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残本《脂砚齐重评石头记》
去年我从海外归来,便接着一封信,说有一部抄本“脂砚齐重评《石头记》”愿让给我。我以为“重评”的《石头记》大概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当时竟没有回信。不久,新月书店的广告出来了,藏书的人把此书送到店里来,转交给我看。我看了一遍,深信此本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抄本,遂出了重价把此书买了。
这部脂砚齐重评本(以下称脂本)只剩十六回了,其目如下:
第一回至第八回
第十三回至第十六回
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
首页首行有撕去的一角,当是最早藏书人的图章。今存图章三方,一为“刘銓畐子重印”,一为“子重”,一为“髣眉”。第二十八回之后幅有跋五条。其一云: 《红楼梦》虽小说,然曲而达,微而显,颇得史家法。余向读世所刊本,輒逆以己意,恨不得起作者一譚。睹此册,私幸予言之不谬也。予重其宝之。青士、 椿余同观于半亩园并识。乙丑孟秋。
其一云:《红楼梦》非但为小说別开生面,直是另一种笔墨。昔人文字有翻新法,学《梵夹书》。今则写西**齿,仿《考工记》,如《红楼梦》实出四大奇书之外,李贄、金圣吹皆未曾见也。戊辰秋记。
此条有”福”字图章,可见藏书人名刘銓福,字子重。以下三条跋皆是他的笔跡。其一云:《红楼梦》纷纷效顰者无一可取。唯《痴人说梦》一种及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一种尚可玩。惜不得与佟四哥三弦子一弹唱耳。此本是《石头记》真本,批者事皆目击,故得其详也。癸亥春日白云吟客笔。(有“白云吟客”图章。)
李伯盂郎中言翁叔平殿撰有原本而无脂批,与此文不同。
又一条云:
脂砚与雪芹同时人,目击种种事,故批笔不从臆度。原文与刊本有不同处,尚留真面,惜止存八卷。海内收藏家更有副本,愿抄补全之,则妙矣。五月廿七日阅又记。(有“銓”字图章。)
另一条云:
近日又得妙复轩手批十二巨册。语虽近鑿,而于《红楼梦》味之亦深矣。云客又记。(有“阿瘡瘡”图章。)
此批本丁卯夏借与绵州孙小峰太守,刻于湖南。
第三回有墨笔眉批一条,字跡不像刘銓福,似另是一个人。跋末云: 同治丙寅(五年,一八六六)季冬月左绵痴道人记。
此人不知即是上条提起的绵州孙小峰否。但这里的年代可以使我们知道跋中所记干支都是同治初年。刘銓福得此本在同治癸亥(一八六三),乙丑(一八六五)有椿余一跋,丙寅有痴道人一条批,戊辰(一八六八)又有刘君的一跋。
刘銓福跋说“惜止存八卷”,这一句话不好懂。现存的十六回,每回为一卷,不该说止存八卷。大概当时十六回分装八册,故称八卷,后来才合併为四册。
此书每半页十二行,每行十八字。楷书。纸已黄脆了,已经了一次装襯,第十三回首页缺去小半角,襯纸与原书接缝处印有“刘銓畐子重印”图章,可见装襯是在刘氏收得此书之时,已在六十年前了。
二 脂砚齐与曹雪芹
脂本第一回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诗之后,说:至脂砚齐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出则既明”以下与有正书局印的戚抄本相同。但戚本无此上的十五字。甲戌为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那时曹雪芹还不曾死。
据此,《石头记》在乾隆十九年已有“抄阅再评”的本子了。可见雪芹作此书在乾隆十八九年之前。也许其时已成的部份止有这二十八回。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把《红楼梦》的著作时代移前。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年表》(《红楼梦辨》八 )把作书时代列在乾隆十九年至二八年(一七五四-一七六三),这是应当改正的了。
脂本于“满纸荒唐言”一诗的上方有朱评云: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淚经而逝。余尝哭芹,淚亦待经,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癩头和尚何!悵悵!……甲午八月淚笔。(乾隆三九,一七七四。)
壬午为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当西历一七六三年二月十二日。(据陈垣《中西回史日历》检查)
我从前根据敦诚《四松堂集》“挽曹雪芹”一首诗下注的“甲申”二字,考定雪芹死于乾隆甲申(一七六四),与此本所记,相差一年余。雪芹死于壬午除夕,次日即是癸未,次年才是甲申,敦诚的挽诗作于一年以后,故编在甲申年,怪不得诗中有“絮酒生芻上然坰”的话了。现在应依脂本,定雪芹死于壬午除夕。再依敦诚挽诗“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话,假定他死时年四十五,他生时大概在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我的《考证》与平伯的年表也都要改正了。
这个发现使我们更容易了解《红楼梦》的故事。雪芹的父亲曹頫卸织造任在雍正六年(一七二八),那时雪芹已十二岁,是见过曹家盛时的了。
脂本第一回叙《石头记》的来历云: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
刪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此上有眉评云:雪芹然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然,故仍因之。
据此,《风月宝鉴》乃是雪芹作《红楼梦》的初稿,有其弟棠村作序。此处不说曹棠村而用“东鲁孔梅溪”之名,不过是故意作狡獪。梅溪似是棠村的別号,此有二层根据:第一,雪芹号芹溪,脂本屡称芹溪,与梅溪正同行列。第二,第十三回“三春去后诸芳经,各自须寻各自门”二句上,脂本有一条眉评云:“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淚。梅溪。”顾颉刚先生疑此即是所谓“东鲁孔梅溪”。我以为此即是雪芹之弟棠村。
又上引一段里,脂本比別本多出“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九个字。吴玉峰与孔梅溪同是故设疑阵的假名。
我们看这几条可以知道脂砚齐同曹雪芹的关系了。脂砚齐是同雪芹很亲近的,同雪芹弟兄都很相熟。我并且疑心他是雪芹同族的亲属。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托梦于凤姐一断,上有眉评云: “树倒猢猻散”之语,全犹在耳,曲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恸杀!
