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更新时间:2013-11-08 09:41:48

这个秘密越是难以窥破,我急不可耐的心情就越是受到更大的诱惑。它就像一个影子,一块面纱,我感到它随着每句话的话音而摆动;好多次我以为已经抓住了这幅让人迷惑的织物,它却又溜掉了,一会儿却又来撩拨我,但没有一次是摸得到的话,抓得住的形式。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没有比胡乱猜测这种让人绞尽脑汁的游戏更让人头疼,更让人清醒了;懒洋洋地四处游荡的想象力,突然有了捕猎的对象,被我身上新出现的跟踪追击的欲望刺激得无比活跃。在那些日子里,一种全新的感官在我这个一直措懂的年轻人身上生长起来,那是一片有听觉的、极薄的薄膜,捕获辨别着每一个声调,是一道充满了不信任的、尖锐的、像猪八一样搜寻着的目光,是~个像猎狗一样嗅来嗅去、在黑暗中四处挖掘的好奇心—一神经紧张得发痛,总是为获得一种猜测而激动,却从未最终得到清晰的感觉。 
  但我现在并不想责备我的俯首帖耳的好奇心,它是纯洁的。让我的一切感官如此兴奋的,不是那种一个处在劣势的人喜欢阴险地用在比他优越的人身上的那种淫邪的好奇心——正好相反,它来自暗中的恐惧,是一种无助他犹豫着的同情,这种同情带着隐约的不安,感到这个沉默的人身上的痛苦。我越走近他的生活,就越明显地感到,我的老师那亲切的面庞上笼罩着的、变幻不定的阴影压迫着我,那种因为被高贵地克制着而显得高贵的忧郁,永远不会降低身分,变成恼怒的不快或疏忽大意的怒火;如果说在初次见面时,他那语言的耀眼的光彩吸引了我这个陌生人,那么现在,他的沉默不语的额头上飘浮着的愁云,却给我这个已经熟识了的人以更深的触动。没有什么能像这种坚强的忧郁那样有力地打动一个年轻人的思想: 
  米开朗淇罗俯视着自己内心深渊的思想,贝多芬痛苦地绷紧的嘴,这些悲天悯人的脸谱比莫扎特银色的旋律,比达·芬奇的人物周围明亮的光线更能强烈地打动一个尚未定形的人。青春本身就是美,它无须神化:带着过剩的生命活力,它总要寻愁觅恨,乐意让悲愁甜美地吮吸它的未清世事的血,还有所有年轻人那永远不变的冒险精神和他们对每个精神上的痛苦表现出的关怀。 
  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一张真正忧伤的面孔。我是一个小人物的儿子,从市民的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成长起来,我所知道的忧愁不过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可笑的面具,伪装成愤怒,或披着嫉妒的黄色外衣,常跟金钱上的鸡毛蒜皮相牵连——这张脸上怅然的神情,我立刻感到,却是出自一种更神圣的因素。这种阴郁的表情来源于内心的忧伤,是内心里一枝残酷的石笔给早衰的面颊画上了皱纹和裂隙。有时,当我踏进他的房间时(总是像一个接近恶魔住处的孩子一样害怕),他在沉思中没有听到我的敲门声,当我突然满心羞愧、惊慌失措地站在忘我的地面前,我觉得,那儿坐的是瓦格纳,肉体上穿着浮士德的服装,思想在可怕的女长聚会之夜.在谜一样的深谷里四处游荡。在这种时候.他的感官完全关闭了,他既听不到正在走近的脚步声,也听不到胆怯的问候。而后他突然从沉思中惊起,试图用匆匆的话语来掩饰地的尴尬:他走来走去,设法通过提问把观察的目光从自己身上引开。但那种阴郁却始终罩在他的额上,只有热情的交谈才能驱散那些从内心聚集起来的乌云。 
