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尔特科夫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时髦画家。他开始驱车去赴宴,陪伴太太们去逛画廊,甚至去散步游玩,穿着入时,公开声明画家理应属于社会,应该维护自己的身份,而有的画家穿着打扮跟鞋匠无异是有失体面,不讲风范,缺乏修养的表现。他把家里、画室安排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雇用了两个出色的听差,收了一批神气活现的学徒,一天要换几套礼服,卷了头发,潜心揣摩接待顾客的举止风度,想方设法装扮自己,以博得女士们的垂青;总之,他不久就变得判若两人,再不是那个朴实无华、躲在瓦西里岛的陋室里默默作画的画匠了。如今,议论起画家和艺术来,总不免有尖酸刻薄之词:他断言对于从前的画家实在是吹捧过分,在拉斐尔之前,所有画家画的人物画简直就像是鲱鱼;至于那些人物画似乎包含某种神圣的东西,那只是鉴赏家们的无端揣测罢了;就连拉斐尔本人的画作也并非毫无瑕疵,他的许多作品都只是徒有虚名;而米开尔安琪罗则是一个吹牛家,因为他一心炫耀的是他的解剖学知识,他的画作谈不上什么优美,而真正的用光、笔力和色调之妙只能到本世纪的现代作品中去寻找。说到这里,就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地要提到他本人了。
“不,我不明白,”他说。“别的人干吗要一个劲地坐着不动,埋头干活呢?一个人画一幅画,要磨磨蹭蹭地画上几个月,照我看只是卖力气的人,而不是艺术家。我才不信他会有什么才能。一个天才作起画来又豪放又快捷。比方说我吧,”他通常转身对客人说道,“这幅画像我画了两天,这头像画了一天,这张画了几个钟头,而这张呢,只画了一个多钟头。不,我……说实话,我不认为一笔一划描出来的东西是艺术品;那是俗匠之作,而不是艺术品。”
他对客人们就这样滔滔不绝地议论着,于是客人们对他的遒劲的笔力和快捷的画风啧啧称道,听说这些画转眼就画成了,不由地连声赞叹,并且奔走相告:“这是天才,真正的天才!瞧他说得多好!眼睛多么有神!他整个的外表都有一种不寻常的气度!”
画家听到这样的议论,洋洋自得。当赞扬他的文章见诸杂志的时候,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虽说这种赞扬是他本人用金钱买来的。他揣上这份印刷品四处炫耀,仿佛是无心地给熟人和朋友们看的,那种开心劲儿简直就到了天真可笑的地步。他声名鹊起,求画者盈门,应接不暇。他已经对于给人画像和一些常客感到厌腻了,因为他们的姿势和要求都是他所熟知的。他兴味索然地画着人物画,只是草草地勾勒出一个头脸来,便留给学徒去完成。从前他总要尽力探寻一种新的姿势,以笔力和效果令人倾倒。而今他对此已了无心绪。头脑已懒于慢慢琢磨和周密思考。他已经办不到了,而且也没有工夫;闲散的生活和他在其中极力扮演高贵绅士的社交圈子——这一切使他远离了劳作和不再用心思。他的画笔渐渐失去了热情,变得迟钝了,他麻木不仁,落入了千篇一律、固步自封、早已过时的窠臼。文武官员那一张张单调的、冷漠的、永远是体体面面的、可说是绷得紧紧的脸相没有留下多少泼墨的余地:他的画笔已经与华丽的衣物、有力的动作和奔放的热情无缘了。更谈不到景物的配置、艺术的情节和精美的构思了。在他面前的只是制服、紧身胸衣、燕尾服,而画家看着它们只是木然相对,失去了任何想像力。他的作品中连一些极为常见的优点也不见了,可是它们仍然十分走俏,虽然真正的行家和艺术家看到他最近的画作都只是耸耸肩膀。有些熟悉恰尔特科夫的人不明白,他那光芒初露的才华怎么就黯然失色了,他们徒然地猜测,一个人还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怎么就才思枯竭了呢。
