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怨》与上海怀旧

作者:沈善增    更新时间:2014-05-20 14:35:20

在上海鳞次栉比的屋檐下,像张建中的小说《宿怨》中描绘的邻里之间的纠纷、冲突与恩怨缠葛,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每个老上海可以说是对此已到了熟视无睹的程度。但是,当艺术聚焦到这样的事件上,将它似乎以生活的原貌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们竟对这样习以为常的人情世态唏嘘不已,甚至觉得眼眶有些发潮。张建中写得很有节制,无意煽情,但他确确实实在我们的心弦上扣出了颤音。

这使我们感到,我们所经历过的凡人琐事,其实是一座审美的富矿,可惜现在很少有人朝它投来一瞥。而只要有人来关顾它,一不小心就会爆出个大冷门来。前些年以《步高里》、《阿毛告状》引发的纪录片热,去年一时红透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是明证。我不敢说《宿怨》也会一炮打响,尽管《新民晚报》的编辑慧眼选秀,将它连载了一个月有余;但是,与纪录片、电视剧等文艺样式比较起来,小说自有它的优势。优势之一,就像赵长天在分析《罪与罚》时说的,可以直接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由受众主动地掌握接受的方式与速度,细细地品味,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丰富审美感受。张建中在发挥小说优势方面做得很好。他写到金根娘在两次推倒阿凤家搭建的违章建筑墙垣,两次到三整顿办公室反映后,感觉到三整顿办的工作人员态度有所改变,似乎在偏袒阿凤家,她的直觉反应,“这趟我们是输定了”,一下子从心理到生理都垮了下来,这种严重的反应的合理性,我想是纪录片与电视剧都难以恰如其分地展现的,唯有在阅读的品味中,才能接受,在接受过程中,更深地体会到底层百姓的心灵忍辱负重之可歌可泣。而她又立即决定不把几个子女叫拢来与阿凤家“拼”:“我也不想你们为这种事出头露面吵吵闹闹的,太跌身价了。”也唯有在阅读的品味中,我们才能充分感受到一个小人物的堪称伟大的人格尊严。另外,小说的叙述语调很平稳、很冲淡,这与主人公金根娘那貌似柔弱,其实是坚韧、宽厚的精神密切相吻,这也是小说能给予读者的一种特有的审美享受。

最近几年里,出现过一批批上海怀旧题材的文艺作品,上海受到关注,作为老上海,作为文艺界中人,当然是高兴的。但是,那些上海怀旧作品,我所寓目的,几乎都像新天地里“修旧如旧”的石库门,“旧”的只是个外壳,里面“怀”的是在以往上海从未发生过,或不是这样发生过的人和事。《宿怨》虽然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对今日上海来说,也可算是怀旧,因为这20多年来外部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比环境变得慢的是人心,但若从表面现象看,人心也变得面目全非了。《宿怨》写出了深层的较少变化的人心,这应该才是真正的“怀旧如旧”。可惜的是这类上海怀旧作品太少了,上海滩的棚户风情怎及上海滩的风花雪月有卖点呢?所以说,在激赏张建中小说的同时,更应激赏《新民晚报》编辑的眼光。然而,当下这篇小说会不会红火我不敢说,但等那些热热闹闹的“上海伪旧”过去,这篇小说也许还有人提起,这点我倒有信心。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