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皮不是纯种?】●
蒙古人种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单眼皮。所以你看中国古代早先的人像画,没有双眼皮的。
从唐代绘画与雕塑看,那时,有些人眼皮就双了,不是开刀开的,是混血遗传的结果,外部基因的来源,是高加索人——西域人——中原人。
据此,凡双眼皮的中国人,其实都含有白种人的遗传基因,不是“纯种”呢。
但是,也有人说,隋以前的古画存世太少,中国绘画艺术又向来不重写实,不能由人像画断定蒙古人种都单眼皮。何况,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偏重细长的丹凤眼和线条清晰的单眼皮,从存世最早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今藏大英博物馆),直到清末民初,都未改变。
我比较同意后一种说法。而且,现在中国人双眼皮的太多了,难道都是混血儿?
●【中国猿人——旧石器时代】●
东方最古老的人类文化,应该在长江三峡地区的巫山。
中国目前发掘出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云南楚雄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已使用石器,可能还会用火。
旧石器时代最有名的古人类化石,是距今70至23万年的北京猿人,学名“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会制骨器、石器,会用火。
当年北京周口店发现猿人头盖骨化石,证明了亚洲大陆直立人的存在,为“从猿到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北京猿人化石】●
遗憾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的北京协和医院,将北京人化石装箱运往美国,意外失踪,至今下落不明,众说纷纭。幸好:一、当时留下了复制品,可以继续研究;二、后来对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获得了新的丰富的成果。
有人为北京人化石的失踪怏怏不已,甚至耿耿于怀,我说句扫兴的话,就是找到了,除了珍藏,还有什么用呢?
●【中石器、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的标志是弓箭的发明。
到新石器时代,不仅石器的打制更加精细,而且人类从狩猎经济中发明了原始畜牧业,从采集经济中发明了原始农业。
进入新石器时代,照惯常说法,那是氏族公社时期。群居于周口店的山顶洞人,能人工取火,就属于氏族公社。
“公社”的意思是天下为公,也即原始公社,旧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历史教科书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诘疑】●
然而,人类早期究竟是否有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或者说,在私有制之前,是否真有过“公有制”?我看不一定。
因为凡动物都有维持生命、繁衍后代、保存种群的本能。在物质极其匮乏的上古时代,人类的私有观念,应该愈加厉害。
人群组成社会,观念形成制度。那个时候,怎么可能“共产主义”呢?
除非共产主义这个词,照本来的意义,不是共有财产,而是共同生产,那才说得通“原始共产主义”。
对于历史教科书另几个说法,我也不无疑问,不妨试予厘清,比如:
●【——“群婚乱交”疑】●
人类社会的前期,是不是一定有过“群婚乱交”?
试看许多飞禽雌雄同巢,走兽牝(pìn)牡同穴,灵长类动物**存在对偶相配,由此推论,很可能我们的老祖宗,根本就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群婚乱交的阶段。
●【——“不知其父”疑】●
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早期的氏族公社,一定是母系氏族社会。真是这样吗?
所谓子知母而不知父,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子可能不知其父,但父是一定知其子的。既然父认得其子,子又怎会不知其父?
这一点,同样可以在哺乳动物种群中得到证明,就算父不知其子,母大都知其夫,既然,子也就知其父。就如我们看军队,着装清一色,脸也差不多,很难区分,但士兵之间,很容易识别。
动物互相认知,虽说比人类少了一个语言要素(动物的呼唤信号毕竟简单),但却多了一项嗅觉功能,不会搞错气味。因此,即使早期的人类,也不可能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母系早于父系”疑】●
“系”是血缘关系的组合。虽然动物没有人类的智慧,不懂得伦理道德,但也有性选择。
因为近亲繁殖不利种群的生存发展,动物群体会用离群出走的方法,来避免相同血缘的乱交,从而形成雌系与雄系两种不同“系”。
例如狮子,雄性幼狮长大后离开群体出去游荡,并以争夺狮王的方式加入到别的狮子群体中,所以狮子群体是“母系”;
黑猩猩却是雄性长大后留在群体内,雌性成年后转徙(xǐ)到别的群体去,所以黑猩猩群体是“父系”。
因此,并不一定“母系”早于“父系”。
这个事实,同样可以作为上面那个问题是正的论据:连狮子、猩猩都不是“群婚乱交”,何况智商高出许多的人类呢?
