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孟仁政,约法三章

作者:周锡山    更新时间:2014-06-04 15:10:04

刘邦作为大政治家,中国第一位成功的皇帝,他初次掌握政权,就施行仁政,即宣布和执行千古闻名的“约法三章”。《史记》和《汉书》的《高祖本纪》记载秦二世二年(前208)在项羽于巨鹿之战摧毁秦军主力之后,起义军领袖楚怀王即决定进攻咸阳,消灭秦朝。楚怀王先与各路将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尽管先入定关中可封关中之王,可是当时秦军的兵力尚强,起义军败北失利的战况频繁发生,作为京城的咸阳及以东要塞又有重兵把守,所以众多将领都不敢先行入关,只有刘邦敢于承当此职,他首先要求担当进攻咸阳这个重任。接着,项羽因要报秦军击破项梁军并杀害项梁之仇,又自持勇武,愿与沛公刘邦一起西进入关。但是楚怀王身边的诸多老将一致认为:“项羽为人僄悍滑贼(《汉书》作“慓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襄城人全被活埋),诸所过无不残灭(所有经过他作战的地方,都惨遭彻底毁灭)。且楚所进取,前陈王(指陈胜)、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性情谨慎敦厚的人)扶义(扶持、维护仁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于是不许,独派刘邦西进。”

起义军领导机关的这批老将能正确评价和使用项、刘两人。他们认为狡诈、好杀(即猾贼;贼,虐害,杀害)的是项羽,他们并不像有些当代史家那样认为刘邦是狡诈之徒,却一致认为刘邦是一贯豁达大度、性情谨厚、富有仁义的人(即“长者”),相信他能“扶义”即扶持、维护仁义而西,告谕秦都长少两辈人都不战而降。老将们的看法和预见,是正确的。刘邦不负众望,自此年后九月聚集陈胜、项梁剩余的散卒,由彭城经砀(今安徽砀山南)到达成(《汉书》作“城”)阳(今山东荷泽东北)及其邻近的杠里,攻秦军营垒,破其二军。十月,攻破成武(今属山东)的秦东郡尉。十二月,又引兵至粟县(属沛郡),遇刚武侯,俘获其军四前千人,又收编魏将皇欣、武满的部队,攻秦军而破之。一路向西,仅用一年时间,即完成攻下关中、进入咸阳的战略任务。刘邦之所以能迅速取得如此巨大的战绩,捕捉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成就其灭秦大业,“离不开刘邦及其决策群体的自我奋进和作为。刘邦知人善任,从善纳谏,注意扩充军队,积聚实力,纪律严明,‘所过毋得卤掠’。”(《汉书·高帝纪》)作战时还能避实就虚,分化瓦解,迂回突袭,各个击破。这一些,更是他克敌制胜的基本因素①。

此外,刘邦对敌方也用儒家的信义原则招降。他以重兵围攻南阳宛城时,同意南阳郡守派来的代表陈恢约降,宛城不战而下,他进而封陈恢千户。刘邦的信义使他此后“引兵西,无不下者”(《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项藉传》)直至约降咸阳。

秦二世三年(前207)八月,赵高在杀害李斯之后,逼迫丧尽人心的秦二世自杀,九月,立二世兄子公子婴为秦王。此时刘邦率兵十万,已到达咸阳附近的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赵高派人至刘邦军,“欲约分王关中”。刘邦识破赵高的援兵诡计,用张良之计,派郦食其、陆贾去游说秦将,乘机攻破武关(峣关),与秦军在蓝田南、北连打两仗,都大破之,又乘胜再破之。此时子婴已杀赵高。

于是于汉元年(前206)十月,刘邦率军进驻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南),在约降之后,这位只当了46天秦王的子婴,“素马白车,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刘邦属下诸将有的建议杀掉秦王,刘邦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在西入咸阳之后,又接受樊哙、张良的谏阻,不在皇宫居住,“乃封秦重宝产物府库,还军霸上。”保护好一切财产和库房后,大军依旧驻扎在城外霸上。刘邦又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宣布去除秦朝一切苛政,作为关中之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人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一律不受,讲:军粮充足,不需你们费心。秦民更喜出望外,无不希望刘邦当上秦王。刘邦圆满完成一系列的军事进攻战和招降秦朝军民、消灭秦朝的重任之后,将起义军的宽厚仁义带给秦民,为义军带来卓著的声望,证明他是一个信义和仁义兼备,高瞻远瞩的大政治家、军事家,赢得秦汉人民当之无愧的信任和期望。

如果让项羽进军关中,他便会一路上杀过去,即使降卒与俘虏,也都活埋(阬之),还要屠城残民,“诸所过无不残灭”,沿途城市和咸阳都成了一片废墟,起义军绝对得不到秦民的拥护。后来项羽进军咸阳后的作为果然如此。

废除暴秦残民的苛法,用简约可行的约法三章来管理社会秩序,体现了儒家善政必简、尚德慎刑(刑省)的政治法律思想,是实施仁政的一种体现。可能有人会说:刘邦不读诗书,一贯厌恶儒生,反对儒家,怎么可以说约法三章是孔孟仁政的表现呢?我们认为,孔孟之道包括其刑省、仁政的治国思想,由于儒家作为显学之一,通过二、三百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前479年)的传播,早已深入人心,其众多重要观点已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发生在前213年,离开前206年秦亡汉立,只有七年时间,为时尚短,更兼秦始皇未能创立新的思想来取代儒道法墨诸家(吕不韦有此远见,但无此大才,他领衔主编的《吕氏春秋》并未能完成这个重要任务,而且成书后不久又遭到秦始皇的排斥,未能产生自己的影响)。所以儒家思想未被磨灭,照旧在秦汉之际的思想血脉内流淌。本书上节已经言及:刘邦虽中焚书坑儒的思想毒害,在主观上排斥儒家,这些却只是表面现象,而在实际行动上,刘邦实行的是未打孔孟旗号的孔孟仁政。

刘邦在消灭项羽和平定天下之后,他接受叔孙通宣传的孔孟之礼,建立起封建朝廷的政治秩序,接受陆贾对他不读诗书的批评,重视文治,以教化治天下,又到孔府孔庙,隆重、虔诚地拜祭,说明刘邦在认识上也已彻底改变,他终于全面接受了儒家的优秀文化遗产。

先秦时期,儒、道、法、墨四家是显学,后来墨学被时代所淘汰。刘邦统治集团的领导主干由道、儒两家人士组成,但刘邦、萧何与以道为主的张良、曹参、陈平和陆贾等儒生,以及此后一百年的继承者,都是通达之士,他们都能将道、儒、法三家的正确思想融会贯通地用于政治、军事和经济及社会治理的实践中,从而取得大治天下、富国强兵的巨大成果。

①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册第27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