又可卿提出祖塋置田产附设家塾一断上有眉评云:语语见道,字字伤心。读此一段,几不知此身为何物矣。松齐。
又此回之未凤姐寻思宁国府中五大弊,上有眉评云: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今 (令)、余想恸血淚盈□。(此处疑脱一字)
又第八回贾母送秦钟一个金魁星,有朱评云:作者今尚记金魁星之事乎?抚今思昔,肠断心摧。
看此诸条,可见评者脂砚齐是曹雪芹很亲的族人,第十三回所记宁国府的事即是他家的事,他大概是雪芹的嫡堂弟兄或从堂弟兄──也许是曹顒或曹頎的儿子。松齐似是他的表字,脂砚齐是他的別号。
这几条之中,第十三回之一条说
曲指三十五年矣。
又一条说
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
脂本抄于甲戌(一七五四),其“重评”有年月可考者,有第一回(抄本页十)之“丁亥春”(一七六七),有上文已引之“甲午八月”(一七七四)。自甲戌至甲午,凡二十年。折中假定乾隆二九年(一七六四)为上引几条评的年代。则上推三十五年为雍正七年(一七二九),曹雪芹约十三岁,其时曹頫刚卸任织造(一七二八),曹家已衰败了,但还不曾完全倒落。
此等处皆可助证《红楼梦》为记述曹家事实之书,可以摧破不少的怀疑。我从前在《红楼梦考证》里曾指出两个可注意之点:
第一,十六回凤姐谈“南巡接驾”一大断,我认为即是康熙南巡,曹寅四次接驾的故事,我说: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故曹雪芹不知不觉的——或是有意的 ——把他家这樁最阔的大典说了出来。(《考证》页四一)
脂本第十六回前有总评,其一条云: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
这一条便证实了我的假设。我又曾说赵嬷嬷说的贾家接驾一次,甄家接驾四次,都是指曹家的事。脂本于本回“现在江南的甄家……接驾四次”一句之旁有朱评云:甄家正是大关鍵,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
这又是证实我的假设了。
第二,我用《八旗氏族通谱》的曹家世系来比较第二回冷子兴说的贾家世次,我当时指出贾政是次子,先不袭职,又是员外郎,与曹頫一一相合,故我认贾政即是曹頫。(考证四三-四四) 这个假设在当时很受朋友批评。但脂本第二回“皇上……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一段之旁有朱评云:嫡真实事,非妄拥也。
这真是出于我自己意料之外的好证据了!
故《红楼梦》是写曹家的事,这一点现在得了许多新证据,更是顛撲不破的了。
三 秦可卿之死
第十三回记秦可卿之死,曾引起不少人的疑猜。今本(程乙本)说:
……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伤心。
戚本作: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吹,都有些伤心。
坊间普通本子有一种却作: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疑心。
脂本正作: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
上有眉评云:
九个字写经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
又本文说: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廳上拜大悲懺。……另设一壇于天香楼上。
此九字旁有夹评云:
刪却,是未刪之笔。
又本文云:
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
旁有夹评云:
补天香楼未刪之文。
天香楼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回之末,有朱笔题云: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刪去。
又有眉评云:
此回只十页,因刪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
这可见此回回目原本作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王熙凤协理甯国府。
后来刪去天香楼一长段,才改为“死封龙禁尉”,平仄便不调了。
秦可卿是自缢死的,毫无可疑。第五回书册上明明说:
书着高楼大廈,有一美人无梁自缢。(此从脂本)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釁开端实在宁。
俞平伯在《红楼梦辨》里特立专章讨论可卿之死(中卷,页一五九-一七八)。但顾颉刚引《红楼佚话》说有人见书中的焙茗,据他说,秦可卿与贾珍私通,被婢撞见,羞愤自缢死的。平伯深信此说,列举了许多证据,并且指出秦氏的丫鬟瑞珠触柱而死,可见撞见奸情的便是瑞珠。现在平伯的结论都被我的脂本证明了。我们虽不得见未刪天香楼的原文,但现在已知道:
(1)秦可卿之死是”淫丧天香楼”。
(2)她的死与瑞珠有关系。
(3)天香楼一段原文占本回三分之一之多。
(4)此段是脂砚齐劝雪芹刪去的。
(5)原文正作“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戚本始改作“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