●【——“母系社会首领”疑】●
在母系社会,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由某一位年纪老、辈份高的女性统领着的大家族。我说未必。
母系社会不等于母权社会。雄性动物无论觅猎食物,无论保护种群,能力都比雌性动物强。
我们观察各种野生哺乳动物的群体,不管食草类,还是食肉类,其领头的、为首的,绝大多数是公的雄的,不是母的雌的。例如狮子,狮群虽是母系,但狮王是雄狮。
而且,动物根本没有“辈份”的概念,更不会尊高辈份者为威权。那为什么人类的祖先就恰恰相反,非得有一位老年女性统领着大家族呢?
由于女性体能天然不如男性,又要承担怀孕、哺乳等无可旁贷的责任,男性的生产力必定高于女性。
而在先民时代,人类群体活动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战争。事实是:男性打猎获得肉类,掌握了祭祀的权利;打仗的战斗力,男性更比女性强许多。
因此,我认为,不管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都应该由某一位体格强壮、智慧过人的男性领袖统领着。父权是生存的客观需要,除非高度文明的社会,躯干体力既不重要,女性的智慧也不逊于男性。
●【早期社会的基本单元】●
结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很可能一开始就是对偶婚(一夫一妻或多妻,后多为一夫一妻)的家庭。
具有各种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为氏族群体。
这氏族群体,可能是母系的,也可能是父系的,并不一定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而其领袖,则应该是一位男性,或以他为主的几位,或他与配偶组成的家庭。
20世纪的新史学之所以比旧史学有大进步,是将考古成果应用于历史研究。原始社会究竟怎么样?母权社会到底有过没有?我期待21世纪考古能有重大发现。
●【中华文明曙光】●
考古学发端于欧洲,中国20世纪初叶开始引进。
1921年,在河南渑(miǎn)池的仰韶村,发现了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彩陶遗存,后来,这种彩陶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
陕西西安“半坡村文化”,就属于仰韶文化,时间比仰韶还早些。半坡人发明了双耳尖底陶瓶,从河流或井中打水,陶瓶触水,自然倾斜;水满,自动竖直。我在埃及博物馆、意大利庞贝遗址,都看到过形体更大的双耳尖底陶瓶。
发现仰韶文化的后几年,在山东章丘的龙山镇,发掘出了薄胎黑陶,最薄处仅1毫米,被称为“蛋壳陶”。人们将这种黑陶文化,称为“龙山文化”。
归属于龙山文化的,如年代更早的山东宁阳“大汶口文化”,已经有一夫一妻的家庭。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都在黄河流域。差不多同时,在南方,浙江杭州的“良渚文化”;东北,辽宁赤峰的“红山文化”,相继被发掘了出来。
良渚人已经会饲养家蚕,穿着丝织品,加工的玉器,竟能在1毫米的宽度上,刻出五条肉眼难以辨认的细线。
属于良渚文化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经用低干栏式巢居,会栽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遗址堆积的稻谷,可供500人吃一年。1995年,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了更早的距今1万年以上的水稻。
“红山文化”有大片的积石冢——在墓地上堆积石块,有的圆形,围了三层,有的方形,靠近墓穴。那是最原始的天坛和地坛。英国伦敦西面的巨石阵,与之类似。
从年代来说,半坡村人、河姆渡人要比良渚人早些,我们的教科书,就把前者说成是母系社会的典型,后者说成是父系社会的典型。
●【小麦文化与水稻文化】●
但是,既然上文已经对母系与父系社会孰先孰后的问题作了探讨式的否定,那么,不妨换一种说法:
半坡文化,是黄河流域“小麦文化”的典型;河姆渡文化,以及它所归属的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水稻文化”的典型。
小麦文化与水稻文化,其气候地理、耕种方法、加工技术、食物营养等等,有许多不同。两种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分别养成了中国大陆型的北方人与海洋型的南方人,在体格、秉性、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此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所谓北方和南方,主要以气候分界,北为温暖带气候,南为亚热带气候;表现于地理,其分界在东部为淮河,西部为秦岭。
可以以此类推的是:东方的淀粉文化养育了东方人,西方的肉乳文化养育了西方人。
●【中华民族文化】●
新石器时代,从地理系统说,中国除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不妨将此说成是东方的“两河流域”)文化不相上下,还出现了若干地域文化,如岭南文化、辽河流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
东周时,又形成秦、晋、燕赵、齐鲁、楚、吴越、巴蜀等文化。
秦汉时,上述区域文化融合,成为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包括周边草原、山地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
