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九、清 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4 16:48:04

●【清军进关,入主中原】●

清军入关,进逼北京。据京月余的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登基,天亮骡车载金银西遁,临行现出流寇本相,烧毁皇宫大半。明年,李残骑窜至湖北,因抢夺村民食物被杀。

清入主中原,礼明旧臣,灭李自成,宣扬“杀吾君者吾仇也,杀吾仇者吾君也”,解除明朝大臣降清为贰臣的心理负担。后康熙遗诏称“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清朝(包括其前身后金)所有最高统治者,大都宵衣旰(gàn)食,勉力国事,除“三节两寿”(新年、端午、中秋,皇帝、太后生日)外,几乎天天办公,且当日事当日毕。

虽有一半是幼年嗣君(即位冲龄:顺6、康8、同6、光4、宣3),但历代史书连篇累牍的外戚专权、宦官乱政、藩镇割据等事,除清初有吴三桂等三藩之叛,终有清一朝,几无所闻。太监即使受宠如李连英(“连”据现代挖出的墓碑,因士人鄙其去势,故意写作“莲”)等,也从不干预国政,在王公大臣面前,只有垂手侍立的份儿。

 

●【顺治开基】●

顺治初,多尔衮摄政。革明厉政,以汉制汉,剿灭明残余势力;镇压反抗的汉人,圈地,行薙(tì)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易服令(改穿高领窄袖的满服)。男子头顶前面剃光,后部如“豚尾”,既难看又不方便,何况汉族自古有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古代也有理发,指梳头、修面、剪须),故抗拒甚烈。

清军平定江南,杀戮无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杀害平民17万,仅53人幸免。

按:有人统计天启中至顺治末中国人口,由0.5亿骤跌至0.2亿,虽然并不都为清军所杀,战争、灾荒、疫病都造成非正常死亡,如明清之交的1644年,因鼠疫流行,北京1/4人口丧生,直隶、山西、河南,疫死1/3。

 

●【读书人要出路,老百姓要活路】●

本以为柔顺的江南,反抗却如此强烈。降将张存仁献计;“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心自息;行蠲(juān)免薄税敛,则力农者少钱粮之苦,而随逆之心自消。”简单说,给读书人出路,给老百姓活路,他们大多不来管你皇帝是谁。范文程也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

多尔衮立即采纳,宣布“考试仍照旧例”,又废除明末加派的赋税,江南和全国一样,很快太平。最后,借重吴三桂等,镇压了南明残余。

 

●【顺治死,皇三子继】●

顺治14岁亲政,追究多尔衮“图谋不轨”罪。24岁痘症(天花)死。满人畏痘,出过痘的称熟身,否则生身,不得朝觐生身的皇帝,怕染上。

因皇长、四子早夭,五至八子尚幼,皇二子未出过痘,听从钦天监监正(天文官)日耳曼人传教士汤若望言,由熟身的皇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后康熙大力推广种痘,满人免疫力渐提高。

按:中国人至迟在宋代,已创造将痘痂研碎,吹入鼻孔,达到免疫效果,明代此法盛行;西方发明种牛痘,是后来嘉庆初的事。

 

●【康熙有为】●

康熙杰出有为:停止圈地,招民垦荒;六次下江南,治黄河,通漕运,强吏治;祭明孝陵,团结汉族;重农,尊儒,不强令出仕;遏制沙俄,讨伐准噶尔;平定吴三桂等三藩,行政台湾;

委派西方传教士协助,勘察全国,测量道里,编纂《皇舆全览图》,皇舆意为国家舟车可达之版图,是第一套标明经纬度的中国地图;编《全唐诗》,收4.9万首,《康熙字典》,集解4.7万字。

这位清圣祖皇帝还向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学数学,代数学之“元”“次”“根(解)”等汉译名词,即康熙始用。

 

●【比比路易十四、彼得大帝】●

不过,也不要以为圣祖真有那么圣,不妨比比与他差不多同时的路易十四和彼得大帝。

“太阳王”路易十四(他有一句名言“朕即国家”),使法国成为欧洲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法语成为整整两个世纪里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据说他从中国的轿子得到启发,在马车上面加个小屋,发明了“轿车”。

俄国的彼得大帝,则向西欧派出使团,自己化装成学徒厕身其间,到阿姆斯特丹学习造船……回国后,招聘外国人才世界史上空前,还敢于任命外国军官组建海军,改造陆军;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死后不久,莫斯科大学诞生,使俄罗斯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雄踞欧亚,争锋全球。