然而,这位飘飘然的画家对这些议论是充耳不闻的。他已步入人生的不惑之年;身体开始发福,明显地朝横向发展。在报章杂志上,他已被冠上诸如“我们的尊敬的安德列·彼得罗维奇”、“我们的德高望重的安德列·彼得罗维奇”之类的形容语。到处请他担任荣誉的职位,邀请他去主持考试,参加各种委员会。一如人们到了受人敬重的年纪所做的那样,他开始坚定不移地维护拉斐尔和古代画师的声誉,——这并不是由于他确信他们画技精湛,而是因为可以借用他们的名义而挑剔画坛的新手。他按照不惑之年的人的惯常做法,一无例外地责备年轻人道德沦丧和精神颓废。他相信人世上凡事都十分简单,没有什么神赐的灵感,一切都应纳入严格的、划一的秩序之中。总之,他的人生之旅已达成熟之期:一切感情的冲动都受到压抑,有力的琴弦只能唤起心灵的微弱的共鸣,而不再有尖声的唱和,接触美质的东西不再能把纯真的力量激发为光焰,然而,残留的感情却渐渐与金币的叮噹之声相通,十分专注地倾听它们的诱人的音响,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迷醉于其中了。荣誉不会给人带来喜悦,如果它是被窃取来的,而不是应份得到的话;只有当之无愧的人才会感到经常的激奋。所以,他的全部感情和思绪都专注于金币了。金币成了他的追求、理想、惊恐、欣喜之物和人生的目标。一叠叠的钞票塞满了大小箱柜,他与一切命中注定拥有这种可怕之物的人无异,变成了一个无聊透顶,只认得金币,不可理喻的吝啬鬼和守财奴,一个在我们这个冷酷无情的人世上随处可见的怪物,而有血肉与灵魂的人见了他都会不寒而栗,会觉得他就像是行尸走肉,一副没有肝脏的骷髅。然而,有一件事却极大地震憾和惊醒了他的整个生命之躯。
有一天,他看见桌上有一封短笺,美术院邀请他以荣誉院士的身份前去鉴定一位在意大利深造的画家送来的新作。这位画家是他以前的一个同事,早年便酷爱艺术,满怀热情地醉心于艺术,疏远了亲友,放弃了可心的习惯,只身奔赴艺苑之花在如诗如画的苍穹之下竞相开放的地方——神奇的罗马,那是画家们一听到它的名字便会怦然心动的城市。在那里,他像隐士一样埋头作画而不为任何杂事所分心。不管人们怎么说他性格怪僻,不善交际,无视上流社会的礼仪以及衣着寒酸有辱画家的身份等等,他都无所谓。同行们是否生他的气,他也不在乎。他鄙视一切,把身心整个儿献给了艺术。他不知疲倦地参观一个个画廊,一连几个钟头在大师们的作品前流连忘返,捕捉和揣摩其神妙之笔。每画一幅画,他总要一而再地取法于这些大师的笔意和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无言而有力的启示。他不界入那些吵吵嚷嚷的闲谈和争论;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纯洁主义者。他一视同仁,给予公正的评价,从中汲取其优长,只把超凡脱俗的拉斐尔一人奉为楷模。犹如一个伟大的诗人在饱览无数的雄文巨制之后,只认定荷马的《伊里亚特》为案头必备之书,因为他发现书中内容应有尽有,包罗万象,一切都在其中得到深刻而完美的反映。因此,他从这一画派中获得了庄严的创作宗旨、极大的思想美质、精妙神奇的笔意。
恰尔特科夫步入大厅,一眼看见已有一大群参观者聚集在那幅画的前面。一片寂然无声,这在有许多鉴赏者在场的情况下是很少见的,这一次却随处笼罩着这种气氛。他立刻摆出一副行家的深沉莫测的样子,走到画的跟前;可是,天哪,他真不敢相信!