  他有时一定感觉到了,也许从我的眼睛,从我不安的手上感觉到,他的注视多么让我感动,他也许猜测到了,在我的嘴唇上看不见地浮动着对他的信赖的请求,或者在我的小心翼翼的态度中看出了那种隐秘的激情,希望把他的痛苦移到我身上,移到我心里。没错,他肯定觉察到了,他常常出奇不意地打断活跃的谈话,激动地望着我,这种异常温暖的目光笼罩我的全身。他常常抓住我的手,不安地、久久地握着——我总在期待:现在,现在,现在他要跟我说了。但他并没有跟我说什么,而是往往做一个生硬的手势,有时甚至说一句冷冰冰的或嘲讽的话,意在使自己冷静下来。他体验过激情,又在我的心中培养、唤醒了我开放的心灵渴望的激情,现在却突然把激情像一本做得很差的作业里的一个错误一样划掉了,而且他越是看到我开放的心灵渴望着他的信任,越是狂怒地用“这您不懂”或“别这么夸张”诸如此类的冷言冷语来抵挡。这样的话让我又气愤,又绝望。我是怎样忍受着这个怒气冲冲、忽冷忽热的人的啊。这个不知不觉地点燃我的激情,而后又突然让我冷水浇头,这个人狂热地激起我的狂热,而后突然抓起讽刺挖苦的鞭子——是啊,我有一种可怕的感觉,我越是与他接近,他越是坚决地、恐惧地推开我。他不让什么东西,也不允许什么东西接近他,接近他的秘密。 
  秘密,我意识到那秘密变得越来越憋不住了,它阴森可怕地住在他神秘地吸引着我的内心深处。我猜想,在他的奇怪的逃避的目光中一定隐瞒着什么,当人们心怀感激地回应它时,它忽而热切地顾盼,忽而羞怯地躲闪;我从他妻子紧闭的嘴唇上,从城里的人们出奇冰冷的回避中感到这一点,当人称赞他时,那些人简直要露出愤怒的目光——我从上百次稀奇古怪的行为和突如其来的惊慌失措中感到这一点。我误以为已经深入了这样一种生活的内部,却像在迷宫里似的胡乱地绕来绕去,找不到通向它的源头和心脏的道路,这是怎样一种痛苦啊。 
  对我来说最不可解释的,最让人恼怒的是他的肆意胡为。一天,我去教室上课时,看到那地挂着一张字条,课要中断两天。学生看起来对此已经习惯了,而我昨天晚上还跟他在一起呢,我马_L赶回家,担心他生病了。当我十分激动地闯过去时,他的妻子只是干巴巴地微笑了一下。“这种事经常发生,”她出奇冰冷地说,“只不过您还不知道罢。”我确实从同学那里听到,他常常在一夜之间消失,有时只拍来电报请假。有一次,一个学生早上四点钟在柏林的一条街上碰见他。他像一个塞子一下子从瓶口蹦开,没有人知道他去哪儿了。这一突然的出走像一种疾病一样折磨着我:这两天里,我失魂落魄、惶惶不安地四处游荡。我已经习惯于他在身边,没有了他,上学对我来说突然失去了任何意义;我在纷乱的、嫉妒的猜测中折磨着自己,一种对他的缄默的恼恨在我心中滋长起来,他把我这个渴慕他的人挡在他真实生活的外面,就像把一个乞丐挡在冰天雪地里一样。我徒劳地想说服自己,我是个孩子,是个学生,还无权要求解释和说明,他的善心已经给了我比一个业师有义务给予的多百倍的信赖。但理智无法控制这种燃烧的激情:我这个傻乎乎的孩子每天十次地去问他是否回来了,直到我最终在他的妻子越来越生硬的否定的回答中感到了怨怒。我半个晚上都醒着,倾听着他回家的脚步声,早上不安地在他门前蹑手蹑脚地走来走去,不敢再去问他的行踪,当第三天他终于出人意料地走进我的房间时,我才松了一口气;我的惊讶可能太过分了,至少我在他尴尬的反映中觉察到这一点,他提出一连串无关紧要的问题。他的目光回避着我。我们的交谈也开始绕起弯子来,结结巴巴,不能连贯,由于我们俩都竭力避免提到他的出走,这句没说出来的话就阻住了所有话的路。当他离开我时,那强烈的好奇。已像火焰一样熊熊燃烧起来,渐渐地,它使我失去了睡眠和清醒。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