康熙在向先进学习这方面,较路易固然优秀,比彼得未免逊色。他只是将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个人爱好,宫廷消遣,没有丝毫普及启蒙中华民族,没有深化兴办西方那样的科学院和大学。

再说,当时西方已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还是落后的小农经济,他几曾想过引进欧洲的科学技术,关注推动国家的进步?因罗马教皇不准中国的天主教徒祭祖祀孔(在华的部分传教士据中国民俗抗辩,竟受教廷处罚),康熙下令禁止传播基督教,并停止了翻译西方书籍的计划。

 

●【雍正勤政】●

康熙在位61年,后期苦“国本”之忧,实质上已认识到立嫡立长之弊。清朝包括之前的后金,公开预立太子为皇储的,也就康熙一人,但先立后废,复立,又废,终于不再立。

雍正继位,是否改康熙遗诏得手,成历史之谜。兄弟多遭其殃。钦定《大义觉迷录》自辩,颁行于全国府州县学,读书人人手一册——乾隆以为太损帝王尊严,一即位就令禁毁追缴。

御门听政之勤、批阅公文密折之多,空前绝后。整饬(chì)官场,革除康熙时旧弊,登基时国库银仅700万两,至末年多至5000万两。

不好声色犬马,尤喜大权独揽。八旗军权从雍正始皆统属于皇帝。

敢作为,曰:“法令者,必其能禁而后禁之;明知法不能胜而禁之,则法必不行。”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废止世袭的土官土司,设置政府派遣的地方官员(因常奉朝廷命调动,故称“流”)。

但雍正搞“耗羡归公”(如规定“火耗”加一成,上缴,由朝廷向地方官发补贴),滥发“养廉银”,无异有组织的集体贪腐。

将康熙御制《圣谕》(伦理读本)扩写为《圣谕广训》,令各地每月朔望,集会宣讲。

最不该一变康熙崇信科学、容纳西方文明之成法,驱逐传教士;至乾隆,西人仅用懂天文、建筑者与画家等,影响及于子孙。

 

●【乾隆好大喜功】●

雍正在位13年,后继者乾隆,民间传说海宁陈阁老将婴儿掉包,那是汉族人不满意满族人统治造出来的无稽之谈。鲁迅讽刺:“不折一兵,不费一矢,单靠生殖机关便革了命,真是绝顶便宜。”

乾隆好大喜功,自夸“十全武功”。当时中国之北部,分为漠北(外)蒙古、漠南(内)蒙古和漠西蒙古,后者又称厄鲁特蒙古,大致是西北少数民族的统称。厄鲁特蒙古以准噶尔部最强大,企图搞“蒙古帝国”,在沙俄怂恿下,发动叛乱,影响整个北方,直至西藏。康熙始,派大军平叛,历七八十年,至乾隆方告功成。

诏达赖、班禅活佛分治前后藏,定金瓶掣签转世制度,必须驻藏大臣到场监督,呈报朝廷批准致贺。蒙、藏由此控制,统一得以巩固,清朝版图为中国历史之最。

为勉励臣下尽忠,替袁崇焕平反,表彰史可法,而将明末投降清朝立大功的范文程、洪承畴等,全都列入国史《贰臣传》,降清文人如“江左三大家”的作品,尽令毁之。

国库充盈,人口大增。大肆兴建园林,铺张挥霍;六次下江南,排场超越隋炀,扰民远过康熙。

吏风大坏,官场大规模腐败,甚于康熙末与雍正时。如整个清朝二品以上官员犯贪污受贿罪处死者一共41人,乾隆朝27,占总数2/3。乾隆自己说,“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谅不过十之二三”。宠信和珅(shēn),珅有才,但贪婪。

 

●【——关于西藏】●

西藏自元代始,即已归入中国版图,此后,西藏但凡有内忧外患,皆由中央政府出面,乃至出兵解决;达赖、班禅的神权地位,以及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也由中央政府确立。

乾隆十六年(1751),清廷将西藏的郡王制,改为噶(gá)伦制,噶伦为三品官,三俗一僧,由驻藏大臣统领,会同与之平行的达赖、班禅,总办全藏事务。因噶伦的办公场所藏语称噶厦,后来,噶厦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的代称。

