、不得刊刻文字等——言论、结社、出版,恰是近代西方倡导的知识分子“三大自由”。

 

●【庠之教学官】●

各级学府都置学官,其职称,府为“教授”(进士充任,正七品),州为“学正”(举人充任,明未入流,清正八品),县为“教谕”(品级同学正);且都设“训导”,又称副学,训导即教师,也由举人充任,明未入流,清从八品。

明初训导人数编制:府学四,州学三,县学二,生员定额十倍之。当然,实际上是由生员数决定训导多少,大致每十名生员,可有一训导。

 

●【生员名额】●

各地生员的名额,是按照缴纳赋税数量与户口多少、文风兴衰而定的。

明初,朱元璋恨苏州人曾帮张士诚拒守,刻意报复,加重赋税,其他地方,皆征收不到1/10的农业收入,苏州竟要缴纳2/10。税收之重延续到清朝。

苏州人是苦了,但科举录取的名额也多了,读书风气因而愈盛。清朝的状元,约1/6(一说近1/4)出在苏州。厉害吧。


●【生员之岁考、科考】●

生员平日不一定在庠学习,可以在家中读书,但考试不得缺席。

生员的考试分两种:一种是“岁考”,多在上一届科举考试结束的当年,即丑、辰、未、戌年,检查学业,赏优罚劣,北齐时有过罚饮墨汁之例;

一种是“科考”,多在岁考的第二年,寅、巳、申、亥年,即举行乡试的前一年,甄(zhēn)别资格,合格者可参加明年的乡试,如考得不好,或漏考了,还可补考,称为录遗,录遗一般在乡试前进行。

 

●【正考第一级——乡试】●

乡试的“乡”,出于“乡学”,是相对“国学”而言的,即不是国家一级而属地方最高的省一级的考试。

“乡试”又称秋试、秋闱(闱是考场),地点在省城之贡院,所以也有人称省试。

各省城大多在城东南建贡院,因院墙栽荆棘,故又称棘闱。我去过南京的江南贡院旧址,很大,号舍多至二万余间;但分隔为号舍,室小逼仄,每号仅一案板、一坐板而已,简陋如畜栏,人称考棚。有的省份号舍上无顶盖,风雨不蔽,愈加像“棚”。

清朝允许各地生员到北京顺天府参加乡试,不算冒籍,但不得录取为解元;第二名则照例录取南方籍人,俗称“南元”。

 

●【赴乡试】●

乡试由朝廷简放正、副主考到各省主持(主考官名学政,前文已述)。考官荣名地位等同督、抚。每逢子、卯、午、酉年(称为“大比之年”),八月初九、十二、十五共考三场。

考生约于寅初(凌晨3:00)入场(也有前夜入场、子时放题的),对号入座,磨墨润毫。呼唤肃静后,皂隶击柝(tuò),阴森森喊:“……有德的报德、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啰!”闻之毛骨悚然。积善人家子弟坦然,暗祷神祐;佥(qiān)壬宵小之辈胆战,思乱手抖。

天色渐明,号炮一声,发卷放题。考生审读,构思,奋笔,文思泉涌、笔走龙蛇、一挥而就者少,冥思苦想、搜索枯肠、殚精竭虑者多。

夜里点上灯烛,继续,直写得头昏目眩,筋疲力尽,撂笔,将案板拆下,与坐板并搁,缩头躬腰,弯臂屈足,迷迷糊糊将就一宿。恍惚醒来,已是次日,赶紧揉眼睁目,磨墨舐笔,不敢稍息。

三场各考两天,场间休息一天——很多书说每场考三天,大误,从初九开始,连考九天,岂不把人考死。

每场考试,要做十来篇文章,或还加十四句八韵的试帖诗。格式(如尊词要抬头)错、犯避讳、涂改、补字,都要扣分。在号舍自己煮食烧水(虽考场日供两餐,但量少质劣),烈日熏蒸,蚊蚋(ruì)叮扰,近厕者饱受臭秽,苦不待言。最后一场,也可以提前缴卷,回家去赏月拜天。

 

●【中举和解元】●

乡试考中的为举人,也称中“乙榜”(殿试是“甲榜”),因发榜多挑辰日、寅日,又称“龙虎榜”,时值中秋,又称“桂榜”。榜上有名者,可赴鹿鸣宴,席间歌《诗经·小雅·鹿鸣》,作魁星舞。