由于结合成更大的群体,有利于生存和发展,到后来,以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扩展为兼容旁支的部落;同理,部落与部落联合,形成为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
●【三皇五帝】●
大约5000年前,中国出现了很大规模的部落联盟。其首领,大致即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类人物。
“三皇”说法不一,参照《辞海》,如天皇、地皇、泰皇、人皇,如教民渔猎嫁娶的伏羲(xī)氏、制耜(sì)采药的神农氏(一说即炎帝)、补天造人的女娲(wā)氏、钻木取火的燧(suì)人氏、造车制历的轩辕氏(黄帝),以及被奉为火神的祝融、为争帝不成一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的共工……其中的三位。
当然,上述这些创造发明,很可能是后人将集体的智慧,附会于个人。
我认为最了不起的,是黄帝发明车子。车轮是人类抽象思维的结晶——由自然界滚动的物体,归纳出“圆”的概念,进而演绎为车轮,应用于物体的移动。
其次,是由磨擦能发热,想到火是热的,运用逻辑,推论出磨擦可以生火。这也很不简单,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生火烧熟,要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
“五帝”说法也不一,参照《辞海》,除了将上述三皇列入五帝外,再如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少昊(hào)、高阳、唐尧、虞舜、夏禹……其中的五位。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比三皇五帝更早或同时的人物的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有巢氏构木为居,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追日,仓颉(jié)造字,麻姑三见沧海桑田,黄帝之妻嫘(léi)祖发明养蚕纺织,舜的刑法官皋陶(yáo)听讼断案等。
●【从黄帝到大禹】●
相传黄帝打败了先于他的南方的炎帝,然后两人结成联盟,又打败了东方(一说西南)的蚩(chī)尤。于是,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炎之所以在黄前,可能因时间先后),或“黄帝后人”。
其实,现今的中国人,许多是蚩尤部落后人,不如称“华夏子孙”更为确切。
尧、舜、禹,据《史记》说,都是黄帝后代。
传说尧以女儿娥皇、女英妻舜,舜南巡(或被禹放逐)死于苍梧,两妃往祭,泪洒于竹,成为外有灰褐淡晕、中间颜色稍深斑点的湘妃竹。
尧曾命鲧(gǔn)治水,失败;鲧之子禹改堙(yīn)为导,疏通江、河、淮、济四水,引入大海。
大禹治水历时十三载(一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事毕,在绍兴会合诸侯,稽核功劳,留下会(kuài)稽山名。
●【可疑的“禅让”】●
部落联盟不是国家,其首领也不是统治者,领袖身份的更替和权力的交接,据说都通过禅(shàn)让,即把天下让给发现或推举出来的贤者。
但也有学者说,禅让纯粹是后人想象。先秦荀子就怀疑。
据出土的战国竹简《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禹杀舜,皆以武力夺天下。
我还可加一句:动物世界没有自愿“让”出“王”位的,要取得地位靠征服,欲维护权力靠镇压;人类后来的发展也没有真正心甘情愿禅让的实例。为什么偏偏尧、舜、禹等人会禅让?
还有传说,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嫌污浊而洗耳;舜让王位于善卷,善卷逃山洞而隐居。韩非说上古君主辛苦而无享受,所以辞让。
我奇怪,这位法家的集大成者,难道不懂权力的滋味远过于衣食享受,比起工作辛苦来又算得了什么?
●【——后世有“禅让”】●
后世确实有“禅让”,但要打上引号,如汉让于魏,魏让于晋,连唐都是隋禅让的。从秦到清,中国2100多年历史,有1000多年是禅让得来的天下。
可是,这种改朝换代的禅让,统统是被迫的。倘若禅让给自家人,则称“内禅”,也都是不得已。盖皇帝是专制的魁首,政权的独裁者,他怎么肯自愿让出至高无上的宝座?
现代政党或国家,最高领袖钦点接班人,将权力私相授受,然后进行一番选举形式的推戴,我认为也是禅让,是专制与独裁的余毒,与民主政治背道而驰。
●【禹传子启】●
禹的晚年,其子启继承了首领地位。
一说是禹禅让给贤者伯益,启不服,或公众推戴启,启杀益夺位;
一说是禹传位给启,伯益不服,反抗,被启杀了。
前一种说法是为了维护大禹的圣人形象,认为他不会那么自私。但实际上,动物全都自私,由高等动物发展为超高等动物的人,即使领袖人物,怎么就不自私?大禹直接传启,完全可能,并无损于他忘我治水和管理天下的大公。
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扩展说几句:自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私有制的观念,自人类有思维即已产生,后来没有消失,以后也不可能消失。
●【公与私】●
中国和西方的区别,仅在于:中国将“私”融合于国家、宗族、乡里,建国后加上单位,这些貌似“公”的概念,结果,变成名义上的大公无私,实质上集中于少数人的私,以及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等;
而西方,始终是个人的“私”,但用法律和契约组合起来,结果,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都得到保障,人性解放,思想自由,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社会的“公”也得到了很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