对于西藏实行的“政教合一”制度,有人评赞:功在当时,利在后世。但我认为,就如欧洲中世纪,政教既合一,必然统制思想,而思想既被统制,则一定是专制黑暗。自然,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解决诸如人权等问题,待到1950年代,西藏解放,随后进行民主改革,就是绝对必要的了。

 

●【闭关锁国】●

康熙收复台湾后开放海禁,在闽、粤、江、浙四省各设海关——分别设在泉州、广州、云台(即海州,今连云港)、宁波;另陆路海关恰克图,今蒙古国中部北端边境,与俄罗斯接壤)。乾隆闭关锁国,仅剩一广州。粤海关成为皇族贵胄(zhòu)禁脔,号称“天子南库”;“十三行”贿赂横行,垄断外贸,走私牟利。

后期英派全权特使马戛尔尼,率700人船队访华,要求:一、扩大贸易,通商互利,二、互设机构,正式建交。

帝先是计较外宾的跪拜礼节,总算允以单腿跪姿接见了,终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至于建立经常性的外交关系,就谈也甭谈了;并将使团赠送的礼物,视为恭祝自己八十大寿的“贡品”,回赠则称作“赏赐”。

又把英国人用以炫耀先进科技的天体运行仪、地球仪等,摆设在圆明园一大屋中;英国以推销为目的的最大军舰模型与新式榴弹炮,连带炮架、牵引车和炮弹,步枪、卡宾枪、连发手枪附带弹药,以及望远镜等,统统视为“奇技淫巧”,60多年后英军在圆明园看到,摇头携回本国。

按:马入京前,在广东向总督等大员演示每分钟射击二三十次的火枪,中国官员全都反应漠然。回国时,狂言:对于中华帝国,“只须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48年后,鸦片战争爆发。

 

●【太上皇】●

乾隆因即位祷神时曾言“不敢同于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在位60年,宣告退位,为太上皇。

“太上皇”之称,创于汉高祖尊其农民老爸;后来如唐玄宗、宋徽宗、宋高宗等,也都因内禅皇位给儿子,当过太上皇。中国最苦恼的太上皇,是被兄弟景泰帝关了七年多的明英宗。

最潇洒的太上皇,当然乾隆,仍住皇宫,“躬亲指教”嘉庆,主持国家大政,直至三年后寿89岁终。因晚年诸皇子年也老大,故选第十五子、36岁的嘉庆为继承。

 

●【康雍乾盛世,文字狱】●

 “康雍乾盛世”共134年,恰清朝之半,民族团结,四方安定,疆域、人口、国力,均超过汉、唐盛时;有人统计,乾隆十五年(1750)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32%,英、法、德、俄、意五国之和仅17%。

然而,所谓“盛世”,民生民权无从谈起,如文字狱,大剧于明:顺治朝平均三年半一起,康熙每五年半,雍正半年,乾隆五个月一起。康、雍、乾三朝,大型文字狱约百起,直接残杀数万人,血迹斑斑,不堪回首。

清朝为什么文字狱特多?异族统治,最怕汉人不服,知识分子尤多隐晦于字里行间,即使原无丝毫影射寓意,捕风捉影,深文周纳,也可以上纲上线。这类做法,20世纪后叶我们见的多了,足够想象清代盛世之文字狱。

直至乾隆最后十年,铲灭异见意识目的达到,知识分子或俯首贴耳,或谨小慎微,文字狱案方止。

比起“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思想宽松,社会安定,“康雍乾盛世”实在不足称道。盖如让我选择,宁可生在吃不饱而可免遭政治迫害的“末世”,不愿活在不愁吃穿却提心吊胆被暗算的“盛世”。

 

●【嘉庆平庸】●

嘉庆平庸,但一主政即除和珅,抄没家产合银8亿两(据梁启超统计,相当于当时全国10年财政收入),金面盆119,银唾盂600。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或谓中国古代四大巨贪,另三人是唐代宗时的元载;宋徽宗时“六贼”之一的蔡京;明嘉靖时的“青词宰相”严嵩。

盛世外强中干,已逞衰相。禁小说,禁传教。英使访华,因不肯跪拜磕头,嘉庆令逐出北京,旋悔孟浪。乾嘉两代皇帝外交失败,西方国家愈加既忿恨清朝,轻视中国。

 