第一名“解元”(解音jiè,意为向朝廷解送人才,注意,不读xiè),第二名“亚元”,三、四、五名“经魁”,上述五人或合称五“经魁”;

第六名“亚魁”;其余中式的,都称“文魁”。宋代吴人孙山,喜滑稽,与乡人子同赴乡试。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乡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为成语“名落孙山”。

 

●【举人】●

举人有相当高的地位和特权,可称“老爷”,四乡八邻闻风,会有很多人登门,联宗、认亲、拜师,马屁拍将上去,送银钱、房产、田地、仆人、丫鬟的都有,清贫的家境立时富裕。

旧时报喜人登门讨赏钱,手中还多持一短棍,如这户人家穷酸,即乱砸一气,意为反正马上换新的了,主人还大叫“敲得好”呢。

难怪《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说中了举,喜极而发疯。

 

●【正考第二级——会试】●

乡试的第二年,丑、辰、未、戌年春,举人可赴京师会试。“会试”又称春试、春闱,在京城贡院举行。

常有应试者,雇舟车,携箱笼,插上“礼部会试”的黄布旗,一路关卡都不检查,实际上趁机走私,赚一笔外快。

因汉代举孝廉用公车送赴京师,古人以“公车”作进京会试举人代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回北京时,正碰上康有为、梁启超等应春试,立即召集在京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史称“公车上书”——据考证,这次集会确实有“公车”600余人先后参加,但朝廷很快批准了条约,考试发榜后公车们又大多散去,“上书”未达中枢,有其名而无其实。

 

●【北京贡院】●

北京贡院有号舍九千余间,每排标以《千字文》字序,但有些字要避忌讳,如不可能出现国讳和天、帝、皇或荒、吊、罪等字,以及数字。号舍如不够,可临时搭考棚。

会试由礼部主持,故又称礼部试。每逢丑、辰、未、戌年,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场,也是各考两天;乾隆初,考虑到脱衣搜检太冷,始改三月。

 

●【会试发榜】●

会试考上,是地方莫大荣耀。往昔荆州解送举人,许多年无及第者,人称“天荒解”。中唐时荆州人刘蜕中进士,时人号为“破天荒”。

考不上呢,垂头丧气,长吁短叹,有首唐诗说:“下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当门卧摇尾。”

为体现科举考试的公正,乡试和会试发榜后,十天之内,落第考生可以向有司领回自己的试卷,阅看考官评语,捉摸成败得失。有人专门遴选录取者的文章,刊刻出售,称为“新科利器”。落第者比照范文,大多服气,也有的发现自己的卷子被搞错,申诉后得到改正。

 

●【大挑】●

举人三次以上会试不第,或因故未能赴试,也可由吏部六年举行一次“大挑”,根据其形貌与应对,而任为县官,或小京官,或学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而大挑为县教谕,然后由知县而主事……最高竟官至二品的巡抚。

大挑时,面相、身材、言辞甚为重要,文章是不关的了。相传有“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字诀,以前四字为好:面体方正为“同”,举止端凝为“田”,身材高大为“贯”,匀称精干为“日”。

 

●【贡士和会元】●

会试考中的为贡士,第一名会元。

一个月后,三月十五,全体贡士参加殿试;乾隆中,改四月二十一考,二十四日张榜,二十五日陛见。

 

●【正考第三级——殿试】●

“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只考一篇时务策论,就当前时事发问,贡士写出对策,当天完卷。

因无号舍隔开,当面竞争,又在皇宫里,应试者当然不轻松,连吃的干粮、写字的桌子与坐凳,都要自己背进去,需要一定体力。大殿内昏暗,多拣廊庑,明亮些,但遇风雨,不免狼狈。

殿试很给面子,入场不搜检,卷子不誊录(仅弥封,故书法要紧),也无黜落者,只是区分名次而已,所以习惯上只要会试通过,即可以为中了进士,急勿煞打发仆人将捷报送回家乡去了。当然衙门报房有专门干这一行的,还没写榜,近水楼台就已得到消息,飞马抢头报,能讨得厚厚一笔赏钱。

 

