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光绪皇帝 2

作者:德龄公主    更新时间:2013-09-10 09:22:11

有一个太监会把这一天太后发布的口谕全都记下来,事实上太后的每一件事情都有记录。有20个太监专门做这事,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是优秀的学者。他们必须回答太后所提的关于中国文学的任何问题,这方面太后自己也有极高的造诣。我注意到,每当他们中的某个人不能回答她的问题,或是他懂得的比太后要少的时候,太后总是很高兴。她喜欢开他们的玩笑,也很喜欢捉弄人。太后知道御前女官们对文学懂得不多,于是她常拿这个来考我们。无论懂还是不懂,我们总得回答点什么,常常惹得她大笑。

有人曾告诉我,说太后不喜欢太聪明的人,但又不能忍受太笨的人。所以刚来的头三个礼拜里,我不免有些紧张,不知该怎么做,但没过多久我就摸透了太后的脾气。她当然欣赏聪明的女孩子,但不喜欢那些太过卖弄聪明的人。我之所以能得她的欢心,道理也就在此。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她(可不是目不转睛,她最恨那样),并总能恰当地执行她的命令。我还注意到另外一件事,任何时候,太后想要人拿某件东西给她,比如烟袋,手帕等等,她都不做声,只是看一眼所要的东西(屋里有张桌子,上面就放着太后日常所需的东西),再看一眼当时在身边的人。时间不长.我就熟悉了太后的习惯,只要看看她的眼睛,就能知道她所要的东西,很少出错。这使她非常高兴。太后意志刚毅,充满自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就一定要做。偶尔我也见过她看上去心事重重。太后情感强烈,但意志更坚强。她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同时希望别人也能和她一样:只做不说,因为她不愿意任何人知道她的心思。我敢肯定,读者一定觉得做太后—中国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的女官是多么困难。但是正相反,我对自己很满意,因为太后是个有趣的人,要让她高兴,并不困难。

四月初,太后因为久旱而闷闷不乐。她每天下朝后都要祷告求雨,连续十天都是如此,但毫无结果。那天,太后一令不发,一言不出,我们都不敢作声,我注意到太监们都很惶恐。就这样,我们连午饭也没有吃,那天早晨我工作得很辛苦,肚子又饿—事实上所有女官都是如此。我为太后感到担忧。最后她对我说,我可以走了,她想歇息片刻。于是我们回到自己的住处。我问王公公:太后为何要为不下雨而发愁呢?每天都有这样的好天气不好吗?王公公告诉我,老佛爷为那些可怜的农民而揪心呢,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地里的庄稼都要枯死了。他还提醒我,打我进宫后,还没有下一场雨。我算了算已经两个月零七天,我完全没意识到自己进宫已经这许多时日。但另一方面,又好像觉得进宫已很久,因为宫里的生活很舒适,太后又待我这样慈爱,似乎我们已相知多年。

那天晚饭太后吃得极少,周围没有一点声音,每个人都在保持沉默。皇后叫我尽可能吃得快些,这使我感到迷惑不解。回到侍应室的时候,皇后告诉我,太后为那些穷苦的农民而忧心,并打算亲自祈雨,所以宫中恐怕要禁止肉食两三天。果然,那天晚上,太后在就寝之前发布谕旨:北京城内禁止宰杀生猪,希望藉此感动神明而普降甘霖。太后又谕令我们每人沐浴斋戒,预备祷告上苍。皇上也必须回城主持祭天仪式。而且,他也不能吃肉,不能和人说话,祷告上天发慈悲之心,降雨给可怜的农民。皇上佩一块三英寸见方的玉牌,上面用满汉文字刻有“斋戒”二字。所有伺候皇上的太监也都佩戴同样的小牌。这个玉牌的意思,就是时刻提醒佩带的人认真履行他们的诺言。