面前的这幅画犹如处子一般纯洁、无瑕、优雅。又像天神一样质朴、神圣、纯真与单纯,高踞于一切之上。天仙似的美人似乎因为众多的人盯着她看而惊奇不止,含羞带娇地垂下了妩媚的眼睑。行家们都不胜惊讶地观赏这幅新奇而非凡的作品。这幅画既师承了拉斐尔高雅的构思,又借鉴了柯莱爵精美的笔法,似乎两者兼容并蓄。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蕴蓄于画家内心的创造力。画中的景物一无例外地浸透着他的风格,全都显示出法则和内在的力量。画中处处可见于自然中流动圆润的线条,那是只有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慧眼才能发现的,而临摹匠就只会画成有稜有角的东西。显然,画家首先是把从外部世界揣摩所得化入自己的灵魂中,然后从内心的源流里汩汩流淌出和谐而激越的心曲。甚至外行人也清楚地知道,在创作和单纯的摹写自然之间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几乎无法来描述那异乎寻常的寂静气氛,一个个紧盯着那幅画而悄然无声——没有响动,没有声息;而那幅画不停地向上升腾;它显得越来越光辉、奇妙,终于化为转眼的一瞬——那是思想从天外飞来、闯进画家心灵的结晶,那是人的整个一生为之所作的准备。参观的人围着那幅画,禁不住泪水盈眶,就要从脸上滚落下来。仿佛审美情趣不同和喜欢苛求、挑剔的人都汇聚在一起,对这幅画表示无言的礼赞。恰尔特科夫张着嘴,呆呆地站在画跟前,当观众和行家们吵吵嚷嚷说起话来,七嘴八舌地评论作品的得失,并请他发表看法时,他才终于回过神来;他想装出一副冷淡而无所谓的样子,说几句冷酷的画家常说的无关痛痒、俗不可耐的陈词滥调,诸如“是的,当然,不能不承认画家有些才能;看得出来,他是想要表现什么东西;不过,要说主要之点嘛……”等等。接着,自然要称赞几句,无论是什么样的画家听了都无关痛痒。他本想应付一下,可是话到嘴边便咽住了,泪水和哭泣声纷乱地奔涌而出,随后他就像疯子似的冲出了大厅。
他凝然不动、神情木然地在画室中间伫立了片刻。整个的肌体、生命都在一瞬间悚然惊醒了,仿佛他又变得青春年少,仿佛快要熄灭的才能火花又将重新点燃起来。转眼之间,他恍然彻悟了。天哪!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无情地葬送了;胸中微燃的火花本来可能燃成壮丽动人的熊熊火焰和激起众人的惊叹与感激的泪水,却被窒息、扑灭了!这一切都是葬送掉的,毫不怜惜地葬送掉的!仿佛从前他所熟悉的劲头和激情,转眼之间又在心灵中一下子苏醒了。他抓起画笔,走到画布跟前。使劲的汗水在脸上流淌;整个的身心凝成一个心愿,心中沸腾着一个念头:他要画一个沉沦的天使。这个想法十分切合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可是,唉!他笔下的形体、姿势、配置、构思都显得不自然和杂乱无章。他的画笔和想像力过于固守着一个尺度,虽然他想要跨越自己设定的界限与桎梏,却因无力的挣扎而成了谬误。他无视知识积累的艰苦而又漫长的阶梯和创造伟大的未来的最基本的法则。他深感苦恼了。于是,吩咐人把新近所有的作品,了无生气的时髦画作,骠骑兵、淑女和文职官员的画像统统搬出画室。他一个人锁上门,不许任何人进去,潜心作起画来。他就像一个有耐心的年轻人、一个学徒那样,埋头苦干。但是,他画出来的东西全都白费劲!他由于不懂最起码的常识而不得不停下画笔;简单的、微细的机械手法往往把一腔激情凝结住了,还成了想像力驰骋的难以逾越的障碍。画笔不由自主地滑向一成不变的程式,两只手总是叠成刻板的样式,头部也不敢画成不寻常的姿势,甚至衣服的褶皱也固定不变,不愿适配在不大常见的体态姿势之上。而这一切他都亲自体验到了,也分明看到了。