●【三甲】●

殿试是“甲榜”,故其一、二、三等级,又统称 “三甲”。

注意:“甲”在这里,也解释为“等”,三甲是三个等级,今人常将评比、考试、竞赛之前三名称为“名列三甲”,误也(如果全是团体赛,没有个人名次,还讲得过去)。

 

●【一甲——进士及第】●

一甲,三人——即第一、二、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俗称状元、榜眼、探花。因鼎多三足,故此前三名合称“鼎甲”,状元亦称鼎元,或殿元,殿试之元。

所谓“赐”,是皇帝恩赐“天子门生”的意思,一般称呼可省此“赐”字,下同。

注意,鼎甲不是“三甲”,严格说,“鼎”已是“三”义,故“三鼎甲”一词也不通。

 

●【——状元、榜眼、探花】●

鼎甲三个俗称的由来:

状元——唐时地方上送士子赴京会试(当时称“省试”),须投名状,内容包括姓名、籍贯、履历等,考试合格,即为进士及第;此一大叠名状,当然将成绩第一者放最上面,称状头,或状元,元是第一、为首的意思。

榜眼——一说昔殿试金榜书写,由上而下,以状元居上,下并列第二、三名,仿佛双目,故称榜眼,后来第三名称探花,榜眼就专称第二名;一说金榜书写,自右至左,首列一甲三名,每人占一行,三人并列,中间者显得突出,故称榜眼,我曾见清代金榜,同意后一说。

探花——唐代中进士者杏园赐琼林宴(后代成惯例),常推举其中少俊者二人为探花使,南宋后期始专称殿试第三名。

 

●【二甲——进士出身】●

二甲,数十至百余人,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或金殿传胪。

古代以上传语告下为胪,传胪即唱名,后用以称始唱名者。我想象金殿唱名时,高声唱出“第二甲御赐进士出身,第一名×××”,此即为传胪也。

按:因为殿试阅卷,都是先挑出最佳的十本,从中评出一甲的三名,常有人以为,剩下的七人,自然就是二甲了。不对。二甲远不止七人,如最后一届科举,二甲第三十五名是会元谭延闿、第七十五名是知名民主人士沈钧儒。

 

●【三甲——同进士出身】●

三甲,人数常倍于二甲,赐同进士出身,其第一名也称传胪,或玉殿传胪。

凡中了进士的,可概称为“进士出身”或“科甲出身”或“两榜(甲榜、乙榜)出身”。

 

●【殿试阅卷】●

取一甲三人的具体做法是:由阅卷大臣(明17,清初14,雍正改12,乾隆中定为8人)评选出最好的十本,将试卷“转桌”,各自批上圈、尖、点、直、叉(〇、△、丶、|、X),五种记号,即优、良、中、差、劣五等,同一份卷子规定只能上下相差一等,进呈皇帝。

皇帝从“〇”多的卷子中,常常是全都“〇”者,遴选出最优秀的,然后启弥封,定夺鼎甲。

 

●【书法、名字得便宜】●

由于皇帝一时难分论文之伯仲,大多注意书楷,尤好典重工致的“台(馆)阁体”,据说龚自珍就因为“楷法不中程”吃了亏。

还看名字,最好含吉祥意义的。永乐末,殿试首卷孙曰恭,因“曰恭”两字竖写像“暴”,状元改取了邢宽,谐音“刑宽”。清末慈禧当政时尤甚,据说同治七年殿试,前十本中有王国钧者,听着就像亡国君,慈禧不悦,发落到三甲;而中国最后两名状元王寿彭、刘春霖,却由慈禧庆寿、当时春旱沾了光,虽然查无实据,两人自己更矢口否认。

从这两点说,我看,纯粹凭文章取胜(还不止一篇),且是从数千举人中遴选一人的会元,好像比状元更加了得。

 

●【连中三元】●

凡乡试、会试、殿试都考第一名的,即某人既中解元、又中会元、再中状元者,叫“连中三元”,颇罕见。

中国历代文科状元共592人,明清两代占总数1/3强。即使三元不是连中(中举后即赴会试,连中进士,称为蝉联),是隔了些年再参加会试,先后中的,明代也仅洪武时黄观(父入赘许家,故原名许观,中状元后复姓)、正统时商辂(lù);清代仅乾隆时钱棨(qǐ)、嘉庆时杨继昌。