●【道光小器】●

道光小器,禁烟反复,鸦片战争,战和无定。中国近代史,始于道光中,堂堂大清,江河日下。

名臣陶澍(shù)海运漕粮成功,姻亲左宗棠,婿胡林翼。陶临终推荐昔江苏巡抚林则徐继己任两江总督,时林已奉命由湖督改广督,清廷即任为江督。

 

●【人口大增】●

因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农户添丁不增田赋,即不加农业税,这是鉴于明朝灭亡采取的恤民措施);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干脆取消人头税,按财产多少征税;至道光十五年(1835),百余年间,中国人口由不到3000万猛增为逾4亿,而耕地未相应增长,人口负担,从此包袱愈重。

还好中国在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墨西哥)、花生(巴西、秘鲁)、马铃薯(南美洲西北)等,不但高产,而且对土地、气候的要求较低,适宜广泛种植,抗灾救荒。清代大力推广种植这几种农作物,政府赋税徭役也不太重(田税低至收成的1/40,仁于汉文,为中国历史之最),倘若没有玉米等,恐怕农民不反也饿瘪了。

 

●【中国人口】●

中国春秋战国时,因铁器得到应用,人口达到0.2亿;此后从秦汉到清初,低谷时0.08—0.3亿,峰值在盛唐0.9亿、北宋末1.2亿、明中期1.66亿、清中期2亿。

常听人说,中国之所以贫穷,全在于人口太多。我认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说“人多力量大”,批马寅初,膨胀了人口,自然错误,如今将贫穷一概归咎于人多,见表不识本,同样偏颇。

须知,自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包括农业生产的水平,非小农经济可比。人固然要消费,但人也在生产,还能创造。欧洲英、德、意、荷及许多小国,亚洲日、韩等国尤其新加坡,人口密度都超过中国,怎么人家比我们富裕?中国沿海地区,尤其东南,人口密度绝对大于西部,怎么西部比东部落后?

 

●【咸丰摇摆】●

咸丰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捻党,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平洪杨能用汉臣,抗英法首鼠两端。

死之时,托孤肃顺等八大臣,与东西两宫太后互为制约。肃顺刚毅清正,敢于任事,尤重视汉人,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皆其向咸丰力荐。

 

●【同治欲抗争母后而不能】●

西太后慈禧母以子贵,得正宫太后慈安支持,与咸丰之弟奕(xīn)联手,辛酉(1861)政变,除肃顺等。

因清朝祖制没有太后临朝一说,两宫太后宣布,不用原定年号祺祥,新年号同治,意为与亲王权贵一同治理天下。慈安懦弱,二十年后死。

同治在位十三年,欲抗争母后而不能,成年后亲政,仅一年多点,20岁,痘症死。

其间,太平军之乱虽平,侵华的帝国主义,因美国南北战争结束(1865);奥地利与匈牙利“合并”为奥匈帝国(1867);德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主政下统一(1867);意大利在加里波第领导下统一(1870);日本完成明治维新(1868)——先前的英、法、俄列强之外,至此又增加了美、奥、德、意、日。

 

●【光绪变法图强遭软禁】●

同治宾天,因无后,须立嗣,轮到“溥”字辈。不过那样一来,慈禧便成了太皇太后,大权尽失,怎么行!与同治一样“载”字辈的,最合适人选是奕长子,但年已17,即位就亲政,慈禧不能垂帘听政,同样不妥。最后,慈禧立的是4岁的光绪——父奕譞(xuān)是咸丰弟,母是慈禧妹,甥兼侄,当如子,年方幼,好弄权。

光绪接受新思想,成年亲政,变法图强,失败,被软禁,在位共34年,列强虎视鹰瞵,日、俄尤其凶狠。

清朝康、雍、乾、嘉、道、咸,治政可以说一个比一个差,体质也逐个退步,咸丰只一子,同、光、宣,无一子女,旧说大清王朝气数已尽;有人推测,盖幼君由宫女侍寝,甫晓人事,惑而伤身。

 

●【1908年11月14、15日】●

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久病不愈死。三天前被接进宫的溥(pǔ)仪即位,其父载沣(fēng),乃光绪之弟,仅25岁,任摄政王。

按例慈禧是太皇太后,不能再预政,但她召见载沣,明确大权:“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光绪归天后几个时辰(15日下午),老太自己也拉痢疾死了

慈禧独断乾纲近48年,终年74岁。人多疑她自知不治,恐光绪非但改弦更张,还将反攻倒算,气息奄奄之际,抢先下了毒手。

 