“我从前果真有才华么?”他终于说道,“我没有自欺欺人么?”说到这里,他走到过去所画的作品跟前,那是他处身于僻静的瓦西里岛的陋室里,远离尘世、财富和各种欲念,那样纯真而无私地画出来的作品。如今他走近前去,仔细端详它们,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从前穷愁潦倒的生活。
“是的,”他深感失望地说道,“我曾有过才华。这里处处可以看到它的痕迹和表征……”
他停了下来,浑身悚然一震:他的眼神跟那双一动不动地盯着他的眼睛不期而遇。那就是他在休金工场旁买来的那幅不寻常的画像。这画一直盖得严严实实,被别的画挡着,他也就把它忘了。如今,当堆在画室里的时髦画像和绘画统统搬走之后,它却像是故意为难似的,跟青年时代所作的旧画一起露出来了。他油然想起了它那蹊跷的来历,想起了这张奇怪的画像多少是他蜕变的缘由,也想起了他意外捡得的一笔钱财,以致激起了无谓的贪欲,葬送了他的才华,——他几乎要愤恨欲狂了。他立刻叫人把这张可恨的画像搬出去。然而,内心的焦躁却并不因此而平息下来:他的全部思绪和整个的身心都备受震撼,于是,他感到了一种揪心的痛楚——这种痛楚之情,当一个平庸之才自不量力地要自我炫耀却又办不到的时候,作为一种惊人的例外,就会在天性中自然流露出来;这种痛楚之情在年轻人身上会产生伟力,而在已经失去梦想的人身上却会变成枉然的渴求;这种痛楚之情会嗾使一个人去干出可怕的罪恶勾当。一种极度的嫉妒心、几近疯狂的嫉妒心油然而生。他一见显露才情的作品,一股无名之火便倏然流露在脸上。他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用蛇蝎般的目光贪婪地打量它。内心里涌出一个人可能有的最恶毒的念头,而且以疯狂的劲儿去付诸行动。他开始收购艺苑所有的精品佳作。他不惜用重金去购得一幅画,小心翼翼地带回自己的房里,然后就像饿虎扑食一般冲上前去,撕裂,扯烂,剪成碎片,用脚践踏,同时发出满足的狞笑。他积攒下了数不清的家财,因而有可能去满足其恶毒的邪念。他打开了所有装着金币的钱袋和箱子。从来不曾有一个愚昧的恶魔像这个狂热的复仇者那样毁掉了如此之多的名画佳作。在所有的拍卖场上,只要他一露面,任何人都别想购得一件艺术品。犹如是愤怒的老天爷特意把这个灾星打发到这人世上来,搅得它失去了应有的和谐。极度的狂热给他抹上了一种怕人的色调:他的脸上永远罩着一层恼怒之色。诅咒人世和怨天尤人自然表露在他的容颜里。仿佛他就是普希金出色地描绘的那个可怕的恶魔的化身。从他的嘴里吐出来的除了恶毒的言辞和没完没了的指责之外,别无其他。犹如一头怪兽,忽然闯到了街上,纵然是他的熟人,远远望见他都要极力躲开和回避,以免一整天都晦气。
这种紧张而压抑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实在是世界和艺苑之大幸:过度的狂热毕竟是他虚弱的生命难以支撑的。颠狂和错乱频频发作,终于变成了可怕的沉疴。厉害的热病加上急性发作的痨病来势甚猛,只有3天他便瘦成了皮包骨头。除此之外,又患有无可救治的颠狂之症。有时,就是几个人也拦不住他。他总觉得,那幅不寻常画像里的那双早已忘记、栩栩如生的眼睛老盯着他,于是,颠狂就发作得越发厉害。他竟然觉得围在他病榻旁的人都是一张张可怕的画像。他眼看着一变为二,二变为四;四面墙上似乎都挂满了画像,一双双不动的、有神的眼睛全都盯着他。一张张可怕的画像从天花板、地板上一起凝望他,房间变宽变大了,没有尽头,可以装得下更多凝然不动的眼睛。给他治病的大夫,耳熟能详他那奇怪的病史,竭力想要探明他幻觉中的鬼影和他的生活经历之间的神秘的联系,可是却一无所获。病人除了受着痛苦的折磨之外,无知无觉,只是连连发出惨叫和说着含混的胡话。他的生命终于在最后一次无声的痛苦发作之中猝然中断了。他的遗体十分可怕。偌大的家财已一无所剩;然而,当人们看到一幅幅价值千百万的艺术精品被撕成了七零八落的碎片时,便都明白了他是怎么把钱财乱花滥用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