第二天,太后起得很早,吩咐我不必拿珠宝给她,自己匆匆地穿着好。她今天的早餐也非常简单,只有牛奶和馒头。我们的早餐是白菜煮饭,加了少许盐。实在没什么味道。太后除了发布口谕,什么话都不和我们说,我们自然也只好默不作声。她穿着一件淡灰色的袍子,很素净,没有任何刺绣或花边。就连鞋子也是灰色的,更不用说手帕了。我们跟着太后走进大殿,一个太监捧着一大束柳条在那儿跪着。太后折了一小枝括在头上,皇后也照着做了,并吩咐我们也照着她的样子做。皇上也折了一枝插在他的帽子上,遵照太后的命令,太监侍女们也都照着样子做了。每个人的头上都插着一束古怪的柳枝,这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场面。李总管走进来跪在太后面前,奏称诸事已预备妥当,就在宫前的小亭阁里。太后对我们说,这是去祷告,自然应当步行。

不大一会儿,我们穿过庭院,到了祷告的地方。一张大方桌已经被摆放在亭阁的中央,上面有几大张黄纸和一块玉版,少许丹珠和两个小刷子,是用来写字的。桌子的两旁是一对插满柳条的花瓶。自然,谁都不许说话,但我实在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每个人头上都要插上柳条。桌子的前面,铺着太后的黄缎垫子。她站在那儿,取过一块檀香木,放到盛满火炭的香炉里。皇后对我耳语,让我去帮助太后点燃檀香木。我拿了几块檀香木,放在香炉里一一点着,直到太后告诉我已经够了。接着,太后跪在她的黄缎垫子上,皇后跪在她后面,我们大家则在皇后的后面跪成一排,祷告就这样开始了。这天早上,皇后已经教会我们怎样诵读祷词,祷词是这样的:

“我等敬祷于上天及诸佛,幸乞垂怜百姓,护佑万民,降甘霖于焦土,救生灵于涂炭,凡有罪责,我等身以受之,虽死不辞。”如此诵读三遍,磕头三回(三拜九叩之礼)。

仪式结束之后,太后一如平时去上早朝,只是今天比平时要早许多,因为皇上还得在正午之前赶到紫禁城去主持祈雨。而太后,不管皇帝走到哪里,总是要跟着。早朝结束的时候大约是九点钟。太后告诉我,这次去紫禁城,不必替她带任何珠宝,因为她完全不需要。于是我到珠宝房里将每样东西锁上,再把钥匙密封在一个黄封袋里,连同其他东西一起交给一个管事的太监。我们把太后平时喜欢的东西都打了包,其中要算衣服最重要。太后的衣服太多,全部带上当然不可能。我觉得,在我们这些御前女官当中,就要数那位管衣服的女官最忙了。她必须挑选足够供太后四五天内更换的适当衣服。她告诉我已经挑选出了大约五十件不同的衣服。我对她说:“老佛爷顶多在紫禁城呆个四五天,怕是要不了这么多衣服吧。”她说:“多带点总归要稳妥些,谁也不敢肯定老佛爷究竟要住几天。”皇上的行李则非常简单。

太监拿来几只黄木箱子,大约长4英尺宽5英尺深1英尺。我们先放下一条很大的黄绸巾,上面再放衣服,最后再盖上一块厚黄布。每个箱子都是这样收拾。花去了我们两个小时,整理出了56箱行李。这些东西总是由太监先行运去。

太后的轿子出宫门的时候,皇上、皇后和众女官都必须跪送,轿子过去,各人才纷纷找自己的轿子。队伍蔚为壮观,一如平时。轿前是御林军开道,四位年轻的亲王骑马护卫在太后轿子的两旁,四五十个盛装骑马的太监紧随其后。皇上和皇后的轿子,颜色是与太后一样的明黄色。嫔妃的轿子是暗黄色,御前女官的轿子是红色,都是由四个人抬,不像太后她们的,有八个人抬着。我们的太监也骑在马上,跟在轿子的后面。

当我注意到皇上的轿子从青石路上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似乎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我们全都跟着皇上下了青石路。太后的轿子仍照着原路直行,我们走的是近路,为的是提前赶到万寿寺接驾。我们在万寿寺下了轿,马上就忙着去为太后准备茶点。太后的轿子一到,我就上前扶着她下轿,搀着她的右臂走上石阶。太后在她的御座上坐下,我们将一张桌子摆放在她的面前,我妹妹为她端来了茶。规矩是这样的:凡是太后出行,或是逢到节庆,就由我们来做那些本来由太监们所做的事。我们将所有茶点在太后面前摆好后,就出去休息了。平时太后从颐和园回紫禁城,总要在万寿寺停下来歇息。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