●【光绪死因新证】●

昔研究者征之清宫档案,认定光绪慈禧几同时死,是巧合。

但2008年,将光绪头发截段检测,发现含砷量高于正常值百千倍,且各段含量不一,后段最高,超过慢性砷中毒者66倍,证实系三氧化二砷即俗称砒霜,急性胃肠性中毒致死。不过这一结论,目前尚未严密科学论证。

利害攸关,敢施毒手,能获结果,主其事者非慈禧莫属。

 

●【朝野瞩目袁世凯】●

其时,督抚中的开明分子袁世凯,因主张立宪态度积极,举办新政成绩显著,颇受各方称道。

如《马关条约》后几个月,袁即上奏,条分缕析变法要旨;李鸿章死后,受李推荐继任直隶总督,既而推动行政和司法改革,大张旗鼓取缔陋规,革新吏治;因《辛丑条约》允许列强驻军华北而中国军队反被驱逐,袁以天津治安需要为名,创建中国的警察制度,编练了3000名完全不同于旧时衙役的警察;兴办高校6、新式学堂4000,全国最多,随后,与张之洞联衔,奏请废止科举考试;在保定设立农务局,引种美国棉花,因绒絮长而全省推广;在天津设立工艺总局,创办织染缝纫公司、机器玻璃厂,领导全省工商业建设……几年间直隶成为新政模范省。

又募练“新建陆军”——甲午期间,清廷开始筹练新军于天津小站,几个月后袁接手,1901年袁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遂称北洋陆军——编制仿日本,训练请德国教官(故后来北洋首脑胡须都仿当时德皇威廉二世的八字牛角式);士兵招选标准严格,军官大多武备学堂出身,历十年,成北洋陆军六镇(师)7万余人,朝廷倚为“国军”(中央军,占清末新军之大半,另有张之洞训练的湖北新军等为地方军),令人瞩目而生畏。

袁世凯种种业绩与声誉,加上此时除直督兼北洋大臣外,且领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等要职,权倾一时,不能不为清廷所疑忌。

 

●【摄政王欲杀袁】●

摄政王载沣少不更事,又顽固保守,倚满官,撤汉臣,欲除掉袁世凯。张之洞力谏“主幼时危,未可遽戮大臣,动摇社稷”,建议罢斥出京。载沣也担心北洋闹事,列强干涉,托辞袁有足疾,令“回籍养疴”。

 

●【袁窥测时机】●

袁退归林下,隐居安阳,韬光养晦,窥测时机。曾作诗云:“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可见心情志向。

有人说蛮好这时把他杀了,我道,历史不能假设,非但载沣不敢杀也不能杀,就是杀了,还有张世凯、王世凯,未来的国事,我看更坏。

 

●【溥仪退位】●

1911年10月,武昌枪响。四个月后,在各方压力与袁世凯手段下,宣统溥仪退位,按民国政府优待条例,每年400万银元(一银元约相当白银七钱余)生活费,仍居紫禁城内廷,侍卫人员留用。1924年冯玉祥将其逐出,改为年给50万银元家用。

按:有人考证,无论民国政府允诺的年给400万银元,还是冯玉祥答应的50万,实际上一个子儿没有给过。

“九一八”后,溥仪与日本共谋,为伪“满洲国”傀儡。建国后,皇帝改造为公民——此语其实有误,皇帝如指宣统,既已下台,便是公民,还要改造他干吗?如指“康德”,则本身非法,是伪“皇帝”。溥仪之所以要改造,是因为当了汉奸,卖国贼也。

 

●【帝王小统计】●

按:有人统计,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皇帝,约143人;割据一方的,约194人;如包括实际执政者但不计农民政权首领,共约406人。

正式皇帝中,年及古稀者仅12人,几乎都是开国或有大作为者:汉武帝70、吴大帝孙权71、梁武帝86、唐高祖70、武则天82、唐玄宗78、辽道宗70、夏仁宗70、宋高宗81、元世祖80、明太祖71、清高宗89。

皇帝总体寿命不长,平均30几岁,主要原因有三:后宫过滥,饮食太好,运动甚少。

又,帝王多嫔妃,故子女众,单说儿子,如晋武帝26,唐高祖23、太宗14、玄宗30,宋徽宗31,明太祖26,清圣祖35、高宗17,袁世凯也有17子。子多孙亦多。朱元璋本人,到明末,繁衍后代,已逾10万。