 

●【中进士】●

一旦中了进士,便出人头地,不辜负十年寒窗、磨穿铁砚工夫。

唐代孟郊第一次失意,作《落第》诗:“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岂见叶上霜……”;

第二次又不中,作《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第三次,年已46岁的孟郊,总算考上了,心花怒放,喜形于色,作《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盖按功名身份,未登科时只能跨驴,及第后方得骑马也。

宋代有人作“四喜诗”诗:“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因殿试名录以黄绫书榜公布,俗称“金榜”也。

相传黄河龙门众鲤踊跃,一旦跳过,即化成龙,故中进士人称“登龙门”。

又传月中有桂树,有金蟾,故高中也称“折桂”,或“登蟾宫”。

又新中进士要列队陛见,殿前叩谢皇恩浩荡,其时站前排正中的状元,脚正好踏在丹陛的鳌首上,故称“独占鳌头”。

 

●【授官】●

进士中,一甲三人马上做官:状元授翰林编撰(从六品,一般京官由中进士升至从六品,须坐十年冷板凳),榜眼、探花授翰林编修(正七品)。

此外,“馆选”约2 /10优等者,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其余进士,再通过一场吏部参与的考试,然后派任为内阁中书,以及地方知县等官。

雍正始,二甲、三甲三天后还要复试,名曰朝考,算是再给一个机会,特派大臣阅卷,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官。

 

●【翰林院深造储才】●

科举考试只能选才,翰林院却可以储才,更可以培养人才。庶吉士等于见习生,一月一考;三年后大考,优秀者留在翰林院为编修等,一般的分任京官如主事,或地方州县官,名曰“散馆”。

翰林院本身,每10年左右要大考,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八个级别,文名颇高,也是备选高官的储才之所,如清代,汉人非翰林出身不能入内阁。

 

●【录取比例】●

科举考试的中式比例,即录取率,院试入学与乡试中举,都约1%。故从童生中考出举人,1%×1%,约万分之一。

会试的参加者,除新科举人1000余外,还有历届举人,总共数千,甚至过万。中进士者数十至数百,比百里挑一高些,1—2%。如清代,最少乾隆己酉科,仅96;最多雍正庚戌科,406名。

据统计,宋代录取率高于唐代许多,清代则少于明代。北京孔庙有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总共5万余人,平均每年70多新进士,以中国之大,读书人之多,可谓凤毛麟角。

而由童生开始,一步一步考至进士,1%×1%×1—2%,约百万分之一、二。

 

●【武举】●

科举考试除文举外,还有武举,始于武则天;宋只行过一时;明代时行时停。

武举同样有从童生到状元的种种功名(而且还都风行考上后大家“啜一顿”,乡试中举赴鹰扬宴,殿试放榜赴会武宴),但地位比文举低了许多。

有笑话说某秀才与农夫争吵,扭于官,官不由分说,即令秀才掴农夫十掌,打过了,忽然想起,问你是文秀才武秀才?答武秀才。官道,打多了,令农夫掴还秀才五掌。

 

●【近代鼎甲例举】●

附:近代著名鼎甲等举偶:

咸丰二探潘祖荫(因左宗棠恃才傲物,意气用事,受劾或将被处死,施以援手,奏“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后左馈以新出土的大盂鼎,建国后,潘氏后人将大盂鼎和大克鼎等捐赠上海博物馆),六状翁同龢(同治、光绪帝师,竭力支持变法);

同治二探张之洞,三状崇绮,七状洪钧(妾赛金花),十三状陆润庠(辛亥后为溥仪师傅,苏州多其书匾)、榜谭宗浚(创谭家菜);

光绪二十状张謇(jiǎn),二十九状王寿彭,三十(最后一次科举)会谭延闿、状刘春霖(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

按:很多人称张謇为“末代状元”。其实他之后,还举行过四次科举考试,有四名状元,刘春霖才是真正的末代状元。此讹谁始作俑?我发现是十年前出的一本书,名《末代状元张謇》;另一本近几年出的厚书,名《末代状元张謇传奇》,发行量大,书脊竖在书架上,十分醒目,流毒尤广。两书的作者、责任编辑,都该掌嘴——自己打,掴一百!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