父母基因遗传给子女,各1/2,每传一代,去掉一半,如明,将近300年,就算10代,那就只剩1/,不到1‰,也就是说,99.9%以上的因子不纯——即使先前播下的是龙种,这会儿恐怕也变成跳蚤了。

旧社会好“连宗”认本家,趋炎附势;今常有人自溯多少代远祖是某某,炫耀身世,还往往举出家谱为证,殊不知家谱之不可靠本是常识,诸如此类,皆可笑也。

 

●【朝代概略】●

附中国历史朝代得年概略:

我将中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大概得年列表于下(以在国都始终计,后注“?”表示不很确定,“+”和“-”表示略多一点或略少一点,基本上都取大概值):

夏500?

商500?

西周280?

春秋300-

战国250+

秦20

西汉215

新15

东汉200-

三国60+

西晋50+

东晋100+

南北朝170+

隋40-

唐290-

五代50+

北宋170-

南宋150-

元100-

明280-

清270-

注意:中国历史上凡国号(朝代)前置有西、东,前、后,北、南,以及地区的蜀和皇帝姓氏刘等字样的,皆研究历史的后人所加,如刘邦、刘秀、刘备所建的西汉、东汉、蜀汉,其国号都是“汉”。电视剧刘备军旗大书“蜀”字,错。

按:以“蜀”为国号这一错误之所以常见,可能是陈寿的《三国志》分《魏志》《蜀志》《吴志》所致,要知道陈是晋人,当然以魏为正统,汉既为魏所代,蜀汉就不能称汉,只能叫蜀,刘备、孙权也不得算皇帝,只好称他们“蜀主”“吴主”。

周也是,西周、东周之外,南北朝有北周;唐代武则天立新国号周,史称武周;五代最后一个朝代,后周

西汉、东汉各在公元前后约200年,旧时也称前汉、后汉。但因五代之一也有后汉,易混淆,后来公元初开始的那个后汉,除了用于《后汉书》之类,都称东汉了。

 

●【“兴衰周期律”】●

《三字经》概括道:“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可谓兴亡盛衰变幻忙,“自将磨洗认前朝”。

从中,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往往旧的朝代末年,天下大乱。之后,新的朝代兴起,一则前鉴不远,统治者向百姓适当宽松;二则皇室奢侈标准不高,官场腐败不多;三则人口减少,人均田地多,大治易见成效。两三代后,制度生疲,人性趋惰,朝气渐失;再两三代,王朝若不振作,便走向下坡路了;最多二三百年,气数尽矣。无论被迫的“禅让”,无论底层的造反,结果不外是又一次的改朝换代。

1945年夏(具体说是7月4日,很多文章提到此事,都说解放战争后期,误矣,如下文所述,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所理想的主义和建国的目标,与抗日战争初期、后期,大相径庭),中国民主人士黄炎培,与傅斯年、左舜生等参政员访延安,与毛泽东“窑洞对”,提出了怎样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语出《左传》)的周期律(规律,故不能写作“率”),避免“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

毛答:我们gcd不会,因为我们有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这话说得好,所谓民主,正是:一公民参与政治,二对权力实行监督。今天,将其贯彻实施,在体制上完成从人治、党治到法治、宪治的转型,正其时矣。

 

●【民族内争的唯物史观】●

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应持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中华民族是数千年历史形成的多民族群体,但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处于对立状态,要承认当时客观上的敌我关系。否则,中华民族就没有爱国主义传统可言。

然而,对立的双方,也不一定非干戈相争、你死我活不可。怀柔与征伐,都是为了安定,前者的效果往往比后者更巩固更长久。

汉之和亲,唐之嫁女,宋之岁币,明之互市,钱财上吃些小亏,达成边境太平,百姓乐业,大家少死点人,有何不好?

比如当年宋辽澶渊之盟后,120多年,边境“生育繁息,牛羊被(bèi)野,戴白之人(老人),不识干戈”,而所花代价,一年不过几十万两银,相当于几个县的财政收入,双方贸易中,比如一口铁锅换他两头牛、五只羊,不就赚回来了吗,你说值不值?

就是宋高宗,因为南宋实在不可能打得过金,而岳飞系跋扈不逊之军阀,历代史家也不乏赞同《绍兴和议》者,如宋朱熹,明丘濬,清钱大昕(xīn)、赵翼,现代胡适、吕思勉,当代周作人